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上千家 NGO 肩膀上,看全球公益數位趨勢/2019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當你聽到一個非營利組織,想了解其運作與服務時,你會怎麼做?身處在數位時代中,使用網頁查詢或許是最常見的方式。
NonProfit Tech for Good 長期提供 NGO 數位科技資訊、辦理培訓課程等等, 2016 年起, NonProfit Tech for Good 啟動全球 NGO 數位應用及捐款趨勢調查,分析全球 NGO 如何運用科技工具與支持者溝通,並提出數位應用的未來趨勢。
今年 NPOst 年會邀請到 NonProfit Tech for Good 創辦人 Heather Mansfield ,將發表 2019 年最新報告。在此之前,先來看看 Heather 在 2018 年所做《全球 NGO 技術應用調查》和《全球捐款趨勢報告》,彙整了 6 大洲、 5,352 間 NGO 、 6,057 名捐款人經驗的內容精華吧!
別忽略,Email 、官方網站還沒死!
1990 年代初期,因應支持者的使用習慣改變, NGO 傳播模式從傳統形式轉移至數位管道,過去洗出的照片、各類紙本文宣陸續收進一旁的資料櫃,官方網站、部落格一間間架設起來。直至千禧年過後,社群媒體像是 Facebook 、 Twitter 等,以及 Youtube 等影音平台出現,又帶來一番變革。
根據 2018《 全球 NGO 技術應用調查》顯示, 92% 的 NGO 有官方網站,並隨著行動裝置普及, 87% 的官網可與行動裝置相容。社會大眾在初步認識階段,資訊齊全的官網往往成為一個可信的渠道。
在臺灣,服務身心障礙者的新巨輪服務協會經歷過數位轉型陣痛,他們剛成立時,有人詢問上網能否查得到協會資訊,工作人員回應:「我們不懂這個」,即被認為是「騙人的組織」。為了消除疑慮,協會靠著分期付款,找專業人士架設官網,才逐漸強化了組織可信度並提高資源拓展的可能性,這恰是如今 NGO 為何需要經營數位平台與建立數位思維的重要原因。
在多元的數位應用中, NGO 普遍認為,官方網站、 Email 、社群媒體、影片露出是最有效的傳播方式。近年,許多 NGO 投注大量心力,經營社群媒體、拍攝宣傳影片,甚至嘗試找網紅合作,希望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但官網、 Email 等傳統數位管道,仍是不可棄守的一塊。
再者,若單從捐款行為來看, Email 與社群媒體所帶來的捐款效益不分軒輊。在捐款成效的全球排行中,社群媒體穩坐第 1 名寶座, 29% 捐款人的捐款行為受其影響, 27% 受到 Email 影響。但來到亞洲區域,排行結果則對調,受社群媒體激發捐款行為的捐款人有 26% ,受 Email 激發的則為 29% 。不過,不論如何,此結果又再次證明了老派的 Email 還沒死,仍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
募資一定要搭贈品? 8 成捐款人不在意
根據捐款趨勢調查統計,小額或大額的捐款人中,皆有 45% 以上偏好使用線上捐款,遠甚於現金或銀行轉帳等捐款方式。線上捐款流程優化,為現代 NGO 的必備檢核項目。
此外,募款案搭配贈品是 NGO 常見的「吸金」方式,但根據調查結果,這方法不一定管用。有八成的捐款人不在意捐款能否獲得免費贈品,在這些人中, 68% 認為贈品「太浪費錢」, 36% 認為自己「沒有需要」, 6% 則認為這麼做「很不環保」。也許, NGO 在做下一次的募款計劃時,可以考慮把贈品支出省下來,或依照捐款人的意願,待募資結果確認後,再生產相對應的贈品數量。
不過,仍有一個例外,經常提供創新、具設計感贈品的群眾募資案魅力持續擴張中,不可小覷。 2018 年有 41% 捐款人參與群眾募資,並有 16% 捐款人表示,他們因為捐了群眾募資專案,進而減少了直接捐給 NGO 的捐款。
群眾募資為 NGO 帶來捐款固然是好事,但對於許多 NGO 來說,有 45% 捐款人參與的每月捐款,恐怕才是他們最青睞的捐款方式。固定捐款帶來穩定收益,是服務能細水長流的保障。若是全球捐款的大餅變化不大,群眾募資對其他捐款型態造成的排擠效應,是否會越演越烈,則是新報告值得關注的焦點。
捐款人想什麼?資訊安全必要把關
認真努力的 NGO 總想多做些什麼,若是捐款人不想要贈品,還可以怎麼回饋呢?感謝信函仍是個不錯的選項!至於收到感謝信的方式,前面多次提及的 Email 再次上榜, 69% 捐款人喜歡透過 Email 收到感謝信, 14% 期待收到紙本信函,其他像是簡訊寄發、紙本明信片、社群媒體訊息等等,比例都不到一成。這樣看來,印刷的紙本費用也可以省下來了,不得不說,捐款人都是大好人。
網路世界雖然便利,但資訊安全不可不慎。根據調查,八成的捐款人很重視隱私權問題,希望 NGO 有效把關,不向其他組織透露他們的聯絡資訊,更有 92% 的捐款人期待NGO 致力於保護他們的個人資訊,避免聯絡方式與財務資訊外洩。
因應此趨勢, 41% 的 NGO 對於組織內的資訊、 Email 、訊息等等,已使用加密保護的科技技術,以保護捐款人及其自身的資料與傳播內容。
此外,大部分的捐款人對公益行動充滿熱情,他們不僅參與捐款, 72% 的人也投入線上連署, 67% 擔任在地志工, 27% 則會參加遊行和倡議活動,此可作為 NGO 串聯線上線下活動時的參考。
跨國性捐款、特殊日子號召,亞洲國家可發展方向
最後,要給身處亞洲地區的 NGO 一些建議。現今,捐款具有國際化特質,在北美洲、歐洲、澳洲與大洋洲國家,皆有破 30% 捐款人選擇捐款給非其居住地的 NGO ,在亞洲更是有近半的捐款人如此做。意即,當 NGO 想著如何在國內募到更多款項時,國際捐款也能多多挖掘。(延伸閱讀:NPO 向海外募款的 3 大提醒/認識亞洲 NPO 計畫資助者 Give2Asia 基金會)
此外,北美洲、澳洲與大洋洲國家,盛行在生日、婚禮、新生兒禮、特殊節日、紀念日等等,號召親友以捐款取代送禮,像是在臺灣擁有 1,900 萬每月活躍用戶數的Facebook,即推出生日公益募款功能,用戶於生日前夕,可選擇 NGO 作為捐贈對象,邀請親友捐款做為生日禮物。北美洲有 43%捐款人這麼做,澳洲與大洋洲有 37%捐款人慣於此行動,相較之下,亞洲地區僅有 28% 捐款人參與,或許是個值得開發的捐款形態。
總結上述調查發現:
- 新舊的數位管道不可偏廢:好好經營官網、 Email 仍是必須。
- 免費贈品沒有想像中強大:可嘗試其他的策略代替。
- 群眾募資的魅力不可小覷:已對其他的捐款方式產生排擠效應。
- 捐款人重視資訊安全:請特別留意。
- 捐款人常參與公益行動:除了捐款,線上線下活動可多串聯。
- 捐款具有國際化特質:國外捐款仍是待開發的藍海。
2019 年最新《全球 NGO 技術應用調查》和《全球捐款趨勢報告》,有 6,000 間 以上的 NGO 參與調查,遠超過 2018 年數量,結果預計在 2 個月內公佈。
NonProfit Tech for Good 創辦人 Heather Mansfield 將在 NPOst 年會首度揭密深受國外公益界矚目的調查報告,與臺灣讀者分享報告精華,內容精彩可期,邀您共襄盛舉。
祝福大家,不論是捐款、倡議,或服務行動的支持號召,都一年比一年更精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