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連安養中心蔡芳文:「安養中心不應該淪為一個『等待』的地方。」
「大家來參加講座,剛剛有人是坐電梯上來的嗎?不!其實我們都是『站』電梯上來的。」
雙連安養中心的創辦人和執行長蔡芳文說,如果要提供完全對長輩友善的安養環境,那麼連電梯裡也應該要有座位,全方位的降低長者的生活不便才是。這些我們從來沒想過的問題,其實只是因為我們「還沒有老過」。蔡芳文坦承說,自己當年創立雙連安養中心時也很缺乏經驗,處處諮詢了許多專家,但最後仍然受到使用者的批評。
如果沒有自己包過尿布、沒有親自以輪椅代步天天上下班,很難真正體會長輩的需求。曾有一位雙連的照顧服務員,為了體諒一位已經沒有牙齒的 92 歲阿公,精心製作了「打糊餐」,卻發現阿公不愛吃。後來他做了兩份餐,一碗她餵阿公,另一碗由阿公餵她,才深刻體會到:「沒人喜歡天天都吃一樣的打糊餐」,從此重新設計菜單。
過去安養中心總給人一種負面觀感,彷彿是被子女拋棄的老人,才會被集中到這種灰暗髒臭的地方。「我會盡量想像,如果我想要住進去的話,這個地方應該長什麼樣子?」雙連安養中心打破了這種刻板印象,並時時思考如何能讓安養中心變成一個不只是「等待」的地方。「老人不該淪為『等吃飯、等睡覺、等上天堂』的三等公民。」
「親子陪伴是很重要的,我們有七十多個床位,讓想來探訪的家屬可以借住。這些床位的使用率非常高,平均一天約93%。今年的圍爐我們不是叫家屬來把長輩領回家,都是老人家把家人叫來,有一千八百個圍爐呢!」
談到台灣人經常稱羨的日本、北歐的老年照顧制度,蔡芳文有感而發地說他走訪過了四十幾個國家,其實台灣的長照服務做的並不比日本或北歐差。「但他們福利做的更徹底,如果台灣的社會保險法通過,也能有一樣的表現。」
過去,政府習慣和民間組織合作的模式,是和對口地方政府、民間非營利組織的「代表」、學者專家聯絡、邀請參加公聽會或是座談等等。但這對於掌握掌握第一線服務對象的使用需求,其實並不有效。蔡芳文表示,NPO和政府之間,都應該學習運用更多元的方式,去攝取更多元的資訊。
系列講座記錄:
-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張瑋芩:「NPO和政府合作,能讓好的服務擴大給更多人享受。」
- 給爺爺們一個走出家裡的目標吧!不老棒球讓長輩們健身兼聯誼
- 紅心字會許雅青:「請給『數位移民』長輩們適應輔助科技的時間。」
- 瑪帛科技創辦人顧偉揚:「我們以為滑一滑就好的新科技,對於老人家其實不容易。」
- 輔仁大學心理系黃揚名:「我們想了很多創新服務,卻沒有想過怎麼讓人真的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