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生活長達 30 年!推動在地安老,僅憑個人努力無法達成/銀髮也能成為經濟火車頭(上)
作者/艾莉安佐洛提(Eillie Anzilotti) 譯者/賴慧玲
到了 2050 年,全世界 65 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將是今日的 2 倍。城市、社區、企業以及整體的文化都必須隨之調整。但若因應得宜,我們將能獲得莫大的效益。
派翠克歐哈洛蘭(Patrick O’Halloran)今年 82 歲,但他自認「仍在持續成長中」。在美國舊金山擔任耶穌會教士和臨床心理醫生多年之後,他來到加州聖馬刁郡(San Mateo)西北部獨居。他的退休生活十分活躍,除了進行循環健身訓練、心肺功能訓練和拳擊運動,還在鄰近的監獄裡當志工,教授正念課程。
雖然醫生評估他只能再獨自生活 5 到 10 年,但歐哈洛蘭計畫提早搬入老人安養中心,在那裡,熱愛社交生活的他很容易找到聊天的夥伴。不過,還有一個棘手的問題。「我需要和千禧年世代的年輕人交流,但在安養中心和人閒扯淡、暢談吉特巴舞時,只會聽到一種世代的聲音。」
高齡退休生活長達 30 年,青壯年照顧焦慮同步攀升
和許多上了年紀的人一樣,歐哈洛蘭發現自己陷入困境。他不想因為安養中心同質性高的環境,放棄能帶給他能量的事物,像是溝通、對話以及分享不同的經驗和觀點。但身為一名美國銀髮族,他發現這個社會並非是為了長者的能力和貢獻而設計。帕羅奧圖醫學基金會(Palo Alto Medical Foundation)提供聖馬刁地區的高齡照護服務,其策略提案資深主任范達娜龐特(Vandana Pant)說:「世間最悲哀的事就是人們開始說:『我們的世界在人生畫下終點之前,就變得死氣沉沉』。」
加州智庫梅肯研究院(Milken Institute)老齡化未來中心(Center for the Future of Aging, Milken Institute)主任保羅艾文(Paul Irving)表示,美國和全球人口高齡化的現象就像氣候變遷一樣,雖然已經發生好長一段時間,但我們仍然缺乏準備。他認為,過去一個半世紀以來人類的壽命因科學發展而倍增,「可說是人類歷史上最耀眼的成就。」但除非我們改變對老化的態度和應對方式,否則高齡奇蹟將會變成社會危機。
為因應人口快速高齡化,基礎設施和經濟模式都必須跟著改變,但更根本的是改變背後無形的轉化:我們必須全面調整面對老化的態度。我們的文化習於將老化當作是可分割的人生階段,而不是同一個生命的延續。艾文指出:「退休社區的長者被幼兒化,即便他們擁有豐富而不凡的人生經歷,人們招呼他們的方式就像對待嬰幼兒一樣。」
凱瑟琳洛勒(Kathryn Lawler)是美國跨政府協調機構亞特蘭大地區委員會(the Atlanta Regional Commission)地區高齡化中心(Area Agency on Aging)主任,她強調:「美國文化和結構上對高齡人口的漠視,可說是我們社會最後被允許的偏見。」這真是非常諷刺,因為老化──健康而長壽──不僅是少數所有人類共同期盼的過程,還會變得越來越普遍。
到了 2050 年,全球 60 歲以上的人口將從 2015 年的 9 億人增加到 20 億人。在美國,每天有 1 萬人歡慶 65 歲生日。而在 1990 年到 2013 年間,全球平均餘命從 63.5 歲上升到 71.5 歲。不僅如此,今日誕生的嬰兒有很高的機會可以活到上百歲,據估計,每 3 位在 2011 年出生的小朋友,就有 1 人可能成為百歲人瑞。
以上這些事實帶來不少憂慮,例如,若按照一般退休年齡 65 歲來算,未來每位長者可能會有 30 年的退休生活要過,屆時社會安全網絡該如何因應呢?當美國初次導入退休安全福利制度時,當時的平均餘命只有 62 歲左右,比退休年齡(那時也是 65 歲)還低。換言之,制度初建時,領取退休金的人不僅少得多,平均領取的時間也不過是退休後短短幾年。但現在情況大不相同,不只社會安全網絡已經繃緊到岌岌可危的程度,青壯人口對於長照責任的焦慮也正不斷攀升。
從很多層面來說,老化是個人的問題。但是,單靠個人的努力無法處理高齡化的人口變化。我們需要的是全面性的措施──城市、社區和企業都必須打開空間,讓能力不凡的長者們也能貢獻其中。而終有一天,我們也會加入他們的行列。
高齡城市的嶄新想像
2006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加拿大溫哥華召開一場會議,邀請全球各大城市首長共思高齡化與都市化的世界趨勢。
據估計,2030 年前,全球 6 成以上的人口將生活在都市,其中許多會是老年人口。該場研討會後,世界衛生組織發表了「全球高齡友善城市」(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指南,勾勒出完整的市政調適架構,藉此協助老齡人口安居於城市並帶來積極的貢獻,而非將他們集中在老年安養中心和佛羅里達等地的退休社區。
為了解年長居民的需求、促進相關對話和資訊分享,世界衛生組織推出了「高齡友善城市及社區計畫」(Age Friendly Cities And Communities Program),至 2017 年 3 月,已有 20 個國家、上千個社區加入。2012 年美國也推出了社區夥伴計畫,透過美國退休者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ople,簡稱 AARP)網絡來推動,範圍涵蓋了 148 社區、超過 6100 萬人。
奧勒岡州波特蘭市在 2010 年向世界衛生組織的「高齡友善城市全球網絡」(Global Network of Age-Friendly cities)提出會員申請。波特蘭是美國第 1 個、也是全球最初獲選的 9 個都會區之一。申請時市政府需要提交一份高齡友善程度之基線評估和一份 3 年改進計畫。2013 年,波特蘭市政府和波特蘭州立大學的高齡研究中心(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 Institute on Aging)依照世界衛生組織指南中的重點項目草擬了一份計畫,包括住宅、交通、戶外空間及建築、市民參與及志願服務、就業及經濟、社會參與、社區與資訊、社區服務以及健康照護。
截至 2017 年 3 月,波特蘭的高齡友善計畫已進入第 3 年,這項計畫的範圍和細節提供了可讓其他城市參照的基礎藍圖。但艾文認為,關鍵在於城市和社區能夠體認到「將高齡社區以具有生產力的方式融入城市生活」可以造福所有年齡層的市民,而不只是照顧銀髮族而已。由艾文領軍的梅肯研究院老齡化未來中心,「除了要引起大眾對高齡化挑戰的重視,更要正視人力資源隨著大規模成長帶來的機會」。這種變化的核心必然牽涉到能夠超越世代藩籬的哲學思考,讓年長與年輕人口能夠互助互惠。
在地老化需倚賴社區系統的整合
不過,要進行真正有效的跨世代溝通和合作,我們的城市和社區將必須進行相當程度的結構改造。國際衛生組織透過一項全球高齡人口調查,得到五花八門的意見回饋,像是公共空間的座位太少、人行道有裂縫且太窄。一位來自哈利法克斯(Halifax)的受訪者說得直白:「紅綠燈的穿越時間是為奧運短跑選手設計的。」艾文認為,「都市規劃者需要進一步思考如何打造便於行走、易到達又安全的社區,同時對變化中的都市人口具有吸引力。」
除了永遠都有改善空間的基礎設施,洛勒也指出另外 2 個切入點:交通和住宅。她表示,「問題核心在於社區必須要有多樣的選擇。」就居住結構而言,社區傾向將高齡人口隔離到特定的社會系統中,例如老人安養中心,以及將長者從中心移動到各類活動地點的廂型車。她認為,如果社區具有足夠彈性並能兼顧各個年齡層的需求,那麼居民就能「在地老化,活得精彩不漏拍」。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轉型到高齡友善系統的升級需求列表,其中不乏預期中的項目:讓公共運輸的時刻表和到站資訊清晰易讀,適度增加博愛座,確保交通路線涵蓋醫療機構和公園等站點。艾文提醒,「共享經濟也是一個機會」。提供共享服務的來福車公司(Lyft)和自動駕駛汽車公司能夠幫助無法開車的長者前往社區參加活動,又不需要犧牲坐車的便利。據統計,88% 的人到了 65 歲之後仍會繼續開車,但 75 歲長者持續開車的比率則下降到 69%。在許多地方,特別是大眾交通運輸不便的地區,開車還是最主要的移動方式。
在美國,65 歲以上的人口中只有 1/4 擁有智慧型手機(雖然這個比例將會提高),其中 82% 表示,一機在手就能「享受自由」。一位洛杉磯的優步(Uber)司機向《富比世》(Forbes)雜誌表示,他的乘客中有 4 成都是年長者,是孫子幫他們下載 App 之後用手機叫車的。
目前市面上有一些專為高齡者設計的 App。「Lift Hero」已經將長者共乘的服務商業化,讓需要搭車的長者和年輕的司機連結在一起,有些司機還是醫學院學生,會載著年長的顧客到他們的目的地,並照顧他們額外的需求。另一個工具「Circulation」也在 2016 年秋天推出,結合 Uber 的應用程式介面(API)與醫院的電子病歷,提供非緊急性的就醫接送服務。雖然當初這個工具是與波士頓兒童醫院合作推出的,但共同創辦人兼執行者羅蘋賀佛南(Robin Heffernan)向醫療多媒體公司 HealthEgy 表示,這項服務對高齡病患一樣不可或缺。
接下篇:改變必須立即發生,年輕人是社會尊嚴老化的金鑰/銀髮也能成為經濟火車頭(下)
作者
艾莉安佐洛提
是美國商業雜誌《Fast Company》概念部門的助理編輯,負責內容包括永續性、社會公益和另類經濟,曾為關注城市發展的網路新聞平臺 CityLab 撰稿。
原文出處:Our Aging Population Can Be An Economic Powerhouse–If We Let It
延伸閱讀:
多出來的那 30 年,究竟要做什麼?退休後的「第三人生」,再創自我專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