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人想什麼?】「與其收到回饋品,更希望把錢用在受助者上」、「組織理念是我決定捐款的依據」、「我想和創辦人聊天」、「捐款最重要的是救急不救窮」

2016 年政府上臺廢止了《紅十字法》,接著伊甸基金會爆出與復康巴士司機的勞資爭議、《蘋果日報》記者臥底調查「圓夢 580」臺灣世界展望會坦承曾因性取向而辭退前董事王增勇113 家暴保護專線流標,以及臺灣社福界的勞動權益困境安置機構的性侵與暴力體罰⋯⋯。

而這其中,捐款人的責任究竟在哪裡?NPOst 對臺灣的捐款行為倍感好奇,因此每月定期於「捐款人想什麼?」專欄中刊出 4-6 位捐款人訪問,期望進一步了解每個人捐款時的想法。當然,少數的抽樣無法代表臺灣廣大的捐款族群,但其中不乏寶貴的建議方向,值得機構團體思考。

若您也身為捐款人,並且願意協助我們透過長期的質性調查積累,與 NGO 共同改善大環境,歡迎您來信留下您的聯絡方式(contact@npost.tw),我們將在您方便的時間訪問您,讓 NPOst 、公益組織、捐款人都藉由更多的理解,拉近彼此的距離。

另,本專欄設立主旨為傳遞捐款人樣貌與想法,了解所謂的「捐款人觀感」,希望讓各團體在對外溝通與勸募操作時,能作為掌握對話氛圍的參考之一,因此不特定追究各捐款人的回饋或進行深入的議題報導。若您對公益領域的各項議題有興趣深入理解,歡迎您訂閱 NPOst 公益交流站

撰文 /洪于倫(NPOst 特約記者)

給予和需要是互相的,所以我決定捐款

翁先生,30 歲,貿易類,現居臺北市

2 年前,我在路上遇到國際特赦組織的志工向我宣傳計畫;當下我有點存疑,心想組織會把錢用在哪裡?我一邊看著志工手上的傳單,一邊聽他介紹服務內容,我意識到:也許一點點的付出,對於某些人而言是很大的助力;給予和需要是互相的,我現在能夠捐款,代表自己有能力幫助人,也許有一天我也需要被幫助,我同樣希望會有人願意站出來。因此我決定捐款,開啟了我在國際特赦組織每個月 500 元的捐款歷程。

在這之前,我沒有其他捐款經驗,少了可以比較的對象,我對組織的要求也不會太多。我捐款是透過網路綁定信用卡扣款,每個月底再繳信用卡費,這種方式並不會讓我感受到自己正在捐款。正因為捐款之於我非常輕鬆平常,因此我不太會主動關切計畫進度,常常是被動接收組織寄過來的消息。

Annie Spratt @ unsplash


如果收到組織寄給我的 Email,我會點開來看。除了透過網路傳遞資訊,組織每半年或一年也會寄實體的信件、回饋品給我。但與其收到這麼多回饋,我更希望組織把錢用在對象身上。曾經有一次我收到杯墊作為捐款回饋,老實說我沒有特別感動,反而覺得這不是我需要的東西,就算我有需要也能夠自己去買!

未來如果收入提高,我還會想要捐給其他單位。我沒有限定捐款的對象或幫助的形式,希望是看對象當下的需求;有些人可能急需要用錢,有些人可能需要的是技術或方法。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捐款當下的心態,比起在意組織行政面的事,我只要知道自己有為社會做點什麼。同樣的,我不會追問組織的人事行政費用,怎麼去分配比例應該是組織要事先規劃的工作。我的捐款金額並不多,既然一開始願意信任,後續就不會再去煩惱人事費用了!

自身經歷,讓我感同身受兒童的需要

王小姐,24 歲,非營利組織 行政助理,現居新北市

我目前在大都會兒童事工認養一位菲律賓貧民窟的小孩,每個月捐款 800 元,除此之外,我還有固定捐款給教會。最初決定捐款,是因為聽到大都會兒童事工的創辦人分享:從小被遺棄在美國街頭的比爾牧師創立了該組織,決心奉獻一生於世界貧窮的角落。那段分享非常有感染力,我覺得創辦人都願意親力親為到現場援助了,當然會對組織非常信任,當下我就決定捐款了。

從學生時期,我就有投零錢到班級捐款箱的習慣,我也曾經參加世界展望會的飢餓 30 活動、捐鞋子給舊鞋救命組織。在家扶基金會擔任志工的期間,也會不定時捐款給不同專案。我喜歡參加組織舉辦的活動,面對面互動讓我對捐款更有實際參與感,同時能進一步瞭解組織和計畫;如果是體驗式的活動,更讓我有機會感同身受他人的需要

Annie Spratt @ unsplash

如果收入允許,我會增加捐款。對我而言,選擇捐款最重要的依據是組織理念,在瞭解計畫內容以前,我會先認識組織的理念與願景。因為我有信仰,會優先選擇相同信仰背景的組織。至於服務對象,則和自身的生活經驗有關;我平常的工作會接觸到青少年,再加上透過大都會兒童事工定期推播的資訊,我瞭解到兒童族群的需要,因此會先選擇與幫助弱勢兒童相關的單位。

只要是我有接觸過的組織,我都會持續追蹤 Facebook 粉絲專頁,或接收 Email 來定期更新組織近況。如果有感興趣或容易參與的活動,我都有意願參加。但如果組織有負面新聞,例如內部有員工侵佔善款、違背道德觀感的醜聞,那我可能會考慮停止捐款

如果收入增加,我會優先支持小組織

李先生,25 歲,研究生,現居新北市

我是位研究生,雖然收入來源不穩定,但我既然選擇做好事,就願意盡己所能持續做下去。因此我固定每個月捐款 100 元給社團法人臺灣聯合動物公園協會

我常常在臺北車站補習街看見許多駐點志工詢問路人要不要捐款,對於路邊宣傳早已屢見不鮮;很特別地是,當我碰到聯合動物公園協會志工向我招呼時,我覺得對方態度非常誠懇,所以就聽了他的介紹。在捐款之前,我會思考組織募款的正當性,那時我看了志工給我的傳單以及工作記錄、照片,我認為他們是真的有計畫且認真執行。但讓我真正決定要捐款的原因是,我想起以前曾經在路邊搭救過一隻受傷的小鳥;我想,如果人類發生意外會需要緊急的醫療和資源,那麼當小動物受傷了,也會需要有人挺身而出。

Henry Be @ unsplash

家人有定期捐款的習慣影響我很深。在捐款給聯合動物公園協會以前,我曾跟著家人一起捐給勵馨基金會創世基金會,那時都是拿零用錢小額捐款。以前還不懂得認識組織和計畫,等到自己有能力長期捐款了,我會在捐款前先研究和瞭解服務內容。臺灣每一年的捐款基數非常龐大,但我認為捐款者光是有善心不夠,還要知道自己為什麼而選擇支持、捐款的對象是否真的有急迫需求。如果有機會,我很想和組織創辦人聊天,瞭解他的想法和理念、還有想改變的事情是什麼

我快要畢業了,收入更穩定後,我還會再捐款給其他小組織。社會上的資源分配不平均,在有限的情況下,我覺得更要扶植資源相對少的小團體。至於幫助的領域或議題對我來說比較不重要,因為有太多需要幫助的地方了。只要我有能力,並且信任組織,我都願意給予支持。

看見認養兒童的畫面,讓我更有捐款動力

陳先生,36 歲,資訊工程師,現居臺北市

我每個月會拿出薪水的 1/10 來捐款,目前長期支持的組織有世界展望會勵馨基金會無國界醫生以及聯合勸募;我也曾單次捐款給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會、或針對災難進行比較大筆的急難救助。總體而言,我每個月的平均捐款金額達 8,000 左右。熟識的朋友常虧我,幹嘛拿那麼多錢出來捐?其實,國小參加世界展望會舉辦的飢餓 30 活動後,我就立志長大以後要幫助更多人!

我從大學畢業後,就開始定期定額捐款,後來接觸到基督信仰,才固定每個月捐出薪水的 1/10。隨著薪水提高,我的捐款金額也會提高。我認為捐款最重要的是救急不救窮,如果有看到急需要用錢的對象我就會捐。我也會透過網路新聞或 PTT 主動搜尋和計畫下一個捐款的組織。通常,我會避免曾露出負面新聞,或是資源相對充足的組織。例如我曾想要捐款給兒童福利聯盟,但因為組織告知我認養兒童要等一年,如果捐款還要等待也許是資源過多,我就沒有捐了。

corina ardeleanu @ unsplash


每個援助機構都有專注服務的對象或不同專案,我通常會選擇資助兒童。因為信任臺灣的教育資源,我認為給予教育支持會是弱勢兒童的出路,這些年輕族群會成為未來的希望,因此我也希望組織有長期穩定的金援能夠持續幫助兒童。

線上信用卡捐款對我而言很重要!最初我的捐款以大組織為主,是因為許多小組織並沒有提供線上捐款的方式,有時候我很想捐給一些組織,但因為對方僅提供郵政劃撥,我可能就因此放棄了,我認為這是很可惜的地方。除此之外,小機構不太會提供透明化的資料,在資訊相對不充足的情況下,我無法判斷對方是否還有募款需求。相較之下,大組織會定期向我報告資金分配的比例,也有許多捐款者同時在監督,我也因此更加信任。

前機構都有主動寄發 Email 或實體信件,能夠看到自己認養的小孩畫面、瞭解他的成長,會讓我更有持續捐款的動力。不過組織並不需要在回饋品上花太多成本,捐出去的錢是否有被妥善使用對我而言更重要。因此我看待人事行政費用的比例並沒有單一標準,我覺得組織如果有堅持初心,妥善使用資金就好。


延伸閱讀

【捐款人想什麼?】「動之以情的標題增加點閱意願」、「看見受助者的改變,讓我覺得捐款有意義」、「和受助者互動,會提高信任度」、「捐款時已選擇信任,後續不需要回饋」

【捐款人想什麼?】「街頭勸募投入大量人力,讓我感覺是宣傳手段」、「募資平台是很好的宣傳、增加收入管道」、「倡議不易立竿見影,長期關注讓我放心捐款」

 

責任編輯:傅觀

核稿編輯:高翠敏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