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跌倒難以預防,要綁起來還是看風水?/【連載】養護人生(1/6)

編按:

從一個老人跌倒卻被掩蓋真相開始,一位曾服務於養護機構的醫師著手寫下一連串現場觀察。此專題共分成 6 篇連載,從照護機構處理住民意外的態度過勞默聲的看護移工失靈的稽查與評鑑機制,到機構方各種巧立名目的收費身心俱疲的家屬,以及所有結構中知情的員工們

臺灣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於今(107)年 3 月底達到 14.05%,正式邁入「高齡社會」,且僅僅再過 8 年,我們便將成為「超高齡社會」。在高齡照護的重重挑戰中,養護機構如雨後春筍,甚至成為銀髮商機中重要的投資標的。然而本連載作者想強調的卻是,一個缺乏「人本」思維的照護環境,極有可能在機構、家屬、勞工、移工、政府等各方機制失靈之下,將整個社會的老後生活拖向深淵。

此番連載並非欲打擊所有努力用心在長照 2.0「滾動式修法」中掙扎求存的工作者與經營者。既然身在其中的每個人都與困境環環相扣,反過來說,若你我都能意識到自身的角色與力量,終才能求得改變的的機會。

 

我想我一輩子都忘不了,養護機構裡,樓梯底下那臺摔落的輪椅、輪椅上一動也不動的那副身軀,以及沾染了白髮、淌流在地面的那灘血。

發現事故後,工作人員們用最短的時間,協助評估生命徵象、緊急呼叫救護車,並聯絡家屬。接著,機構人員與住民家屬在醫院的急診會合。

家屬初抵達時,無法接受為何突然發生這樣的意外,只是被激動及惶恐的情緒淹沒,在第一時間沒有完全理解醫師的病情說明,更未能察覺醫師在語句中所暗示的「就算救起來也是植物人」。又因這位家屬並非主要負責人,亦無法立刻聯絡上遠在美國的親屬,在醫師詢問是否堅持積極治療時,他非常肯定的點了頭──雖然他根本不瞭解「積極治療」的涵義。

陪同的機構人員則是冷汗直流,整個晚上不吃不坐,全程恭敬的站在病床旁。但是,任憑生理上多麼飢餓,也比不上等待醫師解釋病情的過程中,心裡出於未知與害怕所受的煎熬。在擔憂與愧疚之下,還是必須強作鎮定的和家屬解釋,阿公當時是因為把帽子扔下樓梯,又嘗試自行去撿,其他人還來不及上前制止,就已向樓梯下方跌落。同時,也代機構方表達歉意與遺憾。在急診室等候檢查結果的過程實在太漫長、太煎熬,家屬一邊哭、一邊失去理智的傾訴,然而醫護人員只是各自忙著處理其他的病人,徒留機構人員在一旁耐心傾聽,直到夜深。

圖/ALP STUDIO @ unsplash

誰的真相?誰該知道?

翌日上午,有人指示員工將事故樓梯口的監視器拆除,機構的監視器主機則拿去送修。因為,如果調出前一天的錄影畫面,可以發現這位在輪椅上躁動的阿公,早在被發現跌落的幾小時前,就自行將輪椅向樓梯口划去。當時現場沒有任何工作人員,也沒有人目擊阿公墜落。

不久之後,家屬果然前來機構探勘事發現場。在機構人員非常友善的說明時,家屬看到附近沒有裝設攝影機,也就沒有再進一步做出相關詢問。

後續幾天,機構主管每日都前往醫院探視,一方面表達關心,另一方面也隨侍在側,從中瞭解阿公的後續診療結果,附帶也讓醫護人員在對家屬發言時有所顧忌。之後,機構方由醫師的說明片段,嘗試和家屬理出對事件的認知。最後,家屬的想法終被引導為:「我爸爸原本就有疾病,剛好在事發前導致他意識混亂,才嘗試自行起身,過程中步態不穩,最終不慎跌落」。

圖/rawpixel.com @ unsplash

縱使這樣的解釋與事實有些出入,但家屬們確實因此獲得了珍貴的心靈寬慰。身為局外人,我們容易本能的將意外歸咎於機構照顧服務員(以下稱「照服員」)的疏失,並抨擊機構業者的不負責,卻不容易深入探察這孤立事件背後的結構性問題。在長照機構營運條件困難、照服員勞動條件欠佳、社會大眾普遍對失智照顧缺乏充足認識之下,把最真實的事故現場提供給家屬知悉,恐怕對於機構、照服員和家屬 3 方,都將帶來精神上無盡的損耗與折磨。

恐怕,在更早之前,疾病就已經奪去了這位阿公的「清醒」意識,否則他也不會在沒有覺察的情況下,將輪椅划至樓梯下。之後,雖然手術移除了血塊,但阿公再也沒有恢復意識,2 個月後,因使用的呼吸器仍無法徹除,他住進另一間醫院的呼吸照護病房。他的子女們偶爾從國外回來時,仍會去探望如今躺在另一張床上的他。

風水要顧好,才能防跌倒?

非常遺憾的,這樣的事件發生後,機構上位者的處理大多不是聚焦在如何加強環境的風險預防,或改善機構照顧人力不足的現實,而是把幾乎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在另外 2 個面向。

首要是風水。意外發生的隔天下午,「老師」就已經來到了機構。2 位主要的機構幹部之間曾有過這麼一段對話:

甲:「剛剛我們進去加護病房看的時候,他(跌倒的那位住民)孫女叫他,他左手抽了一下!可能是有聽到!」

乙:「那個時候是不是差不多早上 11 點?」

甲:「嗯,對呀!怎麼了?」

乙:「嘖,那個時候『老師』就在我們地下室啊!他在叫他的靈魂!」

甲:「什麼!真的嗎……難怪!」

乙:「老師已經幫我們把機構外邊的格局也都看過一遍了。老師還說,這次大事可以化小,但小事不能化無,這次是我們比較倒楣,遇到了這種事。

我費了好大的勁,才恍然明白他們所謂的「老師」是指誰。之後,事故現場被貼上了符咒,咒上用墨寫著幾個看不懂的字,「老師」在空地處作法了好幾個小時,並囑咐相關人員在陽臺燒紙錢,金紙的碎屑散落至機構建築物內的地板上,餘燼的難聞氣味在建築物中迴繞,工作人員可以選擇暫時躲避,但行動不便、意識不清的住民們只能待在原處,吸入汙濁而刺鼻的空氣。

接下來的一個月,機構外也因此斥資興建了一間小小的廟,期望神明能保祐機構住民們平安。於是,原本已經不足的人力,一部分再被調派去協助動土興建。

圖/Nadja Friesen @ unsplash

每天工作 12 小時也忙不完

受檢討的第 2 點,是照服員的職務疏失。畢竟事發當時,沒有人有留意到那位住民的行蹤,於是照服員們被認為要負責任。

一般人或許對於「照服員」這個職稱有些陌生,不過,在養護機構的運作中,主要負責處理長輩們生活事宜(包含吃、喝、拉、撒)的,就是第一線的照服員。他們的工作性質和內容相當辛勞,一整天下來,除了要定時幫長輩翻身、拍痰、餵水(灌牛奶)、換尿布,還需要烹煮餐食、餵食點心,並依住民的飲食狀況,將其午餐及晚餐攪打成泥,然後打飯、披圍兜、發飯、餵飯、收碗盤、清潔桌面、洗碗、傾倒廚餘垃圾、洗毛巾、晾圍兜等。其中最讓一般人無法克服的,是為長輩們移位和洗澡時,對方的重量對自己身體所造成的負荷,以及清理汙穢物時必須忍受的難聞氣味。

此次事件後,上位者要求機構人員在將長輩帶至活動室時,至少要留一位照服員在活動室裡看顧長輩,然而照服員們卻仍常常不願留在現場。這並非因為他們要離開去休息,正好相反,他們是為了能夠專心去處理那些做不完的工作──打掃及整理住房環境、分發及摺放住民衣物、點收及分送住民耗材用品、清潔公共區域,以及傾倒行政區域和護理站的垃圾等。也因此,表訂安排的活動時間,反倒成為她們平日得以喘息並完成工作的時候。

這些照服員每天必須上班 12 小時,從早上 8 點開始工作,直到晚上 8 點才能下班,卻幾乎未能在上班時間好好坐下來歇息一會,否則工作做不完,就難以準時下班。但即便血汗至此,上位者卻仍以此作為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從而對第一線勞動者提出更多要求。這種未曾碰觸到問題本質的做法,根本無法真正降低再次發生意外的風險。

生命後期的「跌倒」難以預防,不如綁在床上少惹麻煩?

縱使有些經營養護機構的業者,面對意外事件的態度與歸因很可能有待檢討,但持平而論,社會大眾也普遍對老人意外事故缺乏概念,因此容易對照顧服務提供者存有不切實際的要求和期待。就以常見的「跌倒」為例,歸結 2 點:

1. 環境不安全是其次,主因是身體功能退化

一般而言,我們普遍能理解環境的不安全,諸如地板潮溼、地墊不防滑、地面障礙物凸起、走廊沒有扶手、燈光照明不足等,均會增加一個人行走時跌倒的機率。然而,這卻不能說是長輩們跌倒最主要的原因。

在幾乎所有的跌倒情況下(不論是半夜在廁所滑倒、站起身時摔跤、在斜坡上失足等),若主角換作是年輕人,不難想像這些意外很可能根本不會發生。也就是說,身體功能的退化,才是老人家跌倒的主因。

圖/Chastity Cortijo @ unsplash

人的身體就像一臺機器,用久了,零件會損壞,各項功能會愈來愈差。當一個人年紀漸長,肌肉會自然萎縮,骨骼會自然脆化,使得身體的支撐力道減少。同時,認知能力衰落、平衡感下降、反應時間延長,這些都使得跌倒更容易發生。

不可否認,老人家一旦跌倒,往往會帶來嚴重的後果,但必須認清的是,在演化及醫學上,跌倒其實是人類生命後期的「正常現象」。跌倒後合併骨折、臥床等併發症,接著快速迎向死亡,這才是人類自然的命運,而不是長期在床上或輪椅上被綁著。

當然,這並不代表照顧者就可以放棄去努力避免它發生,只是努力終究有其極限。首先,我們無法避免或逆轉長輩身體功能的退化,能做的僅僅是盡量減少環境中的不安全;其次,如果在乎長輩們生活的自主性,就必須要做好承擔風險的心理準備。

2. 良好照顧也不可能百分百不跌倒

試想,即使在家對長輩進行 24 小時一對一的照顧,就能夠「保證」長輩一定不會跌倒嗎?一位認真負責的照顧者,確實可以將大部分的時間花在陪伴和關注長輩,但也無可避免的需要煮飯、上廁所、洗衣服、收拾東西、接電話、休息等。這期間,如果意識不清楚的長輩嘗試自己起身行走呢?如果半夜老人家醒來,自行下床要上廁所呢?

圖/@ Freepik

要求把長輩的跌倒機率降為零,在照顧的本質上就是不可能的任務,但不少養護機構的業者卻做到了!即使它們照服員的人力遠遠不及 1:1 的水準。而完成這項任務的唯一方式,就是把長輩綁起來(這行為被取了一個比較人道的名字,叫做「約束」)。醒著的時候綁在輪椅上,睡著的時候綁在床上,封殺長輩一切自主行動的機會,如此一來,就算他們連續再「活」幾十年,也絕不會跌倒,照顧方也就沒有「過失」的可能。

但是,這真的是我們希望長輩們過的老年生活嗎?

聽起來荒謬可笑,但這何嘗不是社會的現實。我們聽聞小孩跌倒,也不會那麼怪罪於褓姆,因為知道小孩很皮會亂跑,但一聽到長輩跌倒,直覺反應就認為是照顧者的過失,照顧者的辯駁也總被視為傲慢的卸責。

回到事件本身,誠然機構業者面對事件的態度值得檢視,是否存在照顧人力不足的結構性問題也應追究,但必須指出的是,正由於「意外事故的風險概念」如此複雜而難以傳遞,許多家屬也未必有溝通的意願(一方面希望老人家自主活動,一方面又不能認清事實,承擔不起長輩跌倒的風險)。於是照顧方為了生存,降低風險,乾脆在平時將難照顧的老人綁起來,並在意外發生時掩蓋事實,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圖/@ Freepik

要解決這種惡性循環的困境,我們必須更理智的認清現實,並且更真誠的面對真相──

1. 行動自由本就伴隨風險

尤其晚年時分,人老了病了,身體功能漸漸退化,風險自然也更高。但若期望擁有生活品質、保有基本的生命尊嚴,關乎靈魂的核心原則、給予長輩一定程度的自由與空間,是不能退讓的。

2.「照顧」是幫助長輩過他所選擇的生活,不是為了安全而拘束、監禁他

良好的照顧應彌補老人家因為退化而出現的、身體上力有未逮的部分,幫助他們維持生活上的心靈滿足,而不是限制並取代長輩的手和腳,同時剝奪其心靈。


【連載】養護人生:

養護機構裡看不見的「人」:那些面目模糊的「外國朋友」們/【連載】養護人生(2/6)

人頭照服員與偽造班表,如何一再逃過稽查與評鑑?/【連載】養護人生(3/6)

千變萬化的長照收入名目:在生存與獲利間搖擺的機構道德/【連載】養護人生(4/6)

當家屬成為長照機構的把關者:從身心俱疲、放棄期待到不再睜眼/【連載】養護人生(5/6)

每一個成功作惡的老闆,背後都有一群知情的員工/【連載】養護人生(終章)

延伸閱讀:

退休生活長達 30 年!推動在地安老,僅憑個人努力無法達成/銀髮也能成為經濟火車頭(上)

改變必須立即發生,年輕人是社會尊嚴老化的金鑰/銀髮也能成為經濟火車頭(下)

在地安老不該是空談:賦權現有長照人才,打造「有品質的」長照服務

陳和謙

醫師,喜歡學習各領域的知識,除了醫學,也對教育、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文學等與人相關的領域有所涉獵。興趣是整理、應用與傳遞所學知識,以及觀察和思考人事物背後的本質。希望能充分應用所學,幫助自己和別人變得更幸福,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部落格: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