編按:
2016 年政府上臺廢止了《紅十字法》,接著伊甸基金會爆出與復康巴士司機的勞資爭議、《蘋果日報》記者臥底調查「圓夢 580」,臺灣世界展望會坦承曾因性取向而辭退前董事王增勇、113 家暴保護專線流標,以及臺灣社福界的勞動權益困境、安置機構的性侵與暴力體罰 ⋯⋯
而這其中,捐款人的責任究竟在哪裡?NPOst 對臺灣的捐款行為倍感好奇,因此每月定期於「捐款人想什麼?」專欄中刊出 4-6 位捐款人訪問,期望進一步了解每個人捐款時的想法。當然,少數的抽樣無法代表臺灣廣大的捐款族群,但其中不乏寶貴的建議方向,值得機構團體思考。
若您也身為捐款人,並且願意協助我們透過長期的質性調查積累,與 NGO 共同改善大環境,歡迎您來信留下您的聯絡方式(contact@npost.tw),我們將在您方便的時間訪問您,讓 NPOst 、公益組織、捐款人都藉由更多的理解,拉近彼此的距離。
另,本專欄設立主旨為傳遞捐款人樣貌與想法,了解所謂的「捐款人觀感」,希望讓各團體在對外溝通與勸募操作時,能作為掌握對話氛圍的參考之一,因此不特定追究各捐款人的回饋或進行深入的議題報導。若您對公益領域的各項議題有興趣深入理解,歡迎您訂閱 NPOst 公益交流站!
以捐款關注偏鄉教育問題
張先生,30 歲,任職於餐飲服務業,現居新北市。
我的年收入較不固定,約 40 萬左右,每個月會定期捐款,若遇到像 311 大地震這種重大災害,或路上遇到的募款活動,覺得合適也會做一次性 1000-2000 元不定額的捐款。
我是慈濟基金會的固定捐款者,因為家中有成員在慈濟長期做服務志工,所以從小就有存錢捐款的習慣,雖然近年來慈濟爆出一些高層管理問題和土地糾紛,但因為自己也曾參與過組織的志工活動,我覺得其實這些事情跟一線實際執行者是有距離的,且每當國際有重大災害發生,慈濟幾乎都是最迅速前往當地賑災的組織。
固定捐款的部分,我家每個成員每月都會捐款 100 元給慈濟,並由參與志工的家人蒐集現金後,直接轉交給慈濟,如果定期定額從帳戶扣款,對我來說相對是有壓力的,因為每月的收入不固定,所以我比較偏好依照每個月的經濟狀況捐出額外數目,所以路邊的宣傳常常會吸引到我。
由於我曾經在偏鄉小學當老師,授課過 1-2 年 ,非常理解偏鄉資源匱乏的狀況 ,所以每當在路上遇到教育相關的非營利組織,只要理念相合,就會捐款,如最近一次是捐款給 TFT 為台灣而教,因為教育的不平等已經是結構性的問題,希望可以盡一份力量嘗試弭平落差,也讓更多人可以關注偏鄉教育問題,未來如果有能力,會持續捐款給其他關注偏鄉教育的組織。
街頭勸募讓我開始捐款,但希望組織將錢花在更實際層面
Sophie,29 歲,公務人員,現居新北市。
我的年收入約 45 萬,除了重大災害或特殊專案的單次捐款,每個月固定花費 500 元在定期定額捐款上,目前已持續捐款 2 年,如果未來收入增加,會想再提高捐款金額。
我第一次捐款的組織是綠色和平,當時他們在松菸的創意市集擺攤,分享組織正在努力的方向,以及過往曾做過的事,希望可以透過這個活動推廣、增加捐款,他們提供信用卡每月自動扣款的捐款方式,非常方便,我也因為認同他們的理念而開始固定捐款 500 元,這個偶遇的觸發點對我來說滿特別的,因為在這之後我才開始會主動找資料,看看有沒有其他 NGO 也需要支持。
不過,雖然我明白他們有在持續關注環保議題,而環保團體的成果也不像其他性質的 NGO ,如關懷街友、動物等可以立即見效,直接看到受幫助的對象,但對我來說,綠色和平的資訊要很主動查詢才會比較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可能這些事對企業、政府比較有感,但對一般民眾而言比較不易感受到,這會讓我覺得,雖然街頭勸募可以獲得一定的捐款,但比起僱用許多勸募人員,看見組織宣傳已達成的成果會更有吸引力。
我曾想停止捐款,一部分是上述原因,一部分是個人想法改變,記得致電取消時他們一直希望我先降額至 200 元就好,讓我感受不太好,因為當初決定捐款時他們表示隨時可以取消。之後就比較沒有在關注綠色和平,也還有其他想捐的 NGO,所以未來應該還是會停止捐款,轉捐給其他組織。
我本身學教育相關,自然是覺得至少要保障孩子基本的社會福利,去年開始我也捐款給家扶基金會。因為我不太會看財報,捐款前我會找過很多資訊比較,我會偏好捐款比較有信譽、或他們已經有 SOP 可以穩定經營的組織。家扶除了網站上公布很多消息,也有許多接受過幫助的人自發性分享回饋在個人的社群網站上,讓我覺得他們真的有在做事。
他們提供不只一種捐款方式,有領養小孩或其他方案,專案捐款可以直接知道金錢利用在什麼地方,是我偏好的捐款方式,但因為領養小孩每個月要捐款 1000 元以上,對我來說比較有負擔,我選擇的是助養方案,用來及時填補中斷的認養費,目前每個月捐 300 元。
NGO 在 Facebook上的訊息對我來說很有幫助,如陽光基金會在八仙樂園塵爆時的專案募款、緊急救援推廣協會 po文勸募動物及時救援,我都可以很快地利用連結捐款。另外,幾乎所有我曾參與過的 NGO 主辦活動,我都是透過 Facebook 得知或報名,如去年 8、9 月RE-THINK 重新思考分別在觀音海灘、八里海水浴場舉辦淨灘活動即是。他們在活動中沒有募款,但我覺得像這種志工性質的公益活動也很值得推廣,未必要捐款,直接行動的入門難度不會太高,準備家用的米袋、夾子等等就可參加。
我認為我的捐款中的人事成本運用,不同的 NGO 應有不同的佔比,像家扶需要社工花時間、心力與需要幫助的孩童、家庭訪問,30% 是合理的。而我目前除了對偏重醫療、教育議題的 NGO 捐款,如果覺得該組織的捐款人多、資金充沛,就會找其他迫切需要資金的組織捐款,但我的資訊量可能不太夠,所以接下來會想捐給聯合勸募,他們會尋找、審查需要款項的 NGO,並且監督捐款流向與運用,希望可以幫助到需要的組織,讓社工可以專注於他們的專業上,不必為金錢煩惱。
習慣定期看財報,了解金錢流向
Alex,32 歲,健身教練,現居臺北市。
我的年收入不固定,約 50 萬左右。自 2017 年開始,每個月以信用卡自動扣款,捐款 3000元給中華民國紅十字會。
因工作需求,我曾經參加過他們所舉辦的國際 CPR 急救人員、救生員訓練等相關研習活動,我認為紅十字會推廣這樣的活動很實際,在課程指導方面,讓參與者重新認知救生員的目標和方向,也真正熟悉救人時的措施方法。
而最初會捐給紅十字會是 311 大地震的時候,希望可以盡自己的一份心力,當時考量他們算是國際知名度挺高的組織,覺得至少捐款不會被濫用,雖然後來有許多人質疑為何將募得款項分階段撥款,但該專案最後還是有執行完畢,我曾與研習活動的教練討論,認為難免因為組織龐大,且每當災害發生,要賑災工作的區域太多,可能有物資分配不均或撥款沒效率等等的問題,但至少組織所收的捐款仍被正當利用,不會被污掉。
紅十字會每個月都會寄財務報表給捐款者,我也一定都會看,雖然捐款出於信任,但作為捐款人必須要了解金錢的流向,算是監督組織,而透明的財務狀況是讓我願意持續支持的原因。捐款至今,我覺得組織在國際賑災,如 311 地震與福島核災時,都對當地有幫助,一般來說,如果組織的決策將來無法實質幫忙到需要的人事物上,我才會停止捐款,但近期因為個人經濟因素,會先暫停捐助 NGO ,未來有機會會再繼續支持。
延伸閱讀:
【捐款人想什麼?】「捐款是一種對環境、社會的投資」「信用卡扣款數據可以方便 NGO 倡議」「我不太會看財報,電子報是一個很好增加信任度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