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像個在地人:泰國社企 Local Alike 打造上百個社區遊程,實踐永續旅遊
文/Mars NPOst 特約記者
6 月底,曼谷街頭已然可以感受到暑氣的奔騰,以及假期帶來的人潮。一班又一班的捷運滿載著手裡推著行李箱甫從機場抵達泰國的旅客,興奮的準備開啟他們的東南亞之旅。
無論在莊嚴的佛寺或是燈紅酒綠的酒吧街,皆可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面孔,遊客來自南亞、歐洲到中東皆有。根據《富比世》雜誌及泰國社區旅遊平臺 Local Alike 創辦人 Somsak Boonkam(常被以小名 Pai 稱呼)表示,曼谷已在 2017 年成為全球觀光客最愛造訪的城市之一,每年為泰國帶來一兆泰銖(約臺幣 9200 億元)的觀光收入。
然而,在光鮮亮麗的數字背後卻隱藏著一些危機。Pai 在一場 TED 分享會上指出,泰國每年一兆泰銖的觀光收入,事實上有超過 85% 落入少數住在城市的商人手中,僅有 15% 能分給(實際占了整個泰國 85% 人口的)在地社區。
Pai 於 TED 分享會
此外,還有不少被人詬病的現象,例如:大型旅遊團為尋求折扣,向在地業者過度砍價;或是名為「生態旅遊」,在行程中卻與生態兜不上邊;行程設計過於緊湊,使遊客進到社區旅遊的時間太短暫,沒有機會和當地人進行交流等。
也因此,來自泰國小鄉村的 Pai,在赴美求學返回家鄉後,便打造了一家以社區為主體的觀光旅遊平臺(Community based tourism)Local Alike,盼能在泰國推廣永續旅遊概念。
考量經濟、社會與環境的永續旅遊
其實 Local Alike 並非首個提出永續旅遊概念的公司,早在 2005 年世界旅遊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發表的報告中,便將永續旅遊定義為──
能充分考量當前與未來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影響,並同時滿足遊客、產業、環境與當地社群需求的觀光業。
相對於過去的觀光旅遊,永續旅遊不只追求盈利,也關注如何讓觀光行程在運行時,兼顧守護自然環境、尊重在地文化、為當地帶來工作機會等經濟上的幫助。
10 多年來,世界各地在永續旅遊之外,也逐漸發展出其他相似的旅遊模式,例如:強調遊客自身責任的責任旅遊、重視服務學習的志工旅遊等。雖然個別的定義有些差異,但相似的目標都是盼能提供旅客與既有旅遊業的不同體驗。
Local Alike:與社區合作,打造最接地氣的遊程
坐在 Local Alike 位於曼谷的辦公室內,Pai 回想起 8 年前剛創立公司時,市面上沒有什麼以永續旅遊為主題的行程,「當時多半是帶遊客去騎大象、參加派對或是嘟嘟車旅行。」他觀察到,當時即便是有進到社區參訪的旅遊行程,遊客多半沒有機會與社區居民接觸,通常是由一位導遊帶團,遊客拍完照就離開社區。
為了改善這種對社區的廉價消費行為,從小在鄉村長大的 Pai,希望能將社區壯麗的自然美景與豐富的人文故事帶給遊客,藉由遊程的設計,讓遊客能進入社區與在地人充分互動。
泰國有超過 300 個具備美麗景色和獨特文化的社區,因此要找到有潛力的合作對象並不難,Pai 驕傲的說:「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確認社區已經準備好迎接觀光客。」
為理解居民的需求,Pai 與團隊花時間進入社區進行觀察與評估,並且更進一步了解居民對於永續旅遊的想像是什麼。例如,有的社區希望藉由觀光業的發展,讓自己的孩子回家鄉就業;有的則是希望因此讓家鄉的特色被更多人看見,「每個社區都有自己對永續旅遊的定義,我們必須理解這個部分。」
接著,Local Alike 會依據社區不同的發展階段,將其分為潛力股型、發展型與成熟型 3 種,並給予合適的培育與支援協助。
潛力股型指的是具有豐富的觀光資產、良好的基礎建設且居民有興趣投入永續旅遊的社區;發展型則是指已經準備好迎接旅客的社區,Local Alike 會協助他們以泰國社區旅遊協會(Community Based Tourism Institute of Thailand ,簡稱CBT-i)的標準策畫與操作行程,將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迎接遊客;成熟型則是針對那些在觀光產業中已經小有名氣的社區,Local Alike 的目的是幫助他們達成社區的發展目標,並且將他們成功的經驗傳承給其他社區。
傾聽與陪伴,孵育近百個社區實踐深度旅遊
目前 Local Alike 是一個具有 20 多名成員的團隊,平均年齡 25 歲左右,作為一個外來的年輕團隊,Local Alike 要如何與在地居民建立關係呢?
Pai 認為,與社區合作時,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彼此的信任,而取得信任的關鍵在於傾聽。他說明,有些專家與社區合作時,會自認自己的知識高於居民,而用命令或教導的態度與對方合作。「但是我們不同,我們是與他們一起規畫,而不是幫他們規畫好。」Pai 強調。
這些討論不僅包含社區旅遊的行程,也包含居民期望的薪資及利潤分配。相較過去在地居民與大型企業合作只能取得 10% 的利潤,如今能因此增加到 70% 左右。另外,Local Alike 也於網站中指出,遊客所花費的每 1 塊錢是如何幫助社區。以美元為例,每 1 塊錢中,會有 75 分回到遊客造訪的社區,這些經費不僅用來支付社區準備旅程的成本,也投入 Local Alike 與社區共創的社區發展基金,用於社區需要的發展事務上。
在 Local Alike 的平臺上,消費者可以找到近百種的行程與服務,包括一日來回與過夜行程,或是各種主題式體驗旅程,包括自然、文化、歷史等。
已經榮獲多個國際創業獎項,並時常受邀參與演講分享的 Pai 認為,作為一個社會企業,Local Alike 相當在乎自家產品對社區所造成的改變。目前已與 70 個社區合作的他們仍會在網頁上記錄最初合作的社區的改變歷程,例如原本深受毒品運送和廢棄物汙染困擾的社區 Suan Pa,在 Local Alike 與地方當局、其他基金會的協助下,不僅逐步建立清晰的廢棄物管理系統,更將社區附近令人驚豔的自然步道與瀑布美景,規畫進在地旅程。
永續旅遊的挑戰
「我認為永續旅遊的發展是必然的,這是全球趨勢,不只是觀光業,所有事情都必須是永續的。」談到永續旅遊在泰國的發展時,Pai 充滿信心的說。
然而,在目前廉價航空與窮遊風氣當道的旅遊市場上,相比於大型旅遊平臺的產品價格,Local Alike 其實難以從價格上競爭。
Pai 解釋,大型的旅遊平臺如 KLOOK 或 KKday 能藉著以量制價的方式與在地業者協商,請對方給予折扣,藉此拉低產品價格。「但是我們並不這麼做,因為我們想堅持永續的旅遊方式,希望居民和在地業者都能獲得合理的報酬。」
然而,Pai 也坦承不是所有的遊客都願意接受永續旅遊:「有些遊客只想要撿便宜,或是獲得最好的服務。」面對這些情形,團隊的做法是盡力溝通,或專注提供好的產品給其他具備永續旅遊意識的客戶。
儘管挑戰時時存在,但對 Pai 與他的團隊來說,每個輔導過的社區現在都變成家一般的存在,他們也希望未來 Local Alike 能在社區中漸漸淡出組織的角色,讓在地人有能力自行營運社區旅遊產業。
離開 Local Alike 的辦公室,2 位成員領著我們前往附近的小吃攤,一邊聊著曼谷鮮為人知的祕境,以及尚待探索的歷史故事。在小巷穿梭時,還碰見舞龍舞獅表演熱鬧行過傳統市集。這些觀光行程外的曼谷生活光影,也許這正是 Local Alike 想提倡的「活得像個在地人」的精隨所在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