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勞低薪的時代,回頭思考「全民基本收入」國際運動/《基本收入》推薦序  

圖/Russell Shaw Higgs @ flickr, CC BY-NC-SA 2.0

編按:

不管幾歲、住在哪裡、薪資水準如何、家庭收入多寡,每個月政府將發放一筆錢,當作「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可能嗎?

衛城出版於 2017 年出版《基本收入:建設自由社會與健全經濟的基進方案》,作者菲利普.范.帕雷斯(Philippe Van Parijs)與楊尼克.范德波特(Yannick Vanderborght)是基本收入方案的重要推手,他們於書中爬梳基本收入思維的歷史、其與社會福利制度的差異,以及道德上、經濟上支持與否的理由等,解析基本收入之優缺點和疑點。

「無條件基本收入」這個從 18 世紀以來就被提出的經濟概念,是否可作為 21 世紀實現社會正義的解方?本篇為此書推薦序,人權工作者暨雷震紀念講座策畫者黃文雄於序文中說明,臺灣不可自外於這股新世界脈動的原因。

 

文/黃文雄  公益信託雷震民主人權基金諮詢委員會成員

什麼是「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一個由各國推動全民基本收入的人士共同組成、名為「基本收入全球網絡」(Basic Income Earth Network,BIEN)的組織,是如此定義的:

全民基本收入是一種定期(例如每月)、定額的現金給付,以個人而非家庭為對象,無條件的發給一國所有的合法居民,無需審查有多少資產,亦不強制工作。

聽起來非常的烏托邦,不是嗎?可是,讀者或許聽過,去年(2016)瑞士有一場人類歷史上首次針對全民基本收入的修憲公投。這場公投失敗了。詳細的結構性原因,在此無法多做分析,但有一點值得一提:公投後的瑞士民調,有 2/3 的受訪者認為這是全民對話的開始,未來還會繼續下去。由於國際媒體大幅報導,全民基本收入因此在許多人的腦中留下印象,甚至引發好奇。根據歐洲民調結果,贊成全民基本收入的人從 2016 年的 64% 上升到 2017 年的 68%。

圖/Russell Shaw Higgs @ flickr, CC BY-NC-SA 2.0

未如瑞士境內外不少反對者所預期,這場失敗的公投並沒有重挫全民基本收入的國際發展。相關實驗於全球各地方興未艾的萌發,今年(2017)更成為全民基本收入的「領航實驗年」(the year of pilot studies)。發動者包括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其他數省也計畫跟進),還有歐洲的芬蘭和荷蘭。推動者亦不限於政府;美國加州的 Y-Combinator 在該州的奧克蘭市就有一個為期 3 年的實驗。但相關實驗並不限於美國的陽光加州,遠在非洲的肯亞也有一項預計將歷時 12 年的實驗,其中臉書的共同創辦者之一,達斯汀.莫斯科維玆(Dustin Moskovitz)及其夫人贊助的組織「直接給付」(GiveDirectly),是推動肯亞計畫的核心組織。

針對全民基本收入公開表態或擬議中的政府、政黨、議會、公民社會組織更是不勝枚舉。歐洲如法國參議院,在我們亞洲,則如印度:印度在 2009 年至 2013 年辦過 3 個領航實驗。印度政府在公布今年年度預算書的同時,在其國家經濟報告中特地將全民基本收入列為專章。國際組織方面,經濟合作組織(OECD)於今年 6 月發布關於「工作的未來」(The Future of Work)系列第一份全民基本收入成本分析報告。也是今年 6 月,聯合國的赤貧及人權問題特別報告員向人權理事會呈遞了首份全民基本收入報告,世界經濟論壇也把全民基本收入列為討論議題。

分配與再分配的重新思考

光是如此簡略、匆匆一瞥自瑞士公投以來世界各地有關全民基本收入之推動與發展,就不難看出超越口水與紙張的全球辯論正在不斷進行中,焦點是 21 世紀分配與再分配制度的重新思考。參與者的政治光譜涵蓋左派、右派及中間派(是的,有不少右派人士想趁著這個浪頭讓全民基本收入不只是「新分配系統的壓艙石」;而是一個取代而非改革傳統福利制度的工具)。

這段時間正是我國的年金改革年,但這股熱潮流到南韓、流到日本、流到澳洲……但除了無條件基本收入臺灣協會(UBI Taiwan)的一群年輕人,主流社會似乎全然無覺。儘管從許多面向來看,臺灣在國際上受到孤立,但是,總不至於連國際辯論都可以不思瞭解、不去參與吧?(更何況,在中國亦有人想把既有的「最低生活保障」朝基本收入的方向推行。有興趣的讀者可上基本收入全球網絡(Basic Income Earth Network,BIEN)網站,看看深圳關於基本收入的相關報導)。如果我們並不是被人孤立,那是否其實是在自我封鎖?

圖/Charles Koh @ Unsplash

新的世界,需要新的討論

公益信託雷震民主人權基金一向關心的,不只是人權議題,亦關注「權利所值幾何」(Worth of Rights)的問題。(有一餐沒一餐、工作時有時無的人真能有意義的行使其各種權利嗎?)與上述國際及他國國內辯論的情況相對照,我國這個年金改革年益發顯現出國內相關討論視野之狹窄與論述之瑣碎。因此,基金會決定於今年 12 月,邀請基本收入全球網絡創立者之一的菲利普.范.帕雷斯(Philippe Van Parijs)擔任「第 6 屆雷震紀念講座」的講者,來臺灣發表 4 場系列演講。同時商請衛城出版付梓、今年 3 月由范.帕雷斯與楊尼克.范德波特(Yannick Vanderborght)合著的新書《基本收入:建設自由社會和健全經濟的基進方案》(Basic Income:A Radical Proposal for a Free Society and a Sane Economy)的中譯本。

范.帕雷斯的深思廣慮橫跨哲學、法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學等諸多領域,是當今全球全民基本收入運動最著名的理論家,也是奔走於全球,不斷接受挑戰的行動者。在本書首章開頭,作者們說:

我們活在一個新的世界,塑造它的是許多種力量,包括電腦和網際網路造就的翻天覆地技術革命;貿易、移民和通訊的全球化;世界各地的需求快速成長,卻又受限於天然資源萎縮和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過高的問題;起保護作用的傳統制度(從家庭、工會,乃至國營獨占事業和社會福利體系)的崩解;以及這些趨勢交互作用下的激烈效果。

這正是前文所指出的全民基本收入國際熱潮之所以如此加速升溫的大背景,而 2 位作者正是以這樣宏觀的角度,在書中反覆檢視全民基本收入的正反論證及各種方案。臺灣沒有任何理由自外於這些力量的糾結,以及由此衍生的相關衝擊。不管您是贊成還是反對全民基本收入,我們都歡迎您一起參與這場精采、嚴謹的知識論辯。


延伸閱讀:

我該有個「低收入戶」的模樣嗎?:過得「好」補助被取消,過得「不好」卻窮得不夠格

非洲公益/不再貧窮的世界?納米比亞的社會實驗計畫

關於基本收入的兩三事/白經濟

瑞士就基本收入公投,7 成選民謝絕無條件「月薪」/端傳媒

「基本收入」不設限:貧國防弊、富國撙節/報導者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