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萬件壓力衣、3 萬名燒傷患者,陽光基金會培訓國際夥伴協助燒傷兒

中南美洲治療師赴臺學習。圖/陽光基金會提供

 

文/許蒼恩 NPOst 特約記者

自 2011 年起,在外交部的全額補助之下,陽光基金會尼加拉瓜兒童燒傷協會(APROQUEN)合作推動區域性「燒傷專業人員培訓計畫」。計畫分為 2 階段的技術轉移及專業訓練,分享陽光基金會在臺灣服務逾 30 年的實務經驗與核心知識,培訓尼加拉瓜、巴拿馬、瓜地馬拉、多明尼加、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哥倫比亞、祕魯及墨西哥等 9 國,超過 20 位燒傷專業人員,包括治療師與裁縫師,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術,迄今已製作約 10 萬件壓力衣,服務超過 3 萬名燒傷患者。

全球 95% 燒傷發生在中低收入國,從壓力衣開始培力專業人員

計畫執行之前,陽光基金會多次與各國機構開會討論,期望找出當地最迫切的需求。「我們發現許多中美洲國家都沒有專門製作壓力衣的廠商,若有需要就向美國訂製。但多數燒燙傷患者家庭生活貧困,沒有能力負擔這筆費用。」陽光基金會國際事務經理白瑪莉(Marie-Claude Pelchat)說,壓力衣的穿戴,是燒傷復健不可或缺的一環,每天需穿戴 23 小時,持續長達 2-3 年。壓力衣的主要功能是藉由持續施壓於未成熟的疤痕上,減輕組織腫脹,避免疤痕恣意增生、結塊,影響身體機能。

於是,當地醫療單位與相關機構開始有了自行製作壓力衣的想法,「起初他們沒有技術,有點像是土法煉鋼。」然而壓力衣的品質直接反映在復健的成效,不僅影響傷患長久穿戴的意願,品質不好的壓力衣甚至會造成破皮、起水泡等傷害。

燒燙傷患者承受一樣的傷痛,卻面臨著完全不一樣的結果。」白瑪莉引用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表示,95% 的燒傷發生在中低收入國家,包括臺灣邦交國最集中的中南美洲地區。

圖/陽光基金會提供

在中美洲,許多弱勢兒童居住在臨時搭建的房舍內,習慣圍著爐火生活、使用油燈照明,甚至有在戶外燃燒垃圾的習慣。家長則因為外出工作無暇照顧幼童,便交予未成年的兄姊照顧。根據統計,中美洲有近 7 成的燒燙傷患者為 5 歲以下孩童,每年超過 6,000 名孩童承受被火紋身的傷痛。然而,發展中國家醫療資源不足、就醫困難,傷友的治療與復健很可能頻遭中斷,進一步影響他們日後參與社會的機會。而燒傷復建與壓力衣治療等專業技術的匱乏,更延誤燒傷兒的黃金復健期,日後疤痕增生、攣縮將使生理功能嚴重受損,無法好好生活。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思考臺灣可以做什麼?陽光基金會可以做些什麼?」白瑪莉強調,雖然中美洲各國的醫藥資源或條件,並非朝夕之間能夠改變,「但可以透過能力建設與訓練,陪伴各國專業夥伴提升專業知能。只要能提升 1 位專業人員的能力,將會有更多的傷友受惠。」

也因此,2011 年至 2014 年的第 1 階段培訓計畫由此展開,在尼加拉瓜開設短期密集培訓課程,教授中美洲 5 國的裁縫師與物理治療師製作舒適、有效的壓力衣。從精準裁量身形、尺寸計算、打版、縫紉至修改,是完整的縫製壓力衣技術。

陽光基金會講師示範頭部量身。圖/陽光基金會提供

在陽光基金會服務逾 10 年的資深治療師、同時也是重建中心副主任宋有礪女士,也參與了此階段的培訓課程。為了能掌握學員遇到的問題與學習狀況,她投入大量時間苦學西班牙文:「 20 多年前,陽光基金會看見臺灣燒傷者的需求,但當時並沒有完整的復健系統,也沒有好的壓力衣服務。陽光因此逐步投入資源發展,經過數十載的摸索與努力,才有現在的服務規模。」宋有礪表示,希望透過經驗分享,讓其他國家不必像臺灣一樣耗費 20 年,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一套良好的復健模式。」

除了技術,更重視病理知識與思考判斷

人類的雙手構造精細又複雜,每天能協助我們完成許多繁複的動作,我們倚靠雙手與世界互動,一旦受傷,生活日常就變得不再平常。然而在拉丁美洲,手部卻是兒童最主要的燒傷部位,雙手燒傷後不僅造成生活上的功能問題,也影響兒童的認知發展,甚至限制其經驗的養成。此外,在處理手部外傷時,醫療人員必須熟悉手部解剖的生理特點,掌握外傷處理原則與技術,做好初期的外科處理,再搭配手部復健,才能最大限度保留及恢復手部功能。

也因此,陽光基金會 2016 年至 2018 年的第 2 階段計畫,便以手部復健技術為培訓重點,提供手部解剖課程,讓治療師更快、更精準的評估問題,並提出有效的治療計畫。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理論課程與考試測驗,包括手部評估方式、常見的手部變形及副木(用來協助固定傷部的輔具)製作原理等,培訓課程教的不只是技術,更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知識基礎,注重問題分析及思考判斷,這些都是臨床上寶貴的能力

參與課程的治療師們正在進行手部燒傷評估的練習。圖/陽光基金會提供

參與培訓計畫的瓜地馬拉兒童燒傷診所物理治療師安樸爾(Amparo Hidalgo)表示,醫療訓練上的落差與沉重的課程,讓她在參與培訓的第 1 年倍感壓力:「2 國間醫療程度的差異,一度讓我產生自我懷疑。大學時雖然曾經上過解剖學,但事實上我們在執業過程中很少接觸,所以第 1 年的課程對我來說最困難,因為授課的深度與強度和原本在尼加拉瓜學到的都差很多。我不只一次想:『我到底夠不夠資格參加培訓?』、『是不是做得夠好了?』」

不過,課程來到第 2 年,安樸爾已透過培訓建立知識基礎,並進一步發現自身專業的不足:「課堂上的知識是學會了,卻不知道怎麼應用。」她的學習過程一度遇到瓶頸,但在陽光基金會老師的帶領下,不斷練習,也有了明顯的進步:「突然我發現以前看燒傷的手,只知道傷友的手變形了,卻無法知道變形的原因,所提出的復建計畫因此不一定是最有效的。現在我有了更完整的解剖概念,終於能精準分析問題。」

今年,培訓計畫首度移師臺灣舉行,各國治療師有機會接觸新的燒燙傷病例,並透過觀察傷患的患部與照片或影片的模擬訓練,即時交流討論,讓知識進一步內化至思考,進而在判斷傷況與設定療程計畫時妥善運用,這個過程也就是所謂的臨床推理(Clinical Reasoning),亦即從沙盤推演中找出最經濟有效的治療方式。

陽光基金會的治療師向學員說明壓力衣打版步驟。圖/陽光基金會提供

「其實醫療環境與社會背景的改變是比較困難的部分,」陽光基金會執行長舒靜嫻接著說明:「受訓的種子治療師,其所屬的組織與國家是否支持並認同新的醫療處理系統,這件事非常關鍵。如果不能運用所學,就無法發揮功能。」為了讓培訓計畫發揮效益,陽光基金會除了透過視訊會議後續追蹤,還會安排到其中幾個國家考察:「我們會到組織或醫院參訪,並盡可能與主管甚至負責人溝通,瞭解醫院的狀況,確認治療師是否能發揮功能。」舒靜嫻表示,這不僅為了傳達陽光基金會的服務理念,也是希望能讓對方理解,復健的成效不僅僅靠治療師的專業,而是整個團隊的合作機制,才能確保患者接受完整的重建計畫

上課無法補足人力,卻能提升服務效能

「我們的另一個困擾,是燒燙傷專業的醫療人員短缺。像我所服務的羅斯福醫院,兒童燒燙傷中心只有 2 位治療師,必須同時照顧急性期病患及住院病患。」安樸爾以她所屬的單位為例,其主要服務對象是 18 歲以下的孩童,每年急性期患者就有 400 至 450 名,其中約 300 名必須住院治療。「上課無法讓我們部門多 1 個人力,卻可以降低錯誤評估所導致的時間浪費,也幫助我判斷哪一位傷友需要最即時的處理。」

精準的病理分析與有效、客製化的復健計畫,不僅能把握黃金治療期,亦提升患者與其家屬復健的參與程度。安樸爾舉了近年服務的例子:「安東尼(Antonio)是 1 名年僅 5 歲的傷友,他家在 2016 年發生火災,造成他臉部與雙手 3 度燒燙傷。」她口中的安東尼是個活潑、好動的孩子,「如果照以前學到的方式,頂多幫他安排復健計畫,但在培訓課程中,我們學習到可以為兒童傷友設計趣味性的動作,當孩子一邊覺得很有趣,一邊達到復健目的。」顯著的治療效果讓安東尼的母親願意每天準時到醫院復健,使安樸爾的治療計畫最終能如期完成。

安東尼透過遊戲執行復健計畫。圖/陽光基金會提供

以臺灣為據點,成立國際專業知識交流中心

如何在短時間內擴大定點的燒燙傷醫療服務能量,一直是陽光基金會近年來不斷面臨的考驗,舒靜嫻回憶:「八仙事件發生後,全臺有幾百位傷友需要照護,我們隨即在雙北設立 2 處新的重建中心,同時亦在桃園、臺中、臺南與嘉義,擴大復健服務規模。」陽光基金會過去專注於照護服務,然而在經歷大型公安事故之後,促使他們更積極、快速地建立燒燙傷服務的知識體系:「影響是漸進的,在過去 10 年的國際事務合作計畫中,陽光基金會一直在建立教材、教案、提供課程,只是在八仙之後,我們的腳步變得更快。」

談到陽光基金會未來 5 年的願景,舒靜嫻語氣篤定:「2020 年,我們期待能以臺灣為據點,成立國際燒傷生活重建中心,讓各個地方只要有需要燒燙傷生活重建技術的夥伴,特別是復健領域,都可以透過陽光基金會交流、學習到更有系統、制度化的模式。」儘管面對艱難的外交處境,臺灣依舊長期致力於國際人道援助與合作發展工作,只要有相同的理念與目標,熱忱、專業與技術將能跨越任何界線。


延伸閱讀:

當 NPO 遇上重大災難:八仙事件中的陽光基金會

新聞: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提供顏面損傷及燒傷者生活照顧及復健服務

臺灣 NGOs 在海外:國際合作與發展系列文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