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災變社工的心酸:高風險、高壓力、低支持的災害救助工作

 

文/mounter(Ptt 作者)

2019 年元月,在完成碩士學位論文以及取得公務人員資格之後,終於跟從事 10 年的災變社工道別。2008 年因緣際會之下,我進到公部門的社會救助單位服務,那是我人生中第一份正職工作。(參考:想進公部門當社工?水深火熱與資源排擠,你看見了嗎?)這 10 年的歲月中,我並沒有調動單位,隨著縣市合併,一直到我離職為止,我所從事的都是社會救助工作,主軸以災害救助為主,也辦理過實物給付、公共工程、短期就業、大溫暖方案、國民年金等方案。

在社政單位的災害救助工作中,我應該算是全臺灣各縣市負責災害救助工作的前幾名資深人員了,我任內的這 10  年,直接經歷的重大災害事件有 2009 年的莫拉克颱風、2010 年的甲仙地震與凡那比颱風、2014 年的復航澎湖空難以及 81 石化氣爆事件。(參考:未有任何了解就趕到現場「當志工」,結果社工只好忙著「服務志工」

間接投入協助的則有 2015 年的南港空難、八仙塵爆、臺南 0206 地震(參考:災難現場的物資為什麼總是爆量?)及花蓮 0206 地震等事件,因為有著這樣特別的經驗,我偶爾會在災害事件發生後,在 Ptt 等相關網路論壇分享災害救助制度的觀察,也會在一些公益網站及應各縣市政府的邀約,分享災變社工的心酸與工作點滴。

穿越險境進行災害勘查的基層實務工作者們。攝影/mounter

天災難料,造化弄人

從事災害救助工作的這 10 年,發生了好多好多事,我還記得一位資深督導在莫拉克風災事件後分享,他們曾於風災前,在某個保護案件中花了很長的時間,費了好幾年才順利協助案主遠離相對人(相對於案主的另一方),案主很爭氣的考上了好學校,案母也習得職業技能準備展開新生活,看似即將展開幸福美好人生的他們,卻在風災後全家人長埋地底,一切都是造化弄人。而那位經過好幾年才將他請走的相對人,卻在制度的保障下,領取了鉅額的災害慰助金。

2009 年的 8 月 10 日,那時我還只是協助辦理災害的承辦人,那天新聞持續報導著屏東縣林邊鄉等地淹水的慘狀,不久後辦公室打來請大家提早回去上班、協助了解災情,當天我接獲命令獨自一個人開著車,會同紅十字會的夥伴,沿著國道 10 號到達高雄旗山送物資。

當時旗尾地區將近 300 位民眾已暫時躲到路口的加油站避難,所有的路口都淹水了,只剩這加油站孤獨著收留民眾,那時縣長剛從國外趕回來,國軍、警察、消防陸陸續續趕到現場,當日回到高雄後,聽同事講,好幾個鄉鎮呈現完全失聯的狀態,不知道發生什麼事,而我天真的以為只是颱風必然的現象而已⋯⋯當時沒有人會料到,那場雨竟然是在 921 地震後最嚴重的天然災害⋯⋯

莫拉克災後旗尾橋實景。攝影/mounter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的災害應變實務

我也還記得 2008 年的卡玫基颱風,那時我跟著同事前往甲仙的小林村勘查災情,當時的小林村還是個景色優美、純樸的平埔族小村莊,但卡玫基風災仍然無情的帶走了 7 位村民,甚至造成許多房子遭土石流沖毀。

當我們逐戶勘查並送補助到村長家裡,村長指著我們一群人不停念著:「你們這些政府官員,一定要等到全村死光光才願意來幫忙跟給補助嗎?!平時的協助跟作為到底在哪裡?」當時的我們面面相覷,只能接受村長指教,但沒人想到,隔年村長一席話卻一語成讖⋯⋯這件事發生後,也才讓我體悟,災害的事前準備與應變,對一個地方有多麼重要。

莫拉克前一年的小林村一角。攝影/mounter

我記得 2014 年 81 氣爆當時,再過幾天就是社會工作師的考試了,當天我下班後就跑到咖啡廳幫學弟妹們惡補考試,晚上 11 點左右回到家、洗完澡後,剛躺上床,就出現天搖地動般的震盪。我趕緊跳起床看著網路上的訊息,試著釐清發生什麼事,然後在 10 分鐘內打包好所有東西,跟主管及同事衝到社會局處理災害應變。

那晚,我跟幾個男同事和主管開著公務車,將事先放置好的物資送到災區現場,也立刻請協力團隊跟區公所的夥伴啟動收容及物資運補作業,同一時間辦公室也有非常多同事進駐協助彙整災情、跟醫院聯繫、了解傷患狀況、確認各收容所收容人數等,全社會局的主管在事件發生後,幾乎第一時間就透過預先建制的聯繫系統,投入災區執行任務。

那次的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原來訓練有素且平日好好落實的實務制度有多麼重要,所有業務科、主管及社工員在事件發生後都能夠拋開一切本位主義,運用預先建構的系統主動投入服務。還記得氣爆當晚送物資到收容所的途中,光華路跟一心路口還冒著火光,當時沒有人知道爆炸究竟結束了沒,但沒有人推託,沒有人感到害怕,齊心齊力在第一時間勇敢挺進災區收容所,執行各項任務。

面對天災無語問蒼天。

災害救助者實際處境:高風險、高壓力、低社會支持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現在偶爾還是會想起當年村長的指教、想起小林村的風景、想起氣爆當晚超過 48 小時未闔眼、那些全心投入災害應變的歲月。這 10 年的災害救助所見絕非 3 天 3 夜能夠說完,箇中心酸與苦悶也不是些許文字就能道盡,這些過往永遠在我心理烙印著,砥礪著我成長以及不斷的學習。

大約在 2016 年前後,我想要試著把這些年所發生的事整理下來,所以重新回到校園。一邊工作、一邊念書的生活並不好受,但能試著將學理融合經驗然後試著論述,真的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所以從碩士班入學後,我就打定了要幫線上辦理災害救助工作的人留下些什麼,於是,我運用深度訪談方式,拜訪了 8 個不同縣市的基層實務工作者,將之融入我的學位論文,希望透過研究跟學理驗證,理解不同單位的災變業務基層人員遇到什麼樣的處境。

研究大約花費了 1 年半的時間完成了,我的研究成果反映出辦理災害救助的基層實務工作者們,雖然位處以社工單位為主體的社政單位,但獲得的資源(人力支援、專業養成、情感支持)卻相當有限。此外,這群基層實務工作者普遍位於高風險、高壓力與低支持的工作環境,災害救助美其名是災變社會工作的一環,卻似乎被屏除在社會工作專業服務以外,工作者們面對災害,只能在爹不疼、娘不愛的情況下獨立面對⋯⋯ hire software developer

穿越險境進行災害勘查的基層實務工作者們。攝影/mounter

在研究中,辦理災害救助的這群人總是得在低支持的環境中生存,平時的整備工作因為沒有辦法展現出具體的 KPI 與量化成效,很難獲得各方資源投入與協助,而災害發生後,短時間內必須驗收全年成果的高壓力特性,以及災害的獨特性,讓許多行之已久的業務必須重新建立制度典範,甚至因為社工專業強調資源連結和民眾服務的特性,讓這群基層社工們被迫承接許多不屬於社政單位的服務工作。

因為有幸在辦理災害救助工作的 10 年間,在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及前高雄縣政府社會處服務,在高雄的制度中,面對災害總願意預先因應規畫,也主動訂定應變計畫,要求全體業務單位從平時開始就要依照單位業務權責進行災害整備,相較許多縣市而言,高雄市對災害救助工作願意投注較高的資源與關注,許多前瞻性的制度規畫也成為各縣市的典範。

然而,許多基層實務工作者在研究中回饋,即使是再基本不過的災害業務分工分流,都如同天方夜譚一般難以達成,例如實務上,並不是每個單位的主事者都能夠認同災害救助工作必須要分工分流,因此造成災害救助主責承辦人甚至業務科必須獨自扛下全數工作。甚至有部分縣市的內部單位反映:「只要跟災害有關,就與既有業務無關」的觀念,因此這些單位的基層實務工作者,只能無奈訂定所謂的「災害的志願服務」、「災害的社福機構管理」與「災害的○○○⋯⋯」

穿越險境進行災害勘查的基層實務工作者們。攝影/mounter

2019 年,我因為轉職而離開災害救助工作,在我分發到新單位之後,感謝新單位主管的成人之美,願意讓我學習跟接觸全新的社會工作服務,讓我可以安心卸下災害救助的重擔,無後顧之憂的學習新事項。只是回首這 10 年的災變社工生涯,總覺得這領域是大家相當陌生卻又寄予厚望的服務,基於多數人的不了解,因此僅用這篇文章帶領大家認識所謂的「災變社工」。

希望未來每位踏入災變服務領域的新人,能夠對服務有基本的認知與了解,也希望讓主事者們能夠了解體會基層災變社工的辛苦、心酸與真實感受。


後記:

  1. 感謝高雄市政府社會局過去 10 年的提攜栽培,本文所提及之服務內容與實例,均屬作者個人經驗與感受回饋,不代表高雄市政府社會局立場。
  2. 相關研究內容取自作者之碩士學位論文《由基層工作人員經驗反思社政單位災害救助工作實務樣貌》。

作者

mounter/Ptt 作者

曾任某市社會局社工,實際參與莫拉克風災、八一高雄氣爆事件相關工作,包括物資調度、人員支援、災民收容、捐款管理及後續的復原重建等。


延伸閱讀:

大量湧入的災害捐款到得了災民手裡嗎?款項運用循公益勸募條例,各界組管理會妥善分配

花蓮震災中的微光:這一次,我們終於讓救災不一樣

余孟勳專欄/當洄瀾成為海嘯:從花蓮地震的災難捐款展望永續城鄉

災難中的人道救援,如何有尊嚴的給予?/樂施會「環球計畫」 3 大準則

《雲水林間》書摘:小林村的孩子,什麼都不需要

《雲水林間》書摘:那 4 年,小林村的孩子們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