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人想什麼?】「永續應用的建設很重要」、「社會議題會激發我的捐款意願」、「希望公開募款分潤,不希望有上當的感覺」

圖/Avel Chuklanov @ unsplash

過去 2 年,新政府上臺廢止了《紅十字法》、伊甸基金會爆出與復康巴士司機的勞資爭議、《蘋果日報》記者臥底調查「圓夢 580」,臺灣世界展望會坦承曾因性取向而辭退前董事王增勇、113 家暴保護專線流標,以及臺灣社福界的勞動權益困境、安置機構的性侵與暴力體罰⋯⋯

而這其中,捐款人的責任究竟在哪裡?NPOst 對臺灣的捐款行為倍感好奇,因此每月定期於「捐款人想什麼?」專欄中刊出 4-6 位捐款人訪問,期望進一步了解每個人捐款時的想法。當然,少數的抽樣無法代表臺灣廣大的捐款族群,但其中不乏寶貴的建議方向,值得機構團體思考。

若您也身為捐款人,並且願意協助我們透過長期的質性調查積累,與 NGO 共同改善大環境,歡迎您來信留下您的聯絡方式(contact@npost.tw),我們將在您方便的時間訪問您,讓 NPOst 、公益組織、捐款人都藉由更多的理解,拉近彼此的距離。

另,本專欄設立主旨為傳遞捐款人樣貌與想法,了解所謂的「捐款人觀感」,希望讓各團體在對外溝通與勸募操作時,能作為掌握對話氛圍的參考之一,因此不特定追究各捐款人的回饋或進行深入的議題報導。若您對公益領域的各項議題有興趣深入理解,歡迎您訂閱 NPOst 公益交流站!

還在思考捐款的意義,「永續應用」對我而言很重要

翁小姐,22歲,新創公司人資,現居台北市、新竹市

我並沒有很多捐款經驗,因為我一直對「捐款能幫助到受助者」這件事感到懷疑。大學時,有將近 3 年,我透過社團接觸許多本土社會企業、NPO,這些經驗告訴我,幫助別人或是增進社會公共利益的方式有很多,身為一般民眾,捐款不是唯一途徑,對我而言,捐款也不是當我想幫助他人時會直覺想做的事情。

圖/Emily Morter @ unsplash

目前我沒有定期資助的 NPO,最近一次捐款是被直銷集團 Nu Skin 攔下來,他們說要在非洲推動農業教育,故我給予一次性捐助。我並不完全排斥捐款,如果有機會,可能會捐助給動保團體吧!

我很少捐款的理由,除了不確定我的善款會被用在哪裡,我也不喜歡單純給予金錢、物資援助,如果組織做永續性的建設,會吸引我的注意。舉例來說,社會企業「陽光伏特加」就跟「台灣青年氣候聯盟」一起發起公益專案,募款所得會用來購買太陽能板,建置在弱勢機構或合作組織的建物上,減少社福單位的電力支出,也實踐了「永續應用」的精神。我認為這種專案很棒,不僅與眾不同,所作所為更是可以長久運作、轉換為實際效益。

圖/Jchuttersnap@ unsplash

如果未來有捐助機會,我希望組織能讓我選擇一次性捐款,當我有捐款意願時,我就會定期去繳費,然而自動扣款讓我失去對當期財務的掌控,我不喜歡這種不安全感。更重要的是,自動扣款讓我失去了「捐助」所帶來的小確幸、快樂,雖然捐款途徑殊途同歸,結果都一樣,但是自己去做「付出」的行為,會給我比較大的力量,也讓這件事更有生命力、更有意義!

我通常透過 NPOst社企流這類關注 NPO 的媒體去知道組織的存在,接著再連到組織粉專,進而瞭解他們的業務和行動。不過,不管再怎麼喜歡與支持一個組織,我絕對不會訂閱電子報,「電子報」徒增電子郵件紊亂,而我也沒意願點進去看。

圖/Aaron Burden@ unsplash

電訪、街訪會讓我有壓迫感,不過精美的文宣會增加我的捐款意願,如果文宣賞心悅目,就會抓住我的眼睛,接收資訊的同時的心情也會比較好。根據我與同儕相處的經驗,有許多年輕人喜歡「小清新」、「文青」或有設計感的美編文宣,往後組織的受眾若有年輕的學生、上班族,我建議能更優化組織的視覺設計。

以前在社團,常去社會企業或是 NPO 的活動當志工,不過我沒有自主去參加過 NPO 舉辦的活動。在展覽中遇到 NPO ,接觸到組織的工作人員、看到組織的工作細節,我會比較被感動到,因而給予認同。

若組織有負面新聞,可能會讓我馬上停止捐助。雖然目前還未發生這種情況,然而過去聽聞過某些大型的宗教慈善組織善款運用不透明、把善款拿去投資炒作的新聞,我對負面新聞非常敏感,如果有遇到,我就會斷開與組織的接觸。

圖/DESIGNECOLOGIST @ unsplash

我非常不喜歡「做慈善就不能領很多錢」的這種觀念,老實說,我認為 NPO 的人事薪水應該跟市場上企業的待遇相當,雖然我知道很難,但如果不這麼期待與鞭策,NPO 會因為找不到人才陷入困境。在我的想像中,用在人事行政的費用很難低於 50%,善待組織員工,給予合理待遇,這是應該的。

重大社會議題,是促發我捐款支持倡議的契機

Grace,23歲,研究生,現居台北市

因為大學跟研究所都投入在傳播領域,我會關注到獨立媒體、非營利媒體的發展狀況。我以前是《報導者》的固定捐助者,但他們改變了收費方式後,我就沒有繼續支持,我也曾一次性的購買「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點數,並曾經把那筆點數分配給《法律白話文運動》、《上下游新聞網》等媒體。

除了非營利媒體,我有數次一次性捐助經驗,例如去年公投大選前,我是站在反對「以核養綠」一案的反方,故當時有捐助一點點錢給極力推廣綠能知識的地球公民基金會。以前參加演講,我也給予臺灣廢死推動聯盟等團體「場地費」,這種活動上的小額捐款機會,我都蠻有意願支持。

圖/Michael Fenton@ unsplash

當有重大社會議題發酵時,是促發我捐款的動機,尤其牽涉到人權、政策,更會讓我關注相關團體,相反地,我平常不太會注意到常態性的慈善團體。我重視組織的行動是否能影響政府政策,其次為組織的理念是永續而非一次性資源給予,若組織的作為涉及人文、歷史、藝術,我會更有意願去瞭解。

如果未來財務狀況允許,我希望能支持更多與我理念相符的社會議題倡議團體,不過一時之間難以舉例,可能要看當下的社會氛圍發生了什麼事吧!此外,我也想成為家扶基金會世界展望會的固定捐助者,尤其是世界展望會的非洲兒童資助計劃,能收到認養小孩的照片、圖畫,我覺得很窩心。

有時候在社會報導中會看到一些可憐的老人或是弱勢家庭,我確實會被那類訴諸同理心的新聞打動,我會因此憑著一股熱血去捐款,不過我非常厭惡慈善機構故意渲染受助者的悲苦處境,我希望組織能客觀地攤開現狀,告訴我組織需要什麼、想要什麼,灑狗血在我身上會造成反效果。

圖/Chungkuk Bae@ unsplash

我心目中理想的方式是一次性捐助,如果我有意願,我就不會在乎金額大小,一次性捐助可以省去我掛念帳目的麻煩,而我也希望組織能提供線上刷卡的管道,如果僅有 ATM 匯款或是郵局劃撥可以選擇,我可能會因為懶得特地去處理而放棄捐款

我通常透過組織的 Facebook 粉絲專頁去了解他們,因此,組織定期但不要太頻繁地更新是有必要的。在捐助前,我也會去網路上查看組織評價,如果有涉及道德瑕疵的負面新聞,我就會停止捐助。我會自行去判斷其信用度是否是我能忍受,我不怕組織營利、計畫未達成,但我不樂見組織以特定的信仰狹持捐助者、受捐助者,尤其涉及人權之價值。另外,因為我是政治立場鮮明的人,若是組織的善款來源或是上游組織涉及我不認同的政治立場,我可能就會停止捐助。

其實想到捐款可能要用在人事行政項目上,我是有點捨不得,不過理智上知道這是必要,而且我也希望 NPO 能留住人才,我預想善款大概會有 4 成用在人事行政上。

希望組織讓募款的分潤透明,一次性捐助比自動扣款更直接

徐先生,26歲,法律翻譯自由接案,現居台北市

我是自由工作者,收入來源主要自翻譯法律文件,還有接一些案子,家裡有養三隻貓,動物是我最關心的議題。最近,我曾一次性捐款給社團法人台北市支持流浪貓絕育計畫協會,由於我跟女朋友也曾經投入協助街貓結紮,我知道這類團體是自掏腰包請獸醫結紮,因此他們很需要資金挹注。

圖/Max Di Capua @ unsplash

除了數個動物保護相關團體,多年前我也曾經參與世界展望會的非洲兒童資助計畫,不過後來世界展望會傳出迫使同性戀董事離開的負面新聞,我看到世界展望會中教會的立場與我相牴觸,因此就不願再繼續捐助。

我對勵馨基金會、臺灣各處的兒少之家都還蠻有興趣的,這些團體可能是我未來的捐助對象,他們做的事情很具體,制度健全也行之有年,完全可以預見他們會把錢運用在哪些項目上。我關注流浪貓犬,未來會繼續支持給動保團體,同時,我也重視組織的價值理念與我是否相符,「弱勢教育」也是我關注的項目,如果有接觸到這類團體,我會想給予贊助。

圖/seabass creatives @ unsplash

我現在並沒有固定捐助的 NPO ,出社會後每個月捐款的金額大概在 1 千元以下,這個金額不會對我造成負擔。在捐錢的管道上,我不喜歡自動扣款,因為我會忘記帳目,自動扣款常常造成我的麻煩,相反地,我喜歡一次性捐款,尤其是路過或參與活動時,直接捐款到捐款箱中,這樣直接、方便多了!

如果組織信用不佳,我可能會停止捐款。舉例來說,我之前本來計畫要捐助國際特赦組織,然而卻看到他們的募款似乎有跟行銷公司分潤,這個行為並沒有錯,只是我不太喜歡。而我也覺得揭露募款過程是很重要的要素,我不想在募款時,因為資訊不對稱,而有上當的感覺。

圖/Akshay Paatil@ unsplash

在捐款的當下或之前,我都會到 NPO 的官網瀏覽它們的業務,因此我還算了解我捐助的對象。比起電訪、街訪,文宣是比較能打動我捐款的管道,若文宣製作清楚、精緻,比較會引起我的注意,另外,辦活動也是讓我捐款的另一個方式,如果我有經過我贊同的組織所舉辦的活動上,就會投錢在募款箱中,像團法人台北市支持流浪貓絕育計畫協會就是藉此而贊助。

我自己也有參與社會倡議團體,知道大家都很辛苦,付出很多精力跟時間,故組織將捐款的一半用在行政人事費用我覺得是很合理的事。


延伸閱讀:

【捐款人想什麼?】「支持監督政府政策團體」、「常常在活動上小額捐款」、「當組織失去以人為本思想,就不再支持」

【捐款人想什麼?】「偏好捐款給中小型的在地組織」、「單靠慈善做事遠遠不夠」、「不支持以撒錢的方式買廣告」

作者介紹

傅觀

NPOst 特約記者╱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