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人想什麼?】「不喜歡組織過度宣傳」、「看得到組織的階段性成果較能信任」

編按:

過去 2 年,新政府上臺廢止了《紅十字法》伊甸基金會爆出與復康巴士司機的勞資爭議、《蘋果日報》記者臥底調查「圓夢 580」臺灣世界展望會坦承曾因性取向而辭退前董事王增勇113 家暴保護專線流標,以及臺灣社福界的勞動權益困境安置機構的性侵與暴力體罰⋯⋯

而這其中,捐款人的責任究竟在哪裡?NPOst 對臺灣的捐款行為倍感好奇,因此每月定期於「捐款人想什麼?」專欄中刊出 4-6 位捐款人訪問,期望進一步了解每個人捐款時的想法。當然,少數的抽樣無法代表臺灣廣大的捐款族群,但其中不乏寶貴的建議方向,值得機構團體思考。

若您也身為捐款人,並且願意協助我們透過長期的質性調查積累,與 NGO 共同改善大環境,歡迎您幫忙填問卷,或來信留下您的聯絡方式(contact@npost.tw),我們將在您方便的時間訪問您,讓 NPOst 、公益組織、捐款人都藉由更多的理解,拉近彼此的距離。

ps. 本專欄設立主旨為傳遞捐款人樣貌與想法,不為追究各種捐款人回饋或進行獨立報導,若您對公益領域的各項議題有興趣深入理解,歡迎您訂閱 NPOst 公益交流站

 

25 歲客服人員

鄭美瑜,25 歲,服務業,客服人員,臺北市,年收入約 35 萬

我從出社會之後開始慢慢捐款,以及一些物資,大約 2、3 年前,在出社會之前的大學階段,因為經濟的緣故,只有跟著媽媽捐出已經穿不到的衣服給家扶基金會此外,我也曾經和弟弟一起用我們的零用錢合資,購買食物給南投家扶基金會的小朋友同樂,大概花了 1 萬多元,在家扶基金會擔任社工的堂姐也有一起幫忙發送食物,當時只是單純的想食物可以很快的使小朋友受惠、感到快樂,就這麼做了。

現在比較主要的捐款是針對華山基金會的年菜認購,一開始是將近過年時節,我到餐廳吃飯,透過窗戶看見附近的華山基金會拉起紅布條,正在募款,請大家認購年菜,他們會發送給有需求的弱勢老人家。我想起我現在吃得這麼好,卻有人可能沒有團圓飯,便走向基金會捐款。我記得有 600 元與 1200 元的選擇,我當時選了 600 元的組合,當場填了一些簡單的資料,以現金捐款。

華山基金會將年菜分送給需要的弱勢老人。圖/華山基金會官網

今年過年前幾個月,華山基金會照著當時的地址寄送募款信件給我,問我要不要繼續捐款,因為覺得他們的形象也很好,之前捐款的感受也都 OK,便繼續捐款 600 元,這一次是用劃撥的方式付款,我想之後沒什麼太大問題的話,我都會持續捐款。

此外,平常購物的時候我也會零星的捐款,通常是將買東西之後找的零錢投到零錢捐款箱,金額不多,通常幾十元,不過不會特別留意捐款箱上的募款組織。

目前我離開老家,自己上來臺北工作,在外租房,等之後有機會,經濟比較有餘裕的時候,我會想要多捐款給其他組織。相對而言,我比較關心的議題是老人,其次是流浪動物,現在有時間的時候也會多瀏覽一些相關組織的動態,我認為還是要有一定的能力先照顧好自己再捐款。

我沒有參加過組織籌辦過的活動,像華山基金會之前曾經舉辦類似辦桌的活動,我也沒有參加,我想是個性的問題,我比較孤僻一點。

我知道我的捐款通常有一部分是用來支付人事與行政費用,我覺得合理,我可以接受的比例大概是 10%,每捐 100 元,可以有 10 元花在這一層面,如果比例高達 50%,我就認為真的太高了!既然我是想要做善事,當然希望金錢用在善行本身的比例要比較高。

我想捐款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要捐給誰就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了。我主要仰賴媒體來決定對組織的信任,媒體報導的內容當然不一定全盤接收,會再自己找一些相關資料來看,不過只要不要有負面消息,人都是願意相信的,像慈濟或是紅十字會都曾經傳出爭議新聞,我就比較不會考慮捐款給這 2 個組織。

26 歲服務業副店長

榮榮,26 歲,服務業,副店長,彰化,年收入 48 萬

我的捐款經驗大多都是參與公益性的募資活動,例如嘖嘖平臺上的募資案,比較少單純捐款給一個團體或組織。

我最近參與的一項計畫是針對流浪動物議題的電影拍攝,算是一部非商業的議題性電影,希望可以宣導「結紮不放養」的理念,我資助了 1200 元,過去這個團隊也曾經拍過電影,傳達「領養不棄養」的觀念,在那之後的電影播送盈餘(約 2 千多萬)也捐給相關的公益組織,我認同他們的理念,因而捐助。

另外,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捐助是「透明足跡」,這項計畫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簡稱綠盟)發起,他們向大眾募款,希望可以建置一個長期營運的網路平臺,就叫作透明足跡,以此透明公開企業與民間的排放髒汙資訊,以達到全民監督汙染的效果。我記得我是以信用卡扣款的方式捐助了約 1000 元。(參考:百萬群募打造民間版開放資料平臺,全民監督抓出空汙兇手

以我目前的經濟能力而言,這樣的捐助是沒有什麼負擔的,因為不是定期定額捐款,在每一次的捐助之前,我也會評估當下的能力,可以負擔才會捐助。

我的捐助動機主要是理念相符,以及價值觀。像透明足跡就是因為非常認同計畫,也很期待綠盟可以和大眾一起完成這件事情,因此想要盡一己之力。

我沒有參加過組織籌備的特定活動,不過像我過去在臺南時,平常的動線常常會看見綠色和平(Greenpeace)的募款專員,每次我都會停下來聽他們解說當下正在宣導的議題,有時候是北極開發行動威脅北極熊的家,有時是石油開發,這樣的互動感覺很好,沒什麼壓力。

圖/Victor Benard @ unsplash

我知道捐款人所捐出的錢有一部分會被用來支付人事與行政費用,我可以接受捐款的 40% 用在這一項支出。此外,我沒有看過組織的財務報表,這對我來說是一件矛盾的事情。我認為公開財務是必要的,我也會想要了解,但我又想這東西也可能是假的,因此財報並非我信任組織與否的主要依據。

我在乎的是,組織必須交出「成績單」,參與募資或是捐款之後,能看見一些顯著並令人感到滿意的成果,可能不一定是「結果」,但必須是對該相關議題及利害關係人都有幫助的階段性進展,我就會繼續支持。以透明足跡來說,要看見對環境的加分必須花很長的時間檢視,不可能募資或募款一次就對環境有幫助,但是平臺上能有一些過去不為人知的數據被公開,就已經是一種前進。

我也在乎組織必須將善款用在正確的事情上面、我花的錢有被拿去做事情。再拿透明足跡來說,當時捐款的時候,已經有看見綠盟團隊所架設的網站,而到現在,我隨時想要看一下周遭環境的排汙狀況,就可以透過網站一目瞭然,就覺得所花的錢很有意義。

透明足跡網站揭漏空汙資訊進度。圖/透明足跡官網

27 歲新手媽媽

芳芳,27 歲,新手媽媽,彰化,年收入約 3 萬元(政府育兒津貼)

我以前有在臺北的地球日市集捐款給臺灣環境資訊協會的經驗,那次是以現金投入捐款箱,大約 1000-2000 元;最近我也開始定期定額捐款給綠色和平,因為現在沒有工作收入,每個月定額捐助 100 元對目前的我來說是個輕鬆的金額,不會有負擔。

會開始捐款給綠色和平是因為最近接到他們的募款電話,過去我曾經在街頭接觸過綠色和平的街頭募款專員,常常參與連署留下資料,因此綠色和平有我的電話號碼。他們在電話中說,看我參加連署滿多次的,問我有沒有意願以每個月 300 元的捐款來支持他們,不過因為我目前沒有薪水,就只捐 100 元。定期定額對組織來說是比較穩定的支持,往後如果經濟有餘裕,我會再慢慢增加捐款數目。

圖/carrotmadman6 @ visualhunt, CC BY

不過,接到電話的當下,我並沒有馬上相信並認同電話中的募款員,還特意對他考了一點試,問他綠色和平平常做些什麼,他也有簡單的告訴我組織做的事情,例如將大家的聲音(連署書)送到企業,對企業形成一股壓力。我想說我可以幫沒有空閒去抗議的人表達心聲,加上我也滿常收到他們的信件,街頭上的募款專員也表現得很有熱忱,就答應捐款了。往後會從我的信用卡每個月自動扣款,將會附收據讓我報稅用,另外,綠色和平承諾每年會寄送年報給我,讓我可以知道他們都做了些什麼行動。

對我來說,組織用比較活潑的方式宣揚理念,不僅能吸引我的目光,也更能獲取大眾的關注,例如我看過綠色和平以漫畫方式宣導環保小知識,或是臺灣環境資訊協會臺灣開放街圖社群製作「公共飲水地圖」,讓我們只帶著環保杯出門也可以很方便喝水,這類有趣好玩的做法都能讓我更願意支持;此外,若是組織提出一個我從未注意過的問題或議題,讓我覺得「對哦!這些事情很需要大家關心」,也會吸引我支持。(參考:自備水壺減少垃圾,環團推「飲水地圖」助你找到全臺飲水機

公共飲水地圖。圖/Water GO!

我能夠接受所捐出之款項中大約 1/3 用來作為人事支出。我沒有看過組織的財報,就算看了我覺得可能也是看不懂的內容,我對財報的看法有些矛盾,總覺得自己看不太懂,但是又覺得必須公開,給看得懂的人看。

我不喜歡組織過度宣傳,我覺得這樣一來,花費太多成本在宣傳事務上,使用金錢的比例便不太對。像之前在地球日市集遇到的綠盟募款阿姨,她看起來經驗超級豐富,卻不會過度鼓吹捐款,他那時候跟我說不要勉強自己,能夠捐助多少就是多少,募款方式不會令我感到受壓迫,這樣就很好,我就願意支持並捐款。

26 歲研究生

葉湘雯,26 歲,研究生,東華大學,年收入約 12 萬

我最早的捐款經驗可以回溯至高中時期,不過都是一些零星的零錢捐款,到現在也都一直有持續,因為我還沒有正式的工作,收入也不算穩定,但我還是希望行有餘力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捐款一事,我的家人其實不太鼓勵,他們覺得把自己顧好就好了,但我一向敞開心胸,並不會排斥,但也不是非常熱衷。

未來經濟較為許可的時候,可能會增加捐款。我比較關心的議題是流浪動物,因為我自己有養貓咪;我也對婦女議題有興趣,我自己做女性月事研究,自然對這方面比較有心關注;此外,我也關心移工議題,我會參加一些組織辦的活動,例如桃園的東南亞主題書店望見書間和臺北的燦爛時光書店都時常籌辦移工相關講座,我也會參加。

我覺得匯款是一件麻煩的事情,若可以簡化捐款程序,使捐助過程變得更加簡單易懂,會增加我捐款的動力。我不太知道捐款的一部分會用來支付人事與行政費用,不過我可以接受 50% 以下的捐款支出在這方面,至少有一半多一點的錢用在我捐助的對象上,我才會覺得我這筆錢真正有協助到、應用在需要的人身上,這樣才有意義。

圖/Christopher Burns @ unsplash

我沒有參加過所捐款組織辦的活動,不過我曾經擔任國際志工,也協助過一些小額募款的活動,透過參與這樣的活動,可以看到組織的善款運用的情形。

我認為組織若想要吸引大眾關注,並且讓人有捐款的動機,可以多多舉辦一些跟組織旨趣相關而且有趣的活動。如果我參與過某個組織的活動,曾經跟他們有過連結,也會因此對他們的理念比較有深刻的感受,就自然會讓人更想要支持並增加捐款的意願。

我會介意組織沒有把善款用在對的事情上,例如 2 月的花蓮地震,我看到新聞說民眾的善款可能沒有被妥善的利用,會左右我對組織或是相關單位的信任,善款應該用在有需要的對象身上。


延伸閱讀:

NPOst 專欄/捐款人想什麼?

【捐款人想什麼?】「捐款能接受 3 成作為行政支出,最多不要超過 5 成」、「用創意的方式吸引年輕人」

【捐款人想什麼?】「公益組織對捐款人差別待遇,即便是 5 元也不想捐!」

黃愉婷

曾任 NPOst 編輯。 八年級生。社會學學徒。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