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思賢 慕哲人社
「嗨!好久不見!」訪問還沒開始,賴庭荷一見我就熱情的打招呼,唯一一次見過她是在約莫 2 年前的友人聚會,當時沒什麼交談,我有點驚訝她還記得我。這位年紀才 20 幾歲的「衣櫥醫生」創辦人,心思的細膩不只包含對事物的美感,也包含對人的記憶。

圖/@ 衣櫥醫生 fb 粉絲頁
「我們較完整的流程,是從衣櫥的整理、檢視,才會到補充,就是去多和補少。」庭荷是這樣介紹她的工作。現代人常有過度消費的問題,更諷刺的是常常買了一大堆衣物卻還是覺得沒衣服可以穿,然後不斷堆積使衣櫥內變得繁雜。

圖/@ 衣櫥醫生 fb 粉絲頁

左為衣櫥醫生賴庭荷;右為衣櫥醫生客戶陳熅奇。圖/賴庭荷提供

圖/Onur Bahçıvancılar @ Unsplash

賴庭荷在玖樓共生公寓的生活。圖/賴庭荷提供

賴庭荷在玖樓室友的情誼之中,重新找回力量(「大膽」是賴庭荷的暱稱)。圖/賴庭荷提供
延伸閱讀:
一段永恆的練習:邊緣文化書寫者的困境/【文化建構實驗室】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