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好機能、鄉村好空氣,哪裡養老才好?
文/梁惠茹(瑪帛科技實習生)
退休之後希望享清福,但要跟兒女同住、還是搬出去跟朋友一起住?要住在原本已經習慣的地方、還是搬到一個清幽的所在?
無庸置疑地,都市生活機能佳,也能給予年長者更完善的健康照護;但交通凌亂與噪音、廢氣的充斥,無法提供舒適的環境,甚至可能造成抵抗力和心理上的壓力。相較之下,鄉下雖然缺乏完善便利的生活機能,但自然開闊的環境,也能對身心健康產生良好的影響。
此外,從社交的角度來看,都市的居住型態容易使得人際關係較為疏離,而在鄉下因為青壯人口外移,老年人口經常為獨居狀態。綜合兩種情況來看,長輩們邁入老年後的心理陪伴,都是需要關注的需求。
終老一生的服務,美國連續照護退休社區
美國住宅及都市發展局為了讓年老者能在熟悉的環境中終老,並因應老化後不同階段的需求,整合規劃了過去各式結合居住與長期照護功能的老人住宅,發展出在一個完整園區內,提供連續型照護與居住服務的新興住宅圈,稱作「連續照護退休社區」(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 CCRC)。
「連續照護退休社區」不僅提供了靜謐舒適的居住環境、照護了年老者的健康,群聚效應帶來的同齡者交流,也大大填補了長輩們對心理陪伴的需求。(推薦閱讀:荷蘭中央政府縮減老人預算怎麼辦?阿姆斯特丹政府與住宅組織合作,打造完善老人生活空間)
為兼顧年老者生活品質與城鄉差距問題,日本新擬提案引爭議
反觀面對高齡化以及都市人口壓力的日本政府,為了兼顧年老者生活品質以及城鄉差距問題,「日本政策委員會」近來參考了美國的「連續照護退休社區」,鼓勵健康老人移往鄉村,並規畫未來可能將在郊區設置相似模式的年老者住宅區,提供年老者資源與照護。
此提案一發佈即引反對聲浪,反對者認為此提案可形塑的新興住宅圈以及其附帶的商機,雖然可以減少城鄉之間人口與經濟的差異,但考慮到年老者通常習慣原本的生活環境,離開熟悉環境後造成的心理負荷可能將導致年老者健康上的隱憂。(推薦閱讀:給爺爺們一個走出家裡的目標吧!不老棒球讓長輩們健身兼聯誼)
從國家整體發展的角度來看,此提案雖可紓解高齡化以及人口壓力問題,但是如果要把個別年長者適應力的問題納入考量,在地安老和獨立社區之間的取捨,也是一大課題。
台灣新興年老者住宅,老人公寓
近來台灣為因應中高收入年老者的居住需求,發展出與過去耳熟能詳的長期照護機構與安養堂不同的「老人公寓」,除了居住空間,更提供了醫療照護、綜合休閒的服務,以及良善的生活機能,入住率高達73.2%。
提供長輩一個不只是舒適養老,更可以發展新的生活型態與自我價值,是老人公寓最吸引人的地方。可惜,這樣的老人公寓全台只有5所,分佈在台北2所,新北、嘉義、高雄各一,可供居住總人數不足500人,且居住費用的門檻使得推廣上並不容易普及,也是現實上的問題。(推薦閱讀:雙連安養中心蔡芳文:「安養中心不應該淪為一個『等待』的地方。」)
台灣該發展何種年老者服務模式?
對照美國與日本對於年老者照護的例子,對於地狹人稠的台灣而言,我們無法完全仿效土地廣大的美國所施行的「連續照護退休社區」,與台灣人文相近的日本提案又遇反對,以及台灣老人公寓的不普及,究竟面臨高齡化以及城鄉差距問題日益嚴重的台灣,該發展何種年老者服務模式呢?
眼下雖然並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年老者服務模式,但台灣仍可以以現有的「老人公寓」為研究基礎,參考美國和日本經驗的優缺,規劃更適合台灣文化的方案。如果郊區老人住宅可以更為普及,也許也能作為減緩城鄉差距的配套方案。(推薦閱讀: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張瑋芩:「NPO和政府合作,能讓好的服務擴大給更多人享受。」)
老人住宅不能只是興建硬體,關懷長者的心理需求也是不可忽略的。台灣土地資源有限,長者的關懷系統應以每個社區的活動中心為軸,結合地區性的藥局、診所提供照護知識,同時創造友善長者們可能彼此交流的場合,這些交流包括鄰近年齡同儕的交流,也包括和青壯甚至幼兒世代的交流。(推薦閱讀:「代間學習」讓幼兒園和安養中心當鄰居,兩個需求一次滿足?)
結合實體活動和網路視訊,未來長者們的老年生活,應當精采可期。
按讚,追蹤更多好文章:
▼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分享給朋友一起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