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北望遠鏡】不打高空且有效率的 「社會參與」,需要哪 3 種能力?

編按:

由專業國際 NGO 工作者褚士瑩坐鎮回答各種 NPO/NGO 相關提問的專欄【阿北私會所】轉眼就 2 歲了!今年開始,褚阿北與 NPOst 決定轉身探頭,向外觀察,從阿北在國際非營利組織擔任顧問工作的日常中,帶回國際間在社會服務領域裡,各種好玩、有趣的潮流與做法。這個從 2018 年開始的新專欄【阿北望遠鏡】要分享的,可能是一個小小的設計,也可能是一個巨大的野心,甚至是一個失敗的計畫或爭議的概念,但無論如何,都希望成為臺灣 NPO/NGO 工作者一種新鮮的思考。

ps. 雖然如此,【阿北私會所】精神不死,如果你還是有 NPO/NGO 相關的問題,還是歡迎舉手發問 喔!阿北心腸軟又愛罵人,一定不會棄之不顧的!

 

我最近接受一個國際 NGO 的委託,規畫一個長達一年的內部培訓課程,使我開始認真思索,如果一個專業工作者有心走上「社會參與」的路線,除了每一個人本身的技術專業,比如醫療公衛、土木工程、晤談諮商、組織倡議、媒體運作等,這些來自於社會各個面向、不同年齡、有著不同願望的夢想家,還需要些什麼才能連結起來,變成一群社會需要的參與者呢?

我回顧自己社會參與的學習歷程,也檢視自己不足的地方,最後決定,這個課程可以從 3 種能力上的培養開始。

接地氣:理解不同處境造成的困境,避免打高空的計畫

第一種能力是「接地氣」。

許多非營利組織工作者以理想主義者、完美主義者的姿態進入 NGO 領域,但是或許對自己以外的「他人」沒有高度的好奇心,又或許因為生活經驗較少,對於人的「境遇」所造成的困境,沒有足夠的理解,所以他不知道為什麼一個世界舉重冠軍,現在能夠找到最好的工作竟是在北京的公共澡堂幫人搓背,也不知道一個翹家少女為什麼願意與買手機給她的男人陪睡。

圖/Kira auf der Heide @ unsplash

在對於現實的人生困境理解不足的情況下,自然無法單純用熱情和想像,透過社會參與,設計出解決職業運動員生涯規畫困境的有效方法。

要解決這種不接地氣的問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尋找(或是配對)合適的「業師」,透過成功與失敗實際經驗的分享,探討計畫針對特定群體(比如「國際宗教組織」、「職業運動員」、「身障街賣者」等)容易遇到的瓶頸,一一解決在設計、執行時容易犯的錯誤。

這些身經百戰、符合條件的資深工作者,往往也因為自身做得好,而從第一線被推上管理職,但是這些資深工作者整天面對電腦螢幕跟報告,不再能夠在田野中實際工作,像過去那樣從志工開始,到在草根組織、醫院、學校、國際組織打滾,很容易消磨對於社會參與工作的熱情,所以可以讓他們成為「業師」引導需要在第一線工作的人,分享他們在不同場域蹲點,長期和不同種族、國籍、性別、年齡、信仰的人一起共事的技巧,也會幫助這些資深工作者記得他們進入社會參與領域的初衷。

圖/rawpixel @ unsplash

成為引導者:知道如何與他人協作、面對變化

第 2 種能力是成為「引導者」。

一個好的田野工作者,不見得知道如何「引導」或是「領導」,但是如果社會參與要從一個人可以做的實務(比如一對一的居家服務),提升到超過一個人可以帶來影效果的影響力(比如說長照政策的改變),而非總是侷限在一個人單打獨鬥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就必須知道如何與人協作,成為一個團隊的「引導者」(facilitator),而不一定是領導者。

非營利組織雖然一般缺乏這樣的制度化訓練,但為了能夠順利具備這種引導的能力,可以從商業的「領導力」(leadership)或是「教練」(coaching)課程得到類似的效果。

個人的工作經驗,如何連結「社會參與」的要求,進而轉變成為「引導者」,雖然跟商業場域需要的「領導者」不完全一樣,需要轉化,但專業工作者應該自己有足夠能力可以探索。只要能夠對「教練」(coach)與「教練專業」(coaching)有初步認識,同時理解非營利組織的「教練」所需要具備的「聆聽」能力,或是學習所謂的「面對改變的領導力」(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就可以有效面對未來變化越來越快速、複雜度越來越高、界線也越來越模糊的工作環境。

所以與其說是學習如何「領導」,更正確的說法是即使面對未知的環境,也能「引導」組織前行的能力。

圖/Severin Höin @ unsplash

計畫設計力:只有「行動」才能帶來改變

第 3 種能力是「計畫設計力」。

在非營利組織工作的人,可以從自己的專業本位看見沒有滿足的需求,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那然後呢?除了抱怨、或是感到挫折之外,還可以怎麼辦?「看見」是改變的第一步,但只有「行動」才能真正帶來改變。我們有沒有透過方案來滿足需求、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看見問題」跟「採取行動」之間,需要的是完整的「計畫力」,也就是「方案設計」的能力。

每個組織面對一個計畫,都會有「到底可不可行?」或是「預期成效是什麼?」的質疑,要怎麼做才會可行、有效,又符合組織的核心宗旨,同時有利於未來的長期發展方向?為了存活下來,或是為了能夠多雇 2 個員工,所以花時間、人力去競逐不完全符合組織發展目標的政府標案,到底是利多還是弊多?應該在申請計畫補助、自籌基金、眾籌群募當中選擇哪一個?

圖/Smart @ unsplash

這時候就需要有好的「計畫力」,唯有一個有邏輯有成效,並能產生長期影響力的方案,才能同時解決服務對象困境、滿足社會需求,並且帶動組織前進,根據我的經驗,只要上述 3 個目標有一個不符合,就等於「無效」計畫,而說自己犧牲了其中一個面向,還是能夠「達到一些效果」,一定只是自我安慰的說法,不會是事實。

在臺灣也有類似的訓練課程,比如至善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在 NPOst 公益學院開設的「方案設計與成效評估」工作坊,專門集中訓練在方案設計 3 大重點,包括「方案設計的黃金邏輯」、「如何展現可預期的成效」跟「練習完成初步方案設計」,就是這種學習完善方案的技巧,培養「計畫力」。(參考:至善基金會洪智杰:評估是一趟學習的歷程,不是為了審查/非營利組織方案設計與評估工作坊

圖/Med Badr Chemmaoui @ unsplash

實現有效的社會參與,3 大能力缺一不可

有效的社會參與,不一定需要在 NPO 才能實現,但是不能沒有這 3 種專業能力。

在社會參與的道路上,有人想實現個人的理想、提出超強方案,有人想提升自己社福方案的設計能力,也有人是被指派要「生」出方案但不知所措,也有些人正在執行方案卻不知怎麼評估成效。

無論是哪一種,我相信一個能夠充分接地氣、把自己定位為引導者,而且能夠站在一個高度設計良好方案,希望未來有一天,我在臺灣也能夠有機會貢獻自己,成為開設專門訓練這 3 種專業能力的課程,讓更多想在社會參與領域發揮的專業工作者,找到自己人生的遊樂場。


延伸閱讀:

【阿北私會所】好想進國際 NGO 工作!該如何準備自己,成為國際 NGO 人才?

【阿北望遠鏡】NGO 工作者「出竅」之術:成為昆蟲學家,以及被研究的昆蟲

組織氛圍決定 NPO 品牌經營之路,One-Forty 以數位力翻轉公益形象

褚士瑩

褚士瑩,資深 NGO 工作者阿北,年近沒有半百,打交道的公益組織超過百餘,喜歡胡搞,語不驚人死不休,從來不怕吵架。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