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日星期二,張雅柔、陳明安】鳳梨、洋蔥、木瓜、紅蘿蔔,一籃籃新鮮、還帶著些許泥土的蔬果就擺在「呷米共食廚房」餐廳的店門口。2013年11月底成立的呷米共食廚房,不僅與食材供應商合作,直接將新鮮蔬果從產地運到店裡,使用當季食材製作各種餐點,讓忙碌、無暇親自下廚的外食族,也能在這裡吃到健康美味的一餐。
「我們當初其實就是想要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去做環境的倡議。」邱馨慧說。早期在綠黨工作,因而經常接觸到農業議題的邱馨慧與楊佩珍,知道台灣農業傳統使用的農藥、化肥其實對土地傷害很大,因此決定成立呷米共食廚房,希望能夠透過都市人的購買力,支持台灣在地無毒、友善環境耕作的農作物。
拜訪小農 深入了解
從綠黨離開後,在二四八農學市集工作的楊佩珍,因為工作的關係,開始與各地友善環境耕作的小農有了一些接觸,建立了與小農之間的聯絡網,而這也成為日後邱馨慧與楊佩珍在籌備呷米共食時的人脈網絡。「因為有些農友會去上有機專班,那他們朋友之間也會互相介紹。」除了本來就認識的農友,也靠著這樣一個牽著一個介紹的方式,呷米共食現在總共約有二、三十戶的合作小農。
「我們上周六、日才去了雲林做產地拜訪,了解產地的狀況,剛好一些原本認識的農友也要介紹他們的朋友給我們認識。」邱馨慧與夥伴們定期會到產地去了解當地的生產狀況,有時也會因此而接觸到更多小農。除了到當地確認產地狀況,平時在店裡,呷米共食的夥伴也要隨時打電話去確認食材的供應量或是當季有什麼蔬果,根據大自然當令時節的收穫,來設計菜單。
菜單依收成而定 給客人新鮮食材
因為沒有經營餐廳的經驗,邱馨慧說籌備階段其實是困難重重,從裝潢、菜單設計到烹調方式,如何才能節能減碳或是達到零垃圾都讓他們苦惱許久,「我們後來就利用高折價的方式,鼓勵外帶的消費者帶自己的茶杯、碗筷來降低垃圾污染。」而庫存管理對他們來說也是相當大的難題,因為餐點的食材選擇順應自然,採用當季蔬果,有時候碰到氣候的影響就會讓收成不太穩定,進而造成食材的短缺、斷層,然而,這並不會成為她們的阻力,「對有經營經驗的人當然比較好上手,但因為我們沒有餐飲的經驗,所以就邊做邊學!」
呷米共食每天都要與產地聯繫,確認這周有哪些農作物收成,再依食材研發菜單,例如在春季時,提供紅燒桂竹筍、野菇燴飯……等。「畢竟這是我們希望做的,我們會去看大自然那邊有怎樣的收成,然後我們再去決定要出什麼樣的菜。」對現在許多忙碌的外食族來說,要吃到這樣一頓健康的飯菜非常困難,也因此,呷米共食這樣的經營方式吸引了許多常客:有一個上班族的女性,經常在呷米共食快打烊的時候,拖著疲憊的身子匆匆走進店裡買一個便當,「她告訴我們,她每天都很期待能夠來這裡,因為她覺得來這邊是可以充電的時候。」
理念分享 改變大眾飲食觀念
「我們的願景是能夠讓這裡不只是餐廳,更是一個環境倡議的空間」目前呷米共食已舉辦了幾場與環境、社運相關的講座,也讓其他環保或是社運團體借用場地來舉辦活動,例如邀請青年回鄉有機小農的農業講堂、全球綠人台灣之友會舉辦的《地球村世代的議題參與創意》、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舉辦的《服貿熱引系列講座》……等等。談及呷米共食未來的方向,邱馨慧認為如果現在這樣經營的方式能夠成功,那她非常希望可以和其他餐廳分享,「看看是不是能夠比較沒有固定的菜單啦!或是說在烹調的方式是不是可以不要高油、高鹽,比較簡單烹調,保留食物的原味。」
不擔心越來越多人加入後的競爭壓力,邱馨慧說:「如果哪一天這間店倒了,但原因是因為這樣的理念被傳達出去,大家都開始自己買菜回家煮飯,那我覺得這是一件很令人開心的事。」才剛起步的呷米共食,未來的路還長,但這樣新形態的飲食觀念,相信已在到訪的客人們心中播下了即將發芽的種子。
延伸閱讀:
本文獲生命力新聞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按讚,接收更多公益好消息!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