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enjamin Kumpf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創新政策專員 譯/Valerie Hung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創新設施部門(UNDP Innovation Facility)2017-2018 年年度回顧報告「登月 & 跳水坑」(Moon Shots & Puddle Jumps),為了創造全人類的福祉,達成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我們需要廣泛投資各種不同類型的創新模式與解決方案。登月(Moon Shots)和跳水坑(Puddle jumping)概念由 MIT 塔塔科技與設計中心的普拉帕斯博士(Jason Prapas)提出,前者指的是變革性的創新與科技突破,後者是持續性的進步及走完最後一哩路。
然而,只專注於 2030 年 SDGs 的創新方案是不夠的,各國政府與發展組織還需要投資於「預期創新」(anticipatory innovation),亦即通過設計實驗,探索未來可能的危機並找出解決方法。這些投資尤其與尖端科技,以及這些科技對經濟、自由及人類福祉所造成的影響大有關係。
這份年度回顧報告「登月 & 跳水坑」列舉了 25 個研究案例,介紹各類發展是如何伴隨著前沿科技、系統轉型或規模化創新完成,例如與宏都拉斯一個自造者空間合作,協助身障人士設計 3D 列印義肢;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及聯合國全球脈動計畫(UN Global Pulse)等合作,維護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空間資料沙盒;運用行為科學與人類誌打擊蘇丹境內暴力的極端主義;透過區塊鏈科技提升印度土地登記情況;以及亞美尼亞、孟加拉等公共部門創新程序規模化的案例。
為了更有效的擴散影響力,同時幫助各組織轉型,自 2014 年起,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創新設施部在丹麥的協助下,於 87 個國家投資超過 140 個實驗,這些投資投入了 2 倍的資金、建立全新的夥伴關係並幫助新的工作方法規模化,其中有超過 40% 的實驗介於公家機關與民間部門之間。
創新設施部門未來的 4 大發展方針
隨著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第一階段的國際創新投資,創新設施部門也彙整過去 4 年的經驗,提出 4 大未來發展方針。
1. 在「改善式創新」與「變革式創新」間取得平衡
對任何致力於創新與變革的組織來說,首先要考慮其追求的創新是哪一種。雖然差別不太明顯,但區分以改良為主的創新及變革型創新的不同至關重要。至今為止,大部分的投資都聚焦於改善營運方法,例如,如何運用行為研究來更有效的處理性別暴力問題?
而所謂變革式創新,指的是較激進的變革,總體來說是一種高風險的付出,需要多年的投資,例如塞爾維亞的全民基本收入(basic universal income)實驗。(參考:過勞低薪的時代,回頭思考「全民基本收入」國際運動/《基本收入》推薦序 )
為了增加投資組合,創新設施部門在過去 4 年,每年都會公開徵求各國家辦事處已經過反覆測試、大膽創新且可規模化的解決方案,這樣的彈性投資與運作機制讓許多 UNDP 國家辦事處在開拓新穎的解決方案時,也發展出新技能與新服務項目。一份 UNDP 的獨立調查發現,這已經鼓勵了一系列全新的服務項目,幫助合作夥伴運用替代資金、數據創新、行為設計、公共部門創新等做法,改善政策及專案上的規畫、執行及審核。
我們了解到,創新的投資將可分為「針對早期或規模化階段的改良式創新」與「變革式創新」,兩者間的資金配比還沒有黃金準則,我們將不斷測試不同的投資方案,確保同時推進登月及跳水坑計畫。
2. 發揮自身網絡優勢,鼓勵任務導向的創新
最初 4 年,創新設施基金在 87 個國家投資了一系列不同的倡議,協助資深企業家及新團隊投入發展領域,這提升了各組織的內部認知,並協助分散風險。其中,來自高層的政治支持與推動官僚體系的能力,被證明是創新得以從單一的短期實驗順利轉型為長期深度計畫的關鍵。雖然政治上的支持容易因公部門窗口的輪調或政府夥伴的異動而出狀況,導致剛起步的創新點子夭折。
整體來說,獲得創新設施基金的國家辦事處所提出的新創數量,是沒有獲得任何種子基金的辦事處的 2 倍,但這些正向外溢效應並不穩定。
未來創新設施基金將致力於任務導向的創新(mission-driven innovation),藉以解決那些短命的政治輪調中所無法給足的支持。這些任務需要具體、有時限,跨部門及跨領域,且可以使不同參與者針對 2 種解決方案進行投資組合,例如部分追求漸進式進步,部分要求徹底突破。
UNDP 的優勢是身為網絡的引導者與促進者(network facilitator),能成為協助政府、私部門、公民社會與新興社會改變的合作夥伴,制定出依循 SDGs、既有企圖心又可衡量的任務。例如在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UNDP 就支持多個領域的參與者,一同以減少空氣汙染為主軸進行投資與行動,包含策畫平臺、協助合作夥伴設計與執行戰略等。
這可以是了解複雜系統並共同驗證假說的第一步。如果將整個社會的參與者都納入,以 SDGs 為目標來制定推動流程,就有潛力發展出橫跨不同領域的強大創新力。
3. 科技與人本是不可分割的
另一方面,在國家與發展組織內投入創新能量,不應該受限於 SDGs 所羅列的 169 個項目。發展領域的創新者應該高度關注的議題包含:人工智慧對人類的衝擊、失調的性別比例對社會與政治穩定的影響、選舉過程的網路安全危機,或區塊鏈對政府正當性的影響等。過去 4 年,創新設施部門已積極投入培育分散式的創新能力(亦即創新所需要的技術、能力與知識分散廣佈在各個不同的單位與機構中,由一個單位主導串聯),未來,我們會加大力度投資於「預期創新」。
數十年前,許多國家對經濟成長的追求已導致嚴重的環境惡果。長久以來,經濟學家與政策制定者將「環境」與「經濟」視為 2 個獨立的議題。但如英國經濟學家拉沃斯(Kate Rawford)在甜甜圈經濟學(Donut Economics)中強調的,在複雜的體系中沒有所謂的「副作用」,只有「作用」。當前的重要挑戰之一,就是將「科技進步和數位化」及「人的自由和自我實現」視為一體。現在,我們必須在採用數據資料的同時,能秉持對人權、隱私與公民參與的重視並加以保護,同時以此預測未來可能的危機。
不切實際的樂觀常讓人們相信壞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更不擅長預測對自己不利的未來。為了幫助合作夥伴在以人為本的尖端技術運用上,設計出能夠究責的問責制結構與準則,發展組織不僅要為不確定性,也要為獨裁的未來做打算。
例如,我們可以事先準備好哪些問責制和安全防範,以確保今日由公民、移民和難民所產生的數據資料,在未來幾十年內不會被用於歧視性的目的?有鑑於日益增加的演算法決策及現有的數據壟斷(data monopolies)情況,現在的我們,需要做些什麼來保護 2030 年的公民參與?
4. 擴大流程,而不僅是解決方案
自 2014 年以來,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與合作夥伴一同孵化並擴大了能解決貪汙、環境惡化和災後重建等難題的解決方案,如一個基於 SMS,用以打擊巴布亞紐幾內亞貪汙狀況的報告系統;設計精巧的中國電子垃圾回收 App,以及伊波拉危機期間和之後的救援人員行動支付機制。
將解決方案擴大到可持續發展的規模,依然是我們的關鍵目標之一,但為了確保它能持續下去,我們學到「流程的規模化」是穩定新工作方式的基礎。UNDP 支持政府與人民一同重新設計公共服務、實施實驗性的政策設計,並通過前瞻性的流程改善公共規畫,這是我們在公共部門做創新的關鍵原則。聯合國已在十多個國家,協助設計並發起專門的公共政策實驗室,且 2017 年的《成長中的政府實驗室:內部人員指南》報告已強調:擴大實驗室的影響力,其重要性不必然在實驗室本身。
過去的創新太過聚焦於新奇的工作軌跡與解決方案,卻不足以處理組織的創新準備度。但我們確實觀察到各國辦事處新興的創新模式,例如,盧安達辦事處強制所有新的專案都要將一部分預算分配給迭代設計與質性研究。
未來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將在國家層級,透過實驗室、國家支援平臺及其他工具,擴大幫助各國政府及其他夥伴加速達成落實 SDGs 的相關工作。其中一個關鍵是辨別出那些從下而上的解決方案並將之規模化,讓我們的工作建立在國家級參與者的集體智慧之上。
資料來源:Moon shots, missions and mainstreaming
延伸閱讀:
性別平權不是大目標,是生活細節的平等落實/SDGS-5(性別篇)
被垃圾撐死的信天翁、被吸管卡住的海龜,我們還能消費環境多久?/SDG-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