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劑「繪本」疫苗,親子共讀,讓預防勝於治療 —— 專訪展臂閱讀協會/2020 NPOwer 公益行動家 3

2014 年起, NPOst 每年舉辦年會,至今已創辦第 7 屆,不僅成為公益界的年度盛事,也讓許多在社會角落默默付出與努力的公益行動者被更多人看見。 2020 年 NPOst 年會主題為「最後,都要變成好事:疫情之下,臺灣的公益變遷」,以期透過「 NPOwer 公益行動家」計畫,邀請公眾舉薦/自薦身邊那些「在艱困時期,以創新思維努力解決問題的人」。

今年,除了由 NPOst 主辦 2020 年會,還多了新的合作夥伴 —— 滙豐(台灣)商業銀行。由滙豐(台灣)商業銀行陳志堅總經理擔任評審團召集人,在歷經初選、超過 6 千人的網路票選,最終於 9/15 進行決選,集結來自學術、社福與企業等各領域的專業評審選出 6 組 NPOwer。而今年也因為有召集人滙豐(台灣)商業銀行的加入,使得獲選團隊,能夠獲得前所未有的「行動金」,讓行動家們能夠運用這筆獎勵,將更多因資源受限尚未完成、甚至胎死腹中的計畫擁有予以實踐的機會。

「為什麼不自暴自棄?」面對年輕罹癌的打擊,這可能是多數人都會有的念頭。陳宥達醫師也不例外,然而,他的自暴自棄是,開始放手去做任何生命中想要做的事情,而這些事,便成為了後來創立台灣展臂閱讀協會的根基。

考完學測後,大多數學生可以分成兩派,一派是開啟放風模式,慶祝自己終於脫離多年來奮命苦讀的日子,開始遊山玩水、報復性消費,另一派則去打工,作為日後實踐夢想的基金,陳宥達是後者,在學測考上後,就去當家教,賺了近 8 萬元,而後,出國圓夢 —— 去非洲義診。

圖/Christopher Beloch@ unsplash

「那是改變我人生很重要的一段時光。」陳宥達憶起當時的衝擊,在非洲由於醫療資源不足,時常只是跌倒或擦傷破皮,就因感染,而引發嚴重的破傷風或敗血症。「我印象很深的是,某次在幫一個小女孩進行傷口清創時,要先把她傷口上的蒼蠅清走,再清洗掉原先的髒污,才能開始治療。」

這些經歷,讓陳宥達無法忘懷,縱使兩個星期的義診結束,但想要解決社會問題,改善人們困境的決心,已經自他心底埋下、萌芽。

罹癌後,成為一位說書醫生

回台灣後,陳宥達醫師開始過著醫學系學生的生活,而本該如其他醫學生一般,順遂畢業、實習、成為醫生的道路,卻因為甲狀腺癌轉了彎,陳宥達醫師毅然決然暫停醫院修習生涯一年,進行治療,「那時候覺得生命是很有限的,覺得有意義的事情就要去做,不用太利益主義。」持著這樣的信念,陳宥達參與史懷哲 2.0 計畫,來到高雄的那瑪夏。

陳宥達在高雄的那瑪夏診間,與當地孩童一起共讀,以期讓更多家庭知道共讀的重要性。圖/台灣展臂閱讀協會

在經過長期蹲點與多次家訪,深入當地居民生活後,陳宥達發現,偏鄉教育的資源嚴重不足,雖然因八八風災,有許多圖書設備和資源挹注進來,但真正使用的人卻少之又少。當地也存有隔代教養、家庭功能需要補足的闕漏。看見這些問題,陳宥達發揮醫學生訓練培養出的實證研究精神,開始尋找解方。

在發現一篇 2014 年由美國兒科醫學會剛發表推廣「兒童早期閱讀」的文獻後。陳宥達進而認識了提倡兒童早期閱讀的非營利組織 Reach Out and Read(ROR),「我看到裡面的每個醫生在診間打開童書,覺得這個現象太有趣了,我覺得台灣也應該要有。」

除了診間,陳宥達醫師也走訪幼兒園,推廣親子共讀。圖/台灣展臂閱讀協會

於是,陳宥達和之前參與義診的路竹會夥伴,募集了一些繪本,開始推廣親子共讀。然而,一開始計畫並不順利,除了沒有配合孩童年齡選取適合的繪本,也尚未掌握到共讀技巧,為此,陳宥達在 2015 年底前往美國,向史丹佛兒童醫院醫師們分享台灣的「那瑪夏經驗」,並跟隨在 ROR 創辦人貝瑞.佐克曼 (Barry Zuckerman)教授身旁,汲取相關經驗,學習更多實務與倡導方法。

返台後,陳宥達與夥伴們正式推行親子共讀,將在那瑪夏的經驗轉譯成更符合臨床醫療的「展臂閱讀模式」,開始推行閱讀候診區,教導來施打疫苗的家長,如何與孩子們一起閱讀書本。為了在離開後,讓當地能夠繼續重視這樣的觀念,陳宥達也與醫護人員合作,培訓閱讀志工,以期能讓這些經驗傳承,促成當地能夠永續改變。「後來我了解到,不用去世界各地,這些搭莒光號到得了的地方,都是我們可以著力改善的起點。」

2018,「親子共讀」正式納入母嬰親善醫院評鑑項目

除此之外,陳宥達也持續投書至醫學公會,期望讓政府能夠正視親子共讀於教育與醫療層面上的重要性,隨著社會上也陸續有其他支持聲音響起, 終於在 2018 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決議將「親子共讀」納入母嬰親善 2.0 醫院評鑑項目,讓越來越多醫療院所從新生兒室、門診、候診間到衛教單張,都必須傳遞親子共讀的觀念。而這樣的里程碑,也成為展臂在社會上越發茁壯的推進器。

展臂也舉辦研討會,進行親子共讀培訓。圖/台灣展臂閱讀協會

為了讓親子共讀的推廣,可以遍及全台各地,陳宥達於 2016 年正式創辦展臂閱讀協會,持續與第一線醫療人員合作。剛開始,承襲美國習得的經驗,以小黃卡搭配繪本,紀錄孩子們獲取的書籍與次數,想以集點換取獎勵的方式增加誘因,但推行得並不順利;後經醫護人員反映,陳宥達才發現,在原先工作量已不輕的情況下,如果還需要額外整理這些資訊與紀錄,對醫護人員來說像是一項吃不消的「義行」。

為了減輕醫護人員的負擔,陳宥達將原先繁雜的行政程序予以簡化,讓醫護人員可以將更多時間與精力放在專業診療和教導共讀技巧上,提高醫療人員的接受度,親子共讀推廣的成效,才慢慢蔓延開來。

共讀的真正意義不在於讀,而在於親子對話

「一開始花很多時間和醫療人員溝通,因為醫療人員接受了,才能說服大人,大人也才會進一步與小孩進行共讀。」透過循序漸進的說服過程,家長們可以知道當孩子滿 1 歲後,還不太會以手掌拍打童書,可能是手部肌肉的發展太過緩慢; 當開啟有聲書,朗讀書中內容,孩子卻沒有反應,可能是聽覺系統出了問題;當在孩子眼前移動書本,孩子的視線卻沒有正常移動,就可能有斜視、斜頸的問題……。

透過共讀互動,除了增進其語言能力,還能進一步了解孩童的手眼協調發展。圖/台灣展臂閱讀協會

除了診斷孩童成長的身體狀況,增加與家長對話、溝通的過程更為重要。陳宥達指出,親子共讀的初衷,並非單純只是讓家長陪著孩子閱讀,提升其語言能力而已,不是非得把書裡的每一句話都讀過,也不是必須將故事從頭到尾讀懂,不論是談論角色、書中插畫或是問問題,陳宥達表示,這些親子之間於過程中產生的對話,才是共讀最重要的意義,「大人在共讀的過程中,不是一個單向的訊息傳遞者,而是一個陪伴、輔導的角色,共讀的主控權其實是回歸到孩子身上。

作為「上醫」,將繪本當作預防針

「其實很多志工不知道我們和早療有什麼不一樣,但其實我們是預防勝於治療。」陳宥達表示,共讀的年齡範疇較廣,自剛出生幾個月的嬰兒,乃至於五、六歲的孩童,皆能運用繪本,進行預防型態的健診。陳宥達也指出,在推廣共讀時所耗費的成本,比早療來得更少,將繪本推行至家庭時,也較不易有被貼標籤、汙名化的感受,接受度和效用皆更高。

對於「繪本」疫苗,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幾乎都比較不會有過敏與排斥的症狀。圖/台灣展臂閱讀協會

對展臂而言,繪本也是評估家庭功能發展的重要工具,一打開書本,可以觀察家長是對書本生疏、從頭到尾一字一句念起,還是依著孩子節奏,一起朗誦、閱讀,「這就像是聽診器,一打開就知道大人與孩子的關係,如果發現不足,就需要更仔細提供共讀技巧及繪本協助,如果已經做得很好,那就給予家長正向鼓勵維持下去。」

自古有言:「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人們時常以為下醫醫術最高明,因為其能夠抑制病入膏肓的病患,但打從一開始就阻絕病毒侵害,在病情尚未萌發,就醫治的上醫,其實才是武功最高強之人。而展臂,做的正是上醫的事。

越來越多校園加入展臂的行列,開始推動「繪本書包」,讓孩子帶回與家人一起共讀。圖/台灣展臂閱讀協會

結合在地,關注弱勢者的身心發展

除了關注孩童們的身心發展,陳宥達也重視長者們的心智與健康,近期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合作推動的「繁星小醫師計畫」,便是讓孩童擔任小醫師,由醫師與志工帶領以健康繪本為主題的「老幼共讀」健康教育課程,讓其藉由互動,彌平隔代間的溝通隔閡,不僅促進孩童的語言發展,也能減緩,甚至預防長者失能、失智的情況。因應疫情,展臂也運用視訊、拍攝影片,傳達正確共讀與衛教知識,讓偏鄉醫療與教育不因時空距離而缺席。

「老幼共讀計畫」運用繪本,促進隔代間的溝通與對話。圖/台灣展臂閱讀協會

隨著走訪全台各地進行推廣,展臂開發的據點越來越來多,陳宥達分享,今年首次與在地農產品合作,推出中秋禮盒,經由醫院友好夥伴認購,將獲得的部分營收用於支持共讀計畫,讓在地創生成為親子共讀推廣的永續循環模式。

此外,陳宥達也分享近期到石碇推廣共讀時,發現襪子手藝店,而興起的另一個構想:請在地人協助製作共讀用的布書。如此不僅能提供當地工作機會,也讓台灣的傳統產業能繼續傳承,而 MIT 的手工布書,其品質與材料較為安全,也讓家長能放心讓孩童使用。

在疫情仍舊充滿變數的當今,陳宥達直言社會是與病毒共存,自己則是與癌共存。面對不可測的未來,陳宥達想致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 讓社會變得更美好。「世界上真正幸福的人,是已經找到怎麼幫助別人的人。」面對什麼是好事的大哉問,陳宥達道出心中的信念,願身著醫師袍,把握活著的每一天,持續踏訪各地,為台灣的教育與醫療植下改變的火苗。


延伸閱讀:

20 年來,始終為同志接通的電話 —— 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20 NPOwer 公益行動家 1

病房裡充滿歡笑的療程 —— 專訪「紅鼻子醫生」 /2020 NPOwer 公益行動家 2

責任編輯:樂亞妮

核稿編輯:高翠敏

作者介紹

樂 亞妮

NPOst 公益交流站前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