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撒錢,生育率就能拉抬?托育新制「準公共化托育」方案,恐使幼托壓力更大

編按:

(原文「撒錢補助托育,真能解決少子化痛點?」刊載於今週刊,2018-07-19,第 1126 期,NPOst 獲授權轉載)

近幾年,臺灣少子女化問題日漸加劇,加重整體社會結構人口老化及勞動力短缺等困境。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 年臺灣總出生率為 1.125,排名全世界倒數第 3,僅超過澳門的 0.95 與新加坡的 0.83。

2011 年,由林宗弘、王兆慶等人共同出版的《崩世代》直指臺灣年輕世代的「生育罷工」現象,起因於(1)年輕人缺乏經濟安全感,擔心「養不起」孩子;(2)就業市場對女性生育並不友善,生育幾乎等同長期失業;(3)社福體制保障不足,托育產業儼然是市場失靈的慘痛案例,托育價格提高,養育成本也隨之提升,使得生育率下降;且在生育率越來越低之下,托育機構偏好服務高所得家庭,使托育費用愈加水漲船高。

為此,行政院將於今年 8 月 1 日施行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新制,其中,托育方面的「準公共化幼托」政策引起諸多爭議,就連一向水火不容的民間倡議團體與幼托業者都齊聲反對,表示這樣的「撒錢」政策可能會使現在資源分配已相當不均的幼托體系雪上加霜,並共同呼籲「別再走這條無用的老路。」

 

文/呂苡榕  今週刊記者

為因應少子女化,盼能拉抬生育率,行政院在今年 5 月正式宣布「準公共化幼托」方案, 並拍板 8 月 1 日上路;但一個看似面面俱到的政策,為何引發各方質疑、甚至反對?

王太太的小孩剛滿月,她已開始煩惱,萬一抽不到公共托嬰中心的名額,是該請育嬰假在家帶小孩?還是要把孩子託給保母幫忙照顧?

王太太居住的新北市,私人保母或托嬰中心的收費、每個月大約 2 萬元,即使雙薪家庭一個月收入 9 萬多元,但扣掉車貸、房貸 3 萬多元,一個月若還要花上 2 萬元托嬰費,再加上其他開銷,經濟狀況實在吃緊。但若自己帶孩子,少了一份收入,對家庭收支同樣很傷。請育嬰假和委託私人托嬰成了兩難,她只能把唯一的希望放在公托上。

「我們家附近的公托去年備取 200 多號,所以我們跑遠一點報名。這間去年備取 100 多號,中的機率應該高些吧?」王太太小心翼翼的說。

幼托負擔沉重,讓年輕夫妻吃不消,更遑論生第 2、3 胎。近年為因應少子女化,中央、地方加碼補助,盼能拉抬生育率。行政院也在今年 5 月正式宣布「準公共化幼托」方案,並拍板 8 月 1 日上路,企圖替年輕夫妻減輕幼托支出。

圖/Ethene Lin @ Visualhunt, CC BY-NC-SA

爭議 1:補貼對偏鄉無用,中低收邊緣家庭反被排除

所謂的「準公共化幼托」,是指公部門與私人業者合作,搭配收費金額管制和政府補貼雙管齊下,讓家長可以減輕托育負擔。同時行政院也規畫幼教相關人員的薪資樓地板和調薪幅度,以改善幼教人員長期以來的血汗問題。

政策內容往下細分成「0 至 2 歲的托嬰補助」,與「3 到 5 歲的幼兒園補助」2 大區塊。0 至 2 歲的幼兒,依照各地方托嬰服務收費標準,中央每月補助家長 6000 至 10000 元不等;3 至 5 歲的孩童,則是政府補助部分私立幼兒園費用。

透過補助減輕家長負擔看似立意良好,但方案一出,卻讓立場一向水火不容的民間倡議團體與幼托業者同聲反對。

圖/Sue Zeng @ unsplash

從倡議團體的角度來看,「準公共化」不過是重蹈補貼政策的覆轍,「臺灣長期以來公共幼托資源不足且分配不均。單靠補貼根本無法改善這些問題。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郭明旭說道。

據統計,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公共幼托資源比率高達 66.8%,但臺灣僅有 31%。公共資源偏低,私人幼托又分配不均,「臺灣有 80 個鄉鎮連私幼都沒有。」補貼對這些占全國 2 成的鄉鎮來說,根本無濟於事,有錢也找不到地方送托。對這些缺乏幼托機構的地區來說,公共資源才是當務之急。「如果公共資源不進去,等於逼這些地方持續人口外移。」

且給予補助降低托育支出並非創舉,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王兆慶指出,像是 2008 年全國實施托嬰補助 3000 元、2005 年 6 都補助 2500 元給就讀私立幼兒園的孩童,都是一樣的手法。但是過往的經驗反映,現金補助雖然能減輕家長負擔,部分業者也可能因此漲價,補助等於流入業者口袋,讓政策美意打折。

另一個隱藏性的問題在於,以 0 至 2 歲幼兒為例,家長雖可領到 6000 至 10000 元的托嬰補助,「但前提是這個家庭還要負擔得起剩下的托嬰費用。」若家庭根本無力負擔剩餘的保母費、而無法把小孩送托,等於領不到補助。郭明旭說,這樣的補助方式,反而讓中低收入邊緣的家庭被排除。

圖/取自今週刊

爭議 2:中央與地方矛盾,落日後,部分補貼反縮水

至於業者方面則是對於政策的細節充滿疑惑。首先,「準公共化」將與地方的補助產生矛盾,像是目前不少縣市政府都有公私合作的托嬰補助,例如臺中的「托育一條龍」臺北的「合作托嬰」新北的「合作聯盟」,都是由地方政府與私人業者簽約,家長只要將孩子送托給有簽約的業者,都可以領取補助。

「但現在中央要求地方的補助只能到今年底就要落日,明年就沒有了。」托育人員發展協會理事長鍾情婷說明,過去臺中的「托育一條龍」,不管孩子是送到保母、托嬰中心或幼兒園,同樣都給補助。但未來中央規定 3 歲以上的孩子送托幼兒園才有補助,「可是有些家長不想讓孩子那麼早去幼兒園,孩子 3 歲還是送托保母家,那他們之後怎麼辦?」

臺北市兒童托育協會會長侯美姈也指出,「臺北市現在的托嬰補助,第 2 胎最高可以領到 11500 元。年底落日後,明年起第 2 胎的託嬰補助只能領到 6000 元,等於縮水了。」即使現金補助對改善幼托資源不足的效果有限,但目前公共資源相對匱乏,補助若縮水,恐讓家長壓力更大。

圖/Laura Lee Moreau @ unsplash

會要求地方補助得在年底落日,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副署長祝健芳解釋,這樣設計是因為統計資料發現,「過去地方政府提供的加碼補助,並沒有實際拉抬生育率,而只是造成『戶籍遷移』。且財源不足的地方,因此有相對剝奪感,所以才希望地方的補助與中央一致。」她也強調,中央的政策是希望能把托嬰支出控制在「家戶可支配所得的 10% 至 15% 以內」,因此若部分縣市托嬰費用相對昂貴,中央補助後家長負擔仍超過此區間,「縣市政府便可以加碼補助。」只是地方究竟可以加碼多少,還得等主計資料和各地收費資料彙整後,才能確定。

另外「準公共化托育」訂下的收費天花板和人員薪資樓地板,也讓幼托業者頭痛不已。目前中央推出的版本裡,參與「準公共化」的私立幼兒園每月(學費加月費)收費上限,根據收托人數分成 10000、9000、8000 元 3 個級距;教保人員薪資最少得要支付 29000 元,3 年後調至 32000 元。托嬰部分也會統計目前收費標準後,要求業者凍漲。

教育部國教署統計,「現在已能符合 3 級收費級距的幼兒園,全臺灣共有 2284 間,將近全臺私立幼兒園的半數。」國教署副署長許麗娟說,且這個數字已計算為了符合薪資樓地板,導致人力成本上升而調漲收費的園所。

圖/取自今週刊

爭議 3:都會私幼收費低報,都會外薪資樓地板難達

雖然國教署信心滿滿,認為至少近半數幼兒園的收費都能落在這一區間裡,因此未來與中央合作「準公共化」的意願相當高。但幼兒園業者私下透露,過去業者上網登錄的收費金額,「很多都是低報,且家長實際支付還得再加上才藝班、材料費等其他項目。若把這些算進去,實際符合條件的幼兒園恐怕一半都不到。」

都會區的私立幼兒園不符合收費天花板,非都市地區的業者則是無法配合薪資樓地板,「從 2017 年私立幼兒園教保人員勞保投保資料來看,彰化、嘉義和雲林縣,平均薪資大約落在 23000 元。若要加薪,勢必得提高收費。但價格變動對偏鄉家長來說影響甚巨。」王兆慶說道。

圖/Not At Home LIVE-A Zhi @ Visualhunt,
CC BY-NC-ND

中華幼兒教育協會理事長蘇傳臣分析,現行狀況是 6 都大抵符合薪資樓地板;偏鄉則能配合收費天花板。但不論何處的業者,都僅能符合一半條件。即使政府有減輕家長負擔的美意,但伴隨而來的成本卻由業者吸收,第一線的業者對此感到不平。蘇傳臣更直言,今年 2 月臺南已試行「準公共化幼托」,「但目前只有 4 家業者加入,可見就是個失敗經驗,竟然還要推到全臺灣?

一個「準公共化」讓各方都開罵,郭明旭無奈表示,幼托支出成為家長沉重負擔,背後癥結在於青年低薪。再加上幼托資源城鄉不均等問題,讓幼托議題無法靠單一手段解決。而如今若要將資源全押在「準公共化」上,不但無法緩解複雜的幼托問題,且過去 2 年緩步增加的公共托育還將因此受到資源排擠,「等於近 20 年下來,我們還在走撒錢補貼這條無用的老路。


延伸閱讀:

私幼公共化年花 300 億?假改革,真圖利!應優先廣設 0-2 歲公共托育家園、2-6 歲公幼及非營利幼兒園

「何時才能安心生孩子?」在職女性孕後反瘦 8 公斤,被迫向社會遞出的 4 封信

郭明旭:勞基法修惡:落井下石血汗教保,加速照顧品質崩壞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