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專欄為 NPOst 與 CSR@天下合作轉載。NPO 與企業合作是行之有年的服務與計畫推行方式,雙方卻經常對彼此的語言不熟悉而產生衝突,溝通的過程往往誤會頻生。本專欄期望從 NPO 人不熟悉的企業視角出發,讓 NPO 更理解企業方是如何看待「企業社會責任」(CSR)。
文/顏和正
有種人看似跟你我一樣,卻總有出人意料之舉。例如,沒有政黨奧援參選議員,竟高票當選;沒有媒體經驗,卻辦了本雜誌,還轟動市場。
具有電影明星高顏值型男條件的高橋,怎麼會辦一本「可讀又可吃」的雜誌?就像食材有了「故事佐料」吃起來更美味之外,這個問題也得從他的人生故事說起。
今年 43 歲的高橋博之,來自日本東北的岩手縣。年輕時,他跟許多鄉下青年一樣,巴不得逃離鄉下。到東京念大學時,還想盡辦法蓋住他的東北口音。
職場浪人,從肥皂箱演講變成最年輕縣議員
畢業後,他想當記者,但上百封履歷都石沈大海,成為「職場浪人」。剛好有議員學長請他幫忙助選,他開始接觸政治。有次回到家鄉,與同學討論人口外移、高齡化等問題,卻被一句「東京的人沒資格說話」堵住嘴,他決定返鄉參選縣議員。
「我身邊有弱勢的人,例如我姊姊是身障,但他們無法大聲說出自己的聲音來改變社會,我開始思索,可以推動改變嗎?」從逃離到歸返,人生轉了個彎又回到起點。
在日本,尤其是鄉下,沒有政黨奧援、缺乏「地盤、看板、皮包」的獨立候選人,可說毫無機會。但他不論晴雨,每天一定在街頭肥皂箱上演講 2 小時,並行走大鄉小鎮,結果在 2006 年高票當選,榮登當地最年輕縣議員,並成為日本全國的焦點人物。
「我有的只是氣勢,還有一個想要拯救一度捨棄的家鄉、以及拯救自己的心情,我也知道沒有任何退路了。」高橋在著作《食鮮限時批》中描述當時的心境。
政治家的口號,事業家的行動
當選議員後,他持續拜訪農漁民,發現他們其實認真努力,但得不到同樣的收入與肯定。2011 年 311 大地震重創岩手海岸,他決定參選縣長,進入體制推動改革。他再度行腳沿岸,步行 250 公里深入鄉間,卻在當年以第 2 高票落選。
「我對生命一直懷疑,因為在日本不管聰不聰明或認不認真,弱勢的人會被瞧不起。有人一天賺 600 塊,有人一天賺 2000 萬,但大家會聽後者的話,因為自己也想賺錢,但這個人真的偉大嗎?其實不見得。」高橋說。
縣長落選,當然可以捲土再來,但是與其再等 4 年,不如現在就投入,要改變的不是政治,而是一畝田一塘水的命運。「我有口才、大家認同,但是沒有人參與,乾脆自己不要用政治家的口號,而是用事業家的行動,去改變社會。」一度成為人生勝利組的他,再度回到原點。
因為外行,所以不怕死
如何讓農漁民作物更容易賣出去,讓他們的存在價值被看到呢?高橋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不斷討論後,決定透過媒體的力量,推出附食材的雜誌。
「不景氣還辦雜誌,還附食材,誰要買?如果很專業,一定會想到這些負面限制。但因為我們外行,覺得自己想買、為何其他人不會想買呢?」記者夢從未實現的高橋,一踏入媒體就當起總編輯,而且做了顛覆市場主流邏輯的刊物。
或許是他自嘲有種「不怕死的精神」,《東北食通信》一砲而紅。除了雜誌,他們還透過線上(臉書社團)與線下活動(見面會),進一步強化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聯繫。例如,有次送的是小菊南瓜,由於種子非常珍貴,讀者主動發起「寄還種子」的活動。還有農民因為缺乏人手收割,在臉書上求援,有讀者於是不遠千里下鄉幫忙。
很重要的事,沒人做所以我來做
「50 個報導就是 50 個人的故事,有些有後續互動,也有些依賴報導,沒有互動。」就像任何人際關係一樣,要建立互動總是有難度。
食通信面臨最大的困難,或許還是財務挑戰。高橋坦承雖然有訂閱收入、政府補助,也會辦市集活動,但要獲利仍有困難。「報導要花時間、記錄、照相,這些都是成本,好的事情不見得可以賺錢。但是如果放棄,就根本無法達成。」
是什麼支撐他堅持不放棄?已結婚生子的他簡單的說:「因為知道這是很重要的事,但是沒人做,所以我來做。」這種義無反顧,是因為理解農業衰敗、高齡社會等現象的嚴重,不僅是現在發酵,更會影響到往後的世代。
既幸福又寂寞
「不是因為有小孩,在這之前就有了這種想法。但是不要讓他們接手的時代更糟糕,這樣說不過去。自己扮演的角色,是要讓下一代有更好的未來。」高橋說:「如果不去看遠的地方,只看到自己的生命時間,就不會感到那麼快樂。」
在總是以數字來衡量成功的社會中,做一個賺不了什麼錢又很辛苦的事業,真的會開心嗎?「你說到重點了,這是既幸福又寂寞啊。」高橋笑著說。
或許,這正是所有先行者的深刻感觸吧。
延伸閱讀:
一本食材情報誌,把消費者變成生產者的夥伴──專訪日本《食通信》創辦人高橋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