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只是精神醫學的分類,不是人生的分類/我與我的獨特之處(上)

圖/Matúš Kovačovský @ unsplash

編按:

這是一篇思覺失調症轉焦慮症患者寫給一位輕度肯納症(Autism,即過去所說的「自閉症」)(註 1)患者的回信,原發表於 PTT 男女版(Boy-Girl)。

這位肯納症者以「PTT 的人大部分都很現實」為題,發表自身因肯納症而遭到排擠甚至霸凌的生命經驗,而本文作者則以自身經驗分享自己如何與自身的「不一樣」共處、找到平衡、形塑自我認同,甚至「假裝不那麼怪的跟別人互動」之過程,以此文提供一些「克服指南」,也讓這些「獨特之處」更為人所理解。

摘錄原 PTT 發文者之「PTT 的人大部分都很現實」:

我 3 歲的時候被醫生鑑定罹患輕度自閉症(自閉症是先天的),國中的時候因為罹患重度強迫症和焦慮症,害我從國中到現在都一直被排擠、霸凌、人際關係不好、一個朋友也沒有 。高中的時候,我還被勒索 3000 元,被打到內傷,被踢肛門、被踢重要部位。大學的時候(目前準備延畢) ,每次只要我自閉症、強迫症和焦慮症發作,班上的同學都不想理我,對我很反感,也不想跟我做朋友,分組分不到組,也不想坐在我旁邊,甚至封鎖我的 Line 和 fb。我明明有跟他們說,我有自閉症、強迫症和焦慮症,以及我的症狀,他們還是這樣對我。

目前持續就診看醫生,我的症狀常常會害我一直問重複的問題、講話很直接、情緒失控、口氣不好、沒有同理心、不會察言觀色。我覺得社會上大部分的人都很現實,對我沒有愛心,不會體諒、包容我的自閉症、強迫症和焦慮症。只要我發作,我身邊大部分的人不但不想理我,還對我反感,不想跟我做朋友,有些人甚至排擠我、欺負我。

明明自閉症、強迫症和焦慮症都醫不好(醫生跟我說的) ,我也只能這樣一輩子發作。社會上大部分的人憑什麼這樣對我?然後 PTT 大部分的男生也很現實,不但不會體諒我生病,甚至酸我、嗆我、討厭我、排擠我。我在 PTT 人緣也不好,明明自閉症、強迫症和焦慮症醫不好,我也只能這樣子一輩子發作,PTT 大部分的男生憑什麼這樣對我?與其受到你們這樣慢性折磨,不如給你們一次痛快,不要理你們,找願意體諒我生病的人做朋友就好⋯⋯

回文:文/saisai9230(小為) PTT 作者

我不太知道要怎麼幫助你,不過我個人是思覺失調症轉焦慮症患者,我天生白目,因此國中有受到霸凌,當兵還被叫天哥,後來進行性格測試是比較接近亞斯伯格型的人格(並不是病症)。

當然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話,我私底下也可以讓你看我的疾病診斷證明,我想給你一些建議,不過仍然看你需不需要,我尊重你的決定,畢竟我不是在活在你的人生之中。

以「獨特之處」理解自己的「不一樣」

這是你的獨特之處,也就是你可以嘗試接受自己。其實我個人不太喜歡用「病症」來理解,那是精神病學的分類,也就是說,這是精神科醫生在理解你的疾病症狀所採取的分類模式,但是並不是你人生的分類,因此,我通常會用「獨特之處」來代替病症。

當你看到這個標題,一定會覺得我又要講幹話,講得一副這件事情是上帝給你的禮物的樣子。但是我跟其他人不一樣,我只會說這是你的獨特之處,也就是我並不是要表達這件事情是你的優點或是缺點、是好事或壞事,你只需要接受這個事情,接受這件事情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圖/Guillaume de Germain @ unsplash

我之前看精神科醫生的時候,醫生告訴過我一個故事。他們在進行醫學研究時,發現有些人一出生就幻聽,但這些人並沒有去看諮商師或是精神科醫生,也沒有吃相關精神疾病用藥,因為這些人很享受有人不斷跟他講話,幻聽對他來說並不是問題,也就是說幻聽造成你的困擾時,那才是要治療的病。

所以我會勸你,你只是要把這件事情當作自己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這樣而已,這個病症禍福相依,端看你怎麼看。

找到控制自己的辦法

想辦法處理這件事情,控制自己。我在焦慮症發作的時候,一定會失眠,也會過度換氣,而且會不斷重複話語。

因此我想說,既然我會不斷重複話語,那我就找一個能夠不斷重複話語的事情做,處理我的焦慮狀況。年紀比較小的時候,我會背誦《孟子・告子下》的其中一段:「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背個 10 遍我大概就冷靜下來了。

圖/Fabrizio Verrecchia @ unsplash

長大之後,我就比較喜歡背英文和德文單字,像我自己就很喜歡一直念德文單字「Wahrscheinlichkeit」(機率),之所以會念這個單字,是因為我有一天晚上做夢,我夢到我在背德文單字,背的就是這個字,它有 4 個音節,非常不好唸, 但是這會讓我腦袋瞬間轉移焦慮情境。

最近我在試驗英文的頻率副詞: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seldom、never,還有德文的頻率副詞:immer、meistens、oft、 manchmal、selten、nie,藉由這種 100% 逐漸變成 0% 的概念讓我自己的焦慮狀態從 100% 逐漸變到 0%。

當然你可以找尋你自己的方式,像是第一個以肯納症拿到畜牧科學博士的天寶.葛蘭汀。她則是進入擠壓器(影片 4:55 處開始)──

還有《JOJO 的奇妙冒險》第 6 部中(註 2),反派 BOSS 普奇神父雖然不是相關病症,但是他也會透過「數質數」讓自己冷靜下來。

雖然說我有感受到你藉由 PO 文和辱罵他人來釋放你的焦慮,辱罵他人的行為本身是一件釋放自身焦慮不安最典型直覺的方式,但問題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唾面自乾,他們也有跟你一樣的情緒與感覺,當你受到汙辱時,你會反擊,他們也會這樣做,PO 在這裡真的無助於解放你的焦慮,你應該找尋新的方式來處理你的焦慮。

我知道你很痛苦,但是你要學會控制自己。之前我在狀況最不好的時候,曾跑去諮商中心叫他們帶我去醫院,我被緊急送醫院急診,當時,我記得急診醫生讓我坐下,醫院裡面只有一張桌子、2 張椅子,而我的精神科醫生一進來就對我說:「謝謝」,我那時候很痛苦的跟他說,「為什麼要跟我道謝?」他說:「我很謝謝你這麼痛苦還能夠控制自己。」我很想翻桌子、砸椅子,但是我還在努力讓自己不要這麼做,他笑嘻嘻的說,那麼我更要感謝你真的很努力控制自己。之後我們又談了一些事情以及用藥,才結束我們之間的對話。

我只能勸告你,設法控制自己,但是怎麼控制,你要找尋到最適合自己的答案,這不是我能夠幫助你的。

圖/J W @ unsplash

找尋「歸屬之地」,讓天賦得以實現

找尋歸屬之地,實現自己。我認為只要把奇怪的人放在對的地方,他就會變成那個地方的強者。讓一個過動症的人去游泳,居然變成史上最多奧運金牌得主(菲爾普斯);讓一個亞斯伯格症的人念醫學,居然成為世界頂尖的工作狂醫生。

因此,我們的責任只是在找尋那個屬於我們的「歸屬之地」。 你自己要找尋讓自己活得更好的方式,我並不清楚你是怎麼面對自己的。我小時候就很喜歡跟自己玩,到現在也是如此。我幼稚園的時候,數學很好,寫完加減乘除的考卷後,交給老師批改,我考了 100 分,之後我想跑出去玩,還被幼稚園老師制止,我那時候還問她,我都考 100 分了, 為什麼不能讓我出去玩?幼稚園老師無言以對。我爸媽也無法理解,我加減乘除為什麼這麼好,他們並沒有教我,我自己也不清楚。

長大之後,我才意識到我小時候會做一件事情,當我坐在火車或者汽車上,我會看著所有的列車號碼和汽車車牌上面的數字,把它們相加然後計算平均數,我舉一個車牌的例子,「FX-5487」,我看到就會在腦中運算「5+4+8+7=24,24÷4=6,如果能夠整除我就會很開心,不能夠整除我就很失望。

圖/Elijah Macleod @ unsplash

當然不是每一個車牌都能夠讓我平均,所以我為了能讓自己開心,當然就越算越快,找得越快。現在我還留有相似的習慣,我看到車牌號碼會想英文、德文怎麼念,來練習我的英文和德文。

有人曾經寄站內信問我,為什麼我可以一口氣打出這麼多的文字,問我是怎麼做到的,是看了什麼書,還是有什麼特別方法可以教他,其實我很難回答這個問題,我很想用柯文哲的語法:「凡人的問題,瘋子無法回答。」我的腦袋裡就是會出現這麼多文字,我只能說這是天賦,而且我不釋放出這些文字,腦袋就會不斷複誦這些文字,那種感覺就像是「畫鯨魚的小孩──

從影片中,你可以看到小孩的執念。他完全沉靜在自己的世界,別人問他話,他都沒有回應,直到他畫完那一刻。在我看來,他並不是不願意回應,而是他的腦袋一直不斷運算畫畫程式,其他事情,像是溝通或對話都沒有被執行。同樣的,我也是如此,我也不知道什麼原因,我猜想是我腦袋裡面多巴胺過多所導致的,使得訊息重覆傳導。

之前我是靠吃藥來降低多巴胺,可是其實我不喜歡吃藥,因為藥會讓我昏昏沉沉的。但是我想到一個解決方式,既然我多巴胺分泌過多,那就把它全部給消耗掉。所以,我藉由不斷的思考、書寫將其消耗掉,也因此我找到了一個可以不斷進行思考、書寫,以及不斷復述(rehearsal)和重複(repeat)的工作。

待在安全的空間,建立固定時間表

在安全的空間與安全的時間裡,保護自己。通常我會找到一個安全空間,如果我爸媽不在家,我就會待在我的書房,如果我爸媽在家,我則是會到附近的速食店、圖書館,聽著音樂念我自己的書,而且這時候,我通常會開啟手機的靜音模式,並且關閉網路,直到我唸到一個段落,才會開手機看看是否有未接來電。直到唸完書我才會開啟響鈴模式和網路。

E-mail 的話,我會固定在晚餐之後才回,建立固定時間回應,才不會讓自己陷入莫名焦慮中。我自己讀書的時候會陷入一種「禪的境界」,我很享受這種禪的境界。不過根據我高中同學的說法,我在讀書的時候周圍的空氣似乎會凝結,我會散發出生人勿近的氣息。

圖/Sharon McCutcheon @ unsplash

另外就是,減少焦慮因素,增強自己。我並不清楚你除了 PO 文,是怎麼減少焦慮狀態的。我會用一些方式來讓我的生活減少焦慮因素,你可以參考看看。

1. 分類標籤化

我會花很多時間去整理分類,甚至在我的東西貼上標籤,不論是整理學術研究、特殊收藏、書籍、資料,因此我熱愛收納櫃、資料夾、標籤這些物品。

2. 秩序化

固定時間做固定的事情,像是固定時間睡眠,我並不是說早睡早起,像我通常是晚上 12 點睡覺,早上 7 點起床,午睡從中午 12 點半到下午 1 點半,晚上 8-9 點運動,而後洗澡。

藉由固定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來讓自己的焦慮感降低,此外,我發覺藉由大量運動可以消耗我過多的多巴胺,並且製造大量的腦內啡來讓自己情緒穩定。

圖/Jenny Hill @ unsplash

3. 備份化

像我有登山包、一般包、手提包,我會依照不同事情而拿不同的包包,但是我發現這樣有個問題,有些時候我會用到文具和耳機,但不是每個包包都備有這些東西,我知道很多人會說,應該在前一天準備好,把相關物品放入隔天所需要的包包中,可是像我們這種會陷入莫名焦慮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每一個包包都放一個」,我有 3 個包包,因此我也有 3 副耳機、3 個鉛筆盒。

此外,我也很害怕電腦的資料不見,所以我會定期備份資料,我還特地去學 RAID 1+行動硬碟+備份軟體+Google Drive 來進行備份(註 3),而學術資料收集時是紙本一份、電子檔一份。

4. 清單化

這其實類似 SOP,一項一項檢查你有沒有做到,甚至針對每種活動(遠行、外出、游泳)設立一個攜帶清單,準備東西的時候,就用這個清單檢查我到底有沒有將物品放進行李箱或包包裡。

圖/Cynthia del Río @ unsplash

找尋盟友,理解自己

前面都是在講自己的部分,接著我們來講跟別人相處的部分。

你覺得你不容於社會,如果你想要朋友,那就得去找同樣不容於社會的人,也就是說能夠理解你的通常也是怪人,能夠跟我當好朋友的人,真的都是被一般人認定是怪人的人。當然人生不是這麼幸運,又不是念數學系(自認是普通人的天才)也不是當兵(自認是普通人的白痴),無法遇到那麼多怪人。不過你可以藉由相關書籍和電影來跟這些人「神交」。

既然你說自己有肯納症和焦慮症,你要不要試著念念看《星星的孩子》?如果你一時之間借不到者這本天寶・葛蘭汀的自傳,那你也可以先看一下她的 TED 演講,主角為科學家 Sheldon Cooper 的《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另譯「宅男行不行」)也可以看看,我從中看到另一個自己,也就是說我知道我是 Sheldon,但是我盡量讓自己看起來是 Leonard。

星星的孩子/預告片

天寶・葛蘭汀:世界需要多種思維的人/TED


接下篇:只要能建立溝通渠道,人生就算偏離主流也無妨/我與我的獨特之處(下)


註解:

  1. 自閉症(Autism)現今逐漸改名為「肯納症」,以此表明 1943 年美國肯納醫生所發明/發現的精神疾病,文章因此以肯納症來代替自閉症。
  2. 《JOJO 的奇幻冒險》為漫畫家荒木飛呂彥的少年漫畫作品,故事描述英國貴族喬斯達家族與吸血鬼迪奧及其後繼者間,長達百年以上的對決。
  3. RAID 是 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 的縮寫,即「獨立磁碟備援陣列」。其中,RAID 1 這種磁碟陣列是將單一磁碟作「鏡射」(Mirror),也就是資料寫入時,將相同的資料同時丟進 2 顆硬碟,確保所有的資料都隨時備份在另一處。因為對單一硬碟寫入的資料量不變,所以寫入速度跟非 RAID 磁碟機沒有差別,不過在讀取時能同時由 2 顆硬碟抓取資料,所以速度還是有所提升。(參考資料:什麼是 RAID

延伸閱讀:

自閉症關懷日,震撼影片一窺患者世界

愛一個不像你,也不像任何人的孩子/《背離親緣》書摘

我朋友住在精神病院 3000 多天:生命從住院開始,戞然而止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