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照顧 5 大迷思,與照顧者必備的重要指南/《照護爸媽,我得離職嗎?》書摘

0
圖/https://goo.gl/6RXu01

編按:

大是文化於本月(2017 年 5 月)出版《照顧爸媽,我得離職嗎?》(原文書名:介護離職しない、させない)中譯本。作者和氣美枝(Waki Mie)現為日本第一家照護離職防止對策促進機構(KABS)代表理事,原為房地產開發員的她,在 32 歲時遭逢母親罹患憂鬱症,最終引發阿茲海默失智症,為了全心全意照護母親,和氣美枝辭掉了工作。然而,離職並沒有讓事情比較好過,經濟、精神、身體與老母親形成龐大的負擔,令人喘不過氣,生活失去品質,和氣美枝深感照護與工作兼顧的重要性,進而推動一系列的「照護不離職」的行動。

臺灣失智症協會調查顯示,全臺有超過 26 萬的失智症患者;而衛福部統計,臺灣 65 歲以上的失能老人,超過 50 萬人,無論短期或長期「照護」,成為現下棘手的議題,受到衝擊的往往是如作者般工作稍有成就的中年子女,那麼,「照護」與「工作」如何取捨?本篇為大是文化所做的書籍附錄,將本書的理念帶到臺灣的現實長照環境之中,提供讀者在面臨照護時,所應具備的基本而實用的長照相關知能。

 

當爸媽突然病倒了,你該怎麼辦?我在這裡簡單整理了幾個要點,各位不妨將本附錄當成關鍵時刻的照護須知(按:為符合國情,本附錄內容已針對臺灣讀者調整及增補)。

照護前,務必準備 2 件事

撇開各項費用支出及其他親人的意見不談(恐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就我個人經驗而言,照護前的準備工作只有下列 2 件:

  1. 預先了解照護保險及照護服務概要;
  2. 預先確定可協商的對象或單位。

1. 預先了解照護保險及照護服務概要

這部分非常簡單,上網搜尋即可解決,並把你覺得淺顯易懂的網站,存在「我的最愛」裡。網路上有很多提供照護資訊的網站,我認為能以圖解說明照護服務概要及相關申請手續的網頁最容易理解。

現在照護業界正處於改革階段,各項法令、手續、服務等內容仍在不斷調整。因此,除非你已面臨照護問題,否則不需要進一步預先了解各項細節。

儘管照護時,專家及前輩的意見遠比條例來得重要,但下列幾個原則還是請各位多加留意。

首先,臺灣推動「長照體系 3 階段」(包含「長照 10 年計畫」、《長期照顧服務法》、《長期照顧保險法》)已久,第 3 階段的《長期照顧保險法》,最快將於 2018 年開辦,但僅限「重度失能者」(認定基準表見圖表 1)可申請補助,一般失智但未失能者則無補貼。

圖表 1 :失智程度認定基準表。圖/大是文化提供

此外,《長期照顧保險法》將比照全民健保,一出生就可納保,儘管僅需負擔部分費用(詳細配套尚未公布),但當財源不足時,便可能出現如同健保「政府給付金額逐步降低、民眾自付服務調升」的窘境,這也是該法案懸而未決的問題。

而根據衛福部《失能老人接受長期照顧服務補助辦法》,政府提供的照護服務包含下列項目:身體照顧、家務服務及日間照顧服務、輔具購買、租借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餐飲服務、長期照顧機構式服務。

使用上述各項照護服務時,費用須自行負擔,但可依失智或失能程度申請減免。

2. 預先確定可協商的對象或單位

提供照護相關協助的單位很多,從政府機關到民營機構都有。各位可連上「長照服務資源地理地圖」網站查詢,該網頁的資料非常完整,除了依照服務性質分類,還可依評鑑等級設定篩選條件。

如果有其他需要協商的問題,不妨撥電話到各地方衛生局,找負責長照服務的單位洽詢。但比起和公家機關打交道,更建議與擁有照護經驗的前輩商量(如加入病友協會),對方能提供的幫助,絕對比公家單位來得實用。

圖/https://goo.gl/aaQesg

正式成為照顧者,體認照護生活的開始

照護開始的模式有 3 種,分別為醫院、家人、他人通報。

從醫院開始的照護,大多是因為家人被救護車送進醫院,或是經常就診的醫師建議你採用照護服務。

從家人開始的照護模式,通常是同住者發現長輩行為舉止怪異,或是健忘症狀嚴重,在接受專科醫師診療後,而進入照護體系。

因他人通報而開始的照護模式較為少見。例如家裡的長輩不明就裡的跑去附近的警察局說:「我家女兒的錢包被偷了!」但實際上根本沒有這回事,一切都是老人家的失智幻想。由於警察大多受過與年長者應對的培訓,接獲這樣的案例後,警方便會主動通報地方機關(如當地衛生局),之後相關人員便會來家中拜訪以了解狀況,照護也就這麼開始了。

開始照護後,主動尋找資源

當親人經過衛生局檢定,確認需要照護後,各位可前往各縣市政府的「長照中心」(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申請各項服務。就字面上來看,長照中心很容易被誤會成照護中心,實際上它只是個行政管理單位,負責整合政府與民間長期照護的相關資源,各項服務的申請流程,如圖表 2 所示。

圖表 2:長照中心服務申請流程。圖/大是文化提供

一般而言,透過長照中心可申請「居家照護」(含「居家護理」及「居家復健」2 種)及「居家服務」2 類到府服務。

前者指的是患者出院後在家休息,由政府提供專業醫護人員定期前往訪視;後者則由非專業人員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務,例如由居家服務員陪同就醫、散步、處理家務、打掃環境或協助沐浴等,並針對獨居老人提供送餐服務,以及由志工定期以電話關懷,以防範意外事件發生。

此外,長照中心也提供申請「居家喘息」服務。當主要照護者身體不適、照顧負荷大,或需外出辦事時,政府便可提供短時數的居家照護服務,或將患者托送至相關機構全日暫托,如情況緊急,撥通電話即可提供服務。

需要注意的是,申請服務時,請確切說出你的需求及目的,除非你主動說明,否則承辦人員無法得知你需要何種協助。

保持彈性,凡事請準備 2 個(以上)選項

如果醫療手段是科學方法,那麼照護應該比較偏向哲學領域。照護就像哲學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可言,沒人能跟你保證哪種照護方式最好。

在初期照護(即照護的頭一年),你往往會因為眼前有太多選項而不知所措,但天底下本來就沒有能讓所有人都滿意的決定,為此,我建議各位保持彈性,每次做決定前,都請準備 A、B 等 2 種(或以上)選項供大家商量,致力尋求眾人一致的意見。

當然,參與討論的人越多,花的時間也就越長。如果你跟我一樣,生性習慣獨來獨往,也請務必保持冷靜,就算只有自己一個人,你也該試著考量 2 種以上的狀況,切勿感情用事、魯莽做出決定。

另一種可能是,若長照中心的承辦人員對你說:「依你的情況,只能這麼做。」不用懷疑,請立刻改換另一個櫃檯辦理。因為對方極有可能是因為嫌麻煩才懶得跟你多說,如果協商的人不能確實給予協助,再多的討論也不過是浪費時間而已,請多加注意。

圖/https://goo.gl/E8j3eR

把自己的不安與困擾確實寫下來

各位在長照中心申請居家服務後,對方便會在指定時間到府幫忙。但我們無法指名需要哪位服務人員,對方是否和自己及家人合拍,只能看緣分。

儘管一切仰賴命運的安排,我們還是可以預先畫出自己的底線。我建議各位確實把令你覺得不安、困擾的事項都寫下來。並主動告知到府服務的人員,誠懇的拜託對方配合遵守。例如,我實在不喜歡自家冰箱被人打開、尋找食材做菜。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我會在前一晚就先做好母親的午餐、並放入冰箱,再將此事寫在與服務人員聯繫用的白板上。

此外,不光是針對外人,照護者與受照護者間也常有不合拍的狀況。我建議各位先仔細記錄彼此一整天的行動(如何時起床、刷牙、上廁所、吃飯、吃藥等),然後兩相對照,找出雙方在習慣上有何差異。如此一來,便能具體找出令你不安、困擾的問題點,並從中調整即可。

參考 3 種說法,主動向公司回報

在職照護者一定要在照護初期,便主動向公司回報自身狀況。因為在你開始照護後,不僅平日常要請假,上班時間也會一直接到照護機構打來的電話,為避免公司觀感不佳,主動告知絕對是最好的策略。

為此,請務必和主管協商,可參考下列 3 種說法:

  1. 我為了讓照顧環境更完善,必須密切和照護單位協調。但他們的工作大多在白天,所以我得常在上班時間接私人電話。我會盡量避免造成其他人的困擾,請答應我這項請求。
  2. 除了電話聯絡,有時我也得親自前往參訪各設施,或到各窗口辦理手續。我會事先向上頭報告,請允許我申請家庭照護假。
  3. 實際上,照護環境規畫大約需要 3 個月左右,這段期間因為狀況比較多,我得常常離開辦公室或請假、早退。我會在事前逐一向主管提報,之後,或許也需要視情況調整我的工作方式,還請多多見諒。

此外,照護初期可能遇到的困境,以及會對工作造成何種影響,只有在職照護經驗者才了解。如果公司內部有照護前輩,建議打好彼此關係,他們絕對能提供你必要的協助。

圖/https://goo.gl/ByFVeK

關於長照的 5 大迷思與澄清

最後,下面的圖表替各位整理了 5 種最常見的長照迷思與澄清,各位在開始照護前、甚至照護過程中,都應試著問問自己,是否也掉入了類似的思考陷阱裡,藉此重新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

圖表 3:長照的 5 種迷思與澄清。圖/大是文化提供



延伸閱讀:

離職照顧家人?你得先把自己擺第一/《照護爸媽,我得離職嗎?》書摘

「過去忘不掉,現在記不住,未來看不清」/屏基衛教、診療、照護一條龍服務,打擊失智症

長照需求告急,「優照護」短期照護服務彌補人力缺口

照護者要快樂,病人才會快樂/《記憶診所》書摘

為什麼歐美少有長年臥床的老人?/《不在病床上說再見》書摘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