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人想什麼?】「支持監督政府政策團體」、「常常在活動上小額捐款」、「當組織失去以人為本思想,就不再支持」

圖/Kat Yukawa@ unsplash

過去 2 年,新政府上臺廢止了《紅十字法》伊甸基金會爆出與復康巴士司機的勞資爭議、《蘋果日報》記者臥底調查「圓夢 580」臺灣世界展望會坦承曾因性取向而辭退前董事王增勇113 家暴保護專線流標,以及臺灣社福界的勞動權益困境安置機構的性侵與暴力體罰⋯⋯

而這其中,捐款人的責任究竟在哪裡?NPOst 對臺灣的捐款行為倍感好奇,因此每月定期於「捐款人想什麼?」專欄中刊出 4-6 位捐款人訪問,期望進一步了解每個人捐款時的想法。當然,少數的抽樣無法代表臺灣廣大的捐款族群,但其中不乏寶貴的建議方向,值得機構團體思考。

若您也身為捐款人,並且願意協助我們透過長期的質性調查積累,與 NGO 共同改善大環境,歡迎您來信留下您的聯絡方式(contact@npost.tw),我們將在您方便的時間訪問您,讓 NPOst 、公益組織、捐款人都藉由更多的理解,拉近彼此的距離。

另,本專欄設立主旨為傳遞捐款人樣貌與想法,了解所謂的「捐款人觀感」,希望讓各團體在對外溝通與勸募操作時,能作為掌握對話氛圍的參考之一,因此不特定追究各捐款人的回饋或進行深入的議題報導。若您對公益領域的各項議題有興趣深入理解,歡迎您訂閱 NPOst 公益交流站

支持監督政策的環保團體,有接到電訪我都願意捐款

黃小姐,50歲,家庭主婦,現居新竹市,家庭收入 500 萬

我是一名家庭主婦,居住在新竹,小孩都已經上大學不住在家裡了。我們家一直都有捐助非營利組織、公益團體的習慣,目前認養了世界展望會的兒童,也是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固定捐助者。過去,我也多次一次性給予組織金援幫忙,不過這種狀況主要出現在賑災時。

我認養世界展望會的兒童,已經超過二十年了,認養的主因就是做愛心慈善,這是一個能實質幫助到孩童的活動,還可以收到認領小孩的書信,每張他們寄來的照片、圖畫我都有保留下來。

圖/Aaron Burden@ unsplash

因為關心環境環保,我現在也是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固定捐助者,我欣賞他們倡議永續環保,更支持他們透過政策監督實踐理念。去年公投時,地球公民基金會製作電子報、繪製表格,解釋「以核養綠」一案的正反立場與弊端。我覺得整理資訊、告知大眾,可以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政策,這是 NPO 力量的發揮。

我非常願意捐助給更多 NPO ,其中更偏好關心環境環保政策的團體,例如台灣環保聯盟等。之前我曾捐助給《報導者》,不過他們的出現了一次引起爭議的報導,而那篇具爭議的報導與我的價值不合,加上換信用卡,懶得更新資料,就沒有再繼續捐助了。

圖/Christian Joudrey@ unsplash

我跟老公每個月花在捐助 NPO 及其他公益組織的金額大概是 1500 元,長期如此,這個金額對我來說不是負擔。雖然我是家庭主婦,但我很懶得走出門處理瑣事,大家每天都很忙,我喜歡線上自動扣款,非常方便,如果是一次性捐助,傾向選擇網路刷卡。

NPO 寄來的電子報、紙本刊物,我都會一份一份把它看完,所以我非常了解我所捐助的 NPO,例如世界展望會每個月會寄來一本刊物報告,我每本都有看。若有空閒,我也會去 Facebook 查看 NPO 的粉絲專頁,看看他們最近在做什麼。如果組織寄來財務報表,我也會抱持好奇、學習的心態查閱,主要是希望藉此多了解單位的營運狀況。然而,我沒有參加過 NPO 舉辦的線下活動,原因是對參與活動沒有什麼熱情。

圖/rawpixel @ unsplash

當我在選擇捐助對象時,我在乎組織公信力、組織的歷史,以及運作模式是否健全,對於營運狀況、善款運用狀況比較沒那麼放在心上,我更看重的是組織倡議的價值是否投我所好。如果組織的作為逐漸缺乏人本思想,或是對人無的放矢攻擊,就可能會讓我停止捐助。

組織將經費應用在人事上,是非常合理的事,世界展望會那麼多志工都還需要經費了,更何況其他組織,即使捐助金額的一半以上用在人事行政費,我也能接受。

其實我蠻有意願捐款給 NPO ,尤其如果我接到邀請捐款、鼓勵持續捐款的電話,有人跟我聊聊組織的理念、活動、營運狀況,我就會參與。

有實際成果的組織,是我決定是否捐助的主因

Saga,大學生,新竹市,打工月收 6000 左右,家裡每月給予 15000 元生活費

我還是一位大學生,因為沒有信用卡,所以沒有定期捐助的團體。過去,我曾多次捐款給國際特赦組織,不過都是一次性劃撥。

在捐款時,我最重視的是組織的理念是否與我關注的議題相符。我支持國際特赦的理念,他們救援受迫害的人,包括政治迫害、性別迫害,而這正是我關注的議題。

另外,我認為一個組織的實踐力,是我判斷是否捐助的因素。以我曾經捐助的國際特赦組織為例,他們真的有成功救援政治迫害者的經驗,且平常組織會經營臉書、製作採訪報導,持續地用媒體產出告訴我近況,我就能確定他們一直有在努力實踐社會運動。

圖/Lina Trochez@ unsplash

如果收入允許的話,未來我會想捐助給更多 NPO ,我可能會成為國際特赦組織的固定捐助者,另外也會給予冤獄平反協會人本教育基金會支持。冤獄平反協會認真監督司法,對於不公不義,會站出來開記者會、參與遊行抗爭。協會也會利用社群介紹相關好書,他們辦過幾次線下活動,邀請法官、律師、檢察官、冤獄被害者出席,我都很有興趣,也覺得很有意義。而會關注到人本教育基金會則是因為我有擔任補習班老師的經驗,關心教育,又覺得基金會的雜誌寫得很好,故有所好感。

當一個組織發表的言論與我的政治立場不合時,我可能會因此停止捐助,目前為止尚未發生過。

圖/Swaraj Tiwari@ unsplash

Facebook 是我每天都在用的社群網站,我都從上面接收 NPO 的資訊,如果有連結到官網,我才會順手點進去看看。我並沒有參加過 NPO 舉辦的活動,因為我在新竹讀書,我關心的組織所舉辦的活動大部份都在台北,不太可能因此北上參加。

即使是 NPO ,我也不希望行政人事費用太低,將善款的 60% 應用在人事費用,是我覺得合理的範疇。當人事費用拮据,就沒辦法留住有能力跟熱情的人,對 NPO 來說也是種損傷。

我習慣在活動上小額捐款,對國際性組織比較有印象

Tony,在德國留學的碩士生,在學校兼職當助教,年收入 20 萬

我正在德國唸再生能源工程與管理,今年會取得碩士學位。從大學開始,七年來我一直參與環境議題的倡議,以前在台大唸書時擔任永續部長,發起撤資運動,即使現在人在國外,也關注著台灣風電產業的發產,我也會撰寫能源時事的評論投書媒體。

圖/Motah@ unsplash

我現在不是任何 NPO 的固定捐助者,以前我曾一次性捐助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那時候一個月捐助1000 元,對我來說有點負擔。

我認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理念,而且他們也產出報導、舉辦活動、組織講座工作坊,對我來說,不只價值理念相近,身為環運的一份子,我可以從中學習組織的經營方式。舉例來說,台灣環資旗下媒體環境資訊中心長期深耕環境議題,前一陣子環境資訊中心刊出了數篇關於風電產業的議題性報導,在臺灣很少有媒體這麼做,我就因此捐款給予支持。我對我所捐助的 NPO 還算熟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裡有職員是認識的友人,故能掌握到協會的行動。

圖/Jeremy Bishop @ unsplash

雖然我不是任何組織的固定捐助者,不過在歐洲常會參加環境倡議團體舉辦的講座、活動、園遊會,我多少都會捐點錢到募款箱中,我就曾在綠色和平組織的活動上捐款。我建議組織可以透過舉辦議題性演講,在演講上放置募款箱提供捐款,根據我的經驗,這種方式的成效還不錯。

人權、環境是我比較在乎的議題,未來如果我的收入更多,我會想成為國際性人權或環境非營利組織的固定捐助者,例如綠色和平組織、國際特赦組織。會想成為他們的固定捐助者,是因為參與環境相關活動時常常遇到這些組織的工作人員,在議題、人事上皆熟悉。另外,我對這些國際性組織比較有印象,這也會成為我優先捐助的理由。我也想捐助給臺灣在地的環團,不過一時之間沒有想到要捐助的團體,有點慚愧。

圖/Jan Antonin Kolar ???????? @ unsplash

自己關心的議題以及組織的可信度,是我捐款最主要的考量,如果組織爆出資金使用不當,或是經營者有嚴重的道德危機而使我不信任時,我就會停止捐助。

我對組織經營費用不太了解,在我的想像中,人事行政費佔比約 20%,不過,如果在捐款時組織有事先說明,其實我不介意行政費用的比例多高,畢竟組織實踐的成效才是更重要的事。


延伸閱讀:

【捐款人想什麼?】「應該去看見組織裡勞動的『人』」、「NGO 工作者要有勞權意識」、「不喜歡組織打悲情牌」

【捐款人想什麼?】「偏好捐款給中小型的在地組織」、「單靠慈善做事遠遠不夠」、「不支持以撒錢的方式買廣告」

作者介紹

傅觀

NPOst 特約記者╱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