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曾這樣想過,就對公益組織太不公平了

以下是丹怕洛塔(Dan Pallotta) 於 TED 的演講整理,以第一人稱呈現( 2013 年 3 月):

我想來談談社會創新和公益創業。

我碰巧有三胞胎,他們目前只有五歲,有時候我告訴人家我有三胞胎,他們說「真的嗎?幾個?」這分別是 Sage、Annalisa、和 Rider。另外,我還是個同性戀者,同時身為同性戀和三胞胎的爸爸,應該是我做過最有創意和最大膽的事。

(Dan的三胞胎,來源

(Dan的三胞胎,來源:《Dan Pallotta:我們對慈善的思想是完全錯誤》)

我真正想談的公益創新是關於慈善機構的。我們從小被灌輸對於給予慈善機構、非營利組織的那些想法,其實破壞了對於改變世界的深切渴望。

大家是否相信非營利組織擔任改變世界的重要角色?很多人認為,一般企業的責任是發展經濟,而社會企業則負責餘下的部分。我相信企業會帶動大部分的人前進,但它同時會放棄 10%  或者更多的弱勢人群。

社會企業需要市場,但它沒有龐大的資金去開發市場。我是一個專門針對成長發展障礙中心的董事,那裡的人需要笑容、關懷和愛,這些要如何用金錢去衡量?這就是為什麼非營利組織和慈善機構會存在的原因。慈善機構是愛的市場,為了那些沒有不被在意的人。就像 Buckminster Fuller (美國哲學家、建築師及發明家)所說「如果我們想要一個服務所有人,不遺漏任何人的世界,非營利組織必定是很重要的一方」。(延伸閱讀:國際:願意買瓶裝水,卻不願助貧童?來成為有效率的給予者吧!

歧視公益組織的五大心態

但這似乎不是很順利,為什麼我們的乳癌組織還沒找到根治乳癌的方法?為什麼救助流浪兒童團體還沒解決大城市中,無家可歸的問題?為什麼美國四十年來,貧困人口的比例仍有 12% 之高?

原因是,這些社會問題太龐大了,慈善團體、非營利組織和其相比之下猶如螳臂擋車,而且我們有一套錯誤觀念使它愈加渺小。我們有兩套標準,一套是對非營利組織,另一套是對這個汲汲營營的世界。這簡直是歧視,它在五個方面歧視了非營利團體。

(延伸閱讀:國際:可口可樂如何深入非洲?它的做法可讓公益組織參考!

第一是補償心態。

我們不喜歡讓非營利組織過上並不刻苦的日子。即使更多的收入,能夠幫助他們創造更好的社會服務和社會價值。如果非營利組織透過幫助他人而得利,我們會本能地感到厭惡;但有趣的是,我們對於那些家財萬貫、卻不願幫助別人的人並不厭惡。

2014-12-16_140224

(來源:《Dan Pallotta:我們對慈善的思想是完全錯誤》)

你想靠販賣暴力電玩給孩子們而賺五千萬,那就去吧!我們會讓你登上 Wired 的封面。如果你想靠治療罹患虐的孩子去賺取五十萬,你會自認為自己是個寄生蟲。我們都認為這是正確的道德觀,但沒意識到其中有非常明顯的弊病,它強迫你從兩個極端的選項去選擇,不是將最好的給予自己和家人,就是為了世界奉獻自己。

《商業週刊》做了一項調查,史丹佛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在三十八歲時的收入加上紅利是 40 萬美元,同時,一家資產五百萬美元以上的美國醫療慈善機構的行政總裁平均收入是 23 萬美元,而一家致力解決飢荒的慈善機構總裁平均收入是 8 萬 4 千美元。

如果我們希望一個有能力賺取 40 萬美元的頂尖人才,去當一家飢荒救助會的總裁,等於是要求他們放棄 31 萬元的一則天方夜譚。

(來源:《Dan Pallotta:我們對慈善的思想是完全錯誤》)

(年薪比較圖,來源:《Dan Pallotta:我們對慈善的思想是完全錯誤》)

有些人會說:「都是因為那些高學歷人才太自私自利,不願意投身公益!」但其實不然,那是因為他們聰明。如果一個人每年捐給飢荒救助會 10 萬元,還能夠少交 5 萬元的稅,如此一來,他們還是比救助會總裁多賺 27 萬元,又因捐出 10 萬元被稱為慈善家,有時還能夠出席救助會的董事會,決定哪些人能夠當上救助會的行政總裁,甚至終生保有這樣的影響力,並廣受讚譽。

第二方面的歧視來自宣傳與廣告。

營利組織把資金投入在廣告宣傳上的話,我們不會有意見;但我們完全反感於捐出去的「善款」被用在廣告上,許多人都說:「我一點也不想看見我的捐款用在廣告上,我希望它用在需要幫助的人身上啊!」

(延伸閱讀:專欄:指定捐款用途?你可能是讓NPO陷入飢餓循環的幫兇

(來源:《Dan Pallotta:我們對慈善的思想是完全錯誤》)

(來源:《Dan Pallotta:我們對慈善的思想是完全錯誤》)

話說當年,我的公司在 1990 年開辦了 AIDS Ride 長途單車之旅,以及三天 60 英里的乳癌步行活動,經過 9 年時間,累計有 12 萬 2 千名平凡的勇士參與,統共籌得了五億八千一百萬美元的善款,他們為了這些目標籌得的錢,比之前的任何活動還要快、還要多。

我們之所以有如此多參賽者,全靠紐約時代雜誌、波士頓環球報的整版廣告,還有電台、電視黃金時段的廣告,如果我們將宣傳放在自助洗衣店門口,你覺得會有多少人參加?

(AIDSRide長途單車之旅以及乳癌步行勸募活動,來源:《Dan Pallotta:我們對慈善的思想是完全錯誤》)

慈善捐款在美國一直停滯不前,從 1970 年代至今,一直維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 2%,這告訴我們,40 年來非營利組織從營利組織那,連一點市場都無法拓墾。

試想一下,一個連市場行銷都不被允許的行業,又如何去與別的行業爭奪市場?我們會希望產品「宣傳所有的好處」,但一方面又告訴慈善組織「你不能夠宣傳你做了哪些好事」,那麼消費者的鈔票會落入哪裡?

第三種歧視是為了提高收益而創新所承受的風險。

迪士尼可以斥資兩億元創造一部電影,即使失敗了也沒有人會起訴它,但要是你為了貧困,籌備了區區一百萬元的款項,而第一年沒有達到 75% 的盈餘,你的聲譽就會遭到質疑。

因此,非營利組織對於大膽的、進取的、大型的籌款活動感到卻步,就是擔心一旦失敗,他們會失去所有,這使人相當洩氣。要是在募款活動上沒有創新,就不會提高任何收入,便無法發展,更無法解決龐大的社會問題。

2014-12-16_173220

(來源:《Dan Pallotta:我們對慈善的思想是完全錯誤》)

第四是時間。

亞馬遜網站連續六年沒有分紅給投資者,但他們知道,這是一個在市場中獨占鰲頭的項目,也願意「放長線釣大魚」。但慈善團體夢想費時六年創作一個龐大項目,而這些錢不會用在所謂「需要幫助」的人身上時,他們肯定別想有好日子過。

第五項是盈餘。

營利組織可以靠分紅來吸引民眾投資,但非營利組織不行。營利組織能夠獨霸市場,但非營利組織得不到成長,以及機會、理想的資本。

你無法像營利組織那樣用廣告宣傳去吸引新客戶、你沒有營利組織的能力去承受追求創新的風險、你沒有像營利組織那樣多的時間尋找客戶、你沒有股票市場的投資去資助你所有行為。相較於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在各個層面上都處於極端的劣勢。

要是你質疑這個雙重標準,統計數字能叫你看清現實,從 1970 年到 2009 年,收入超越五百萬美元的非營利組織有 144 個,但達到這個標準的營利組織則有 46,136 個,我們在處理龐大的社會問題,但組織本身卻無法成長,所有的規模效益都落入可口可樂和漢堡王的口袋裡。

2014-12-16_173709

(收入超過五百萬美元之比較圖,來源:《Dan Pallotta:我們對慈善的思想是完全錯誤》)

我們為什麼這樣想?就像多數美國那些狂熱的信條,來自於從前的清教徒們。清教徒因為宗教因素來到這裡,或者如他們所說,他們也是為了賺更多的錢來到這裡。他們是虔誠的教徒,也是激進的資本家,比起其他殖民者,他們被指責使用極端手段牟利,清教徒同時也是加爾文主義者,所以他們被教導要怨恨自己、利己主義是罪惡的源頭,是一條通向永恆詛咒必經的道路,這樣就不會產生真正的問題了嗎?他們不辭萬里越洋賺錢,但這麼做又會將你推向地獄,這該怎麼做?

慈善公益就是他們的答案。這是他們經濟的避難所,他們可以繼續在每一塊錢裡的五分錢懺悔,理所當然地,要是慈善是你為牟利而所做的懺悔,那你怎麼能夠以此來賺錢?在幫助別人的國度中,經濟獎勵是不被允許的,因為那會促使你為了自己而賺錢。四百年來,從未有人為此發聲說:「這只會適得其反,這不公平!」

公益組織,你們食露水而活嗎?

現在總有一個非常危險的問題縈繞:「我的捐款有多少是落到慈善事業?又有多少落入慈善團體的營運開銷?」這個問題漏洞百出,我只說兩個。

大多數人認為日常開銷是無意義的,也是不屬於慈善事業的。但它絕對是,特別是假如營運開銷被用於機構發展,日常開銷在某種程度上是慈善事業最大的敵人,由此衍生了第二個更大的問題,迫使這些慈善團體拋開他們確實需要的日常費用,用以填補發展的營運開銷來維持運作,為的只是將這個開銷控制在最低限度。

我們提倡的是慈善團體應該盡可能得在勸募的活動上削減開支,在這樣的觀念下,你在募款活動上花費得愈少,便會有更多的經費用於慈善。假如在一個我們無法把事業做大的蕭條社會,那麼「省錢助人」的確是真的;但如果在一個正常社會,一個組織能獲得愈多捐款,便會有愈多資金將計畫做大。我們正在背道而馳,我們應該投資更多在勸募之上,因為勸募活動更有可能大量的積聚財富,用於我們真的關心的事情上。

當我們嘗試創新,卻被懲罰

舉實際例子。我們找風投融資五萬美元,作為初始資金用在 AIDS Rides 的活動上,資金在九年之中增長了 1,982 倍,扣除所有開支以後,共有 1.8 億美元用在愛滋事務上。我們投資了 35 萬美元在三天得乳癌步行活動上,僅僅五年增長了 554 倍,扣除開支後,有 1 億 9400 萬元用於乳腺癌研究。要是你是個真的熱心於乳癌的慈善家,哪一樣比較合理?是找到世界上最頂尖的科學家,給他 25 萬美元做研究,還是給他的籌款部門 35 萬元,讓它成長為 1 億 9400 萬元美金作為乳腺癌研究費用?

2002 年是我們最成功的一年,光在乳癌事業上,就淨賺 7100 萬美元,但令人沮喪的是,忽然之間,我們歇業了。為什麼?簡單來說,我們被贊助商背叛了,他們想跟我們保持距離,因為我們投資了四成的盈利在招聘、客戶服務以及體驗,而被媒體定罪;因為這在財務報表上沒有專業的會計術語來應對,那些用於成長與前景的投資,就是令人不待見的營運費用。一天之內,350 位員工全部失業了,因為他們就是所謂的「開銷」。我們的贊助商嘗試自己舉辦同類型的活動,開銷少了,用於乳癌研究的淨收入減少了 84%,一年只有六千萬元。

2014-12-16_174009

(來源:《Dan Pallotta:我們對慈善的思想是完全錯誤》)

我們將道德與節儉掛勾,就會發生這類的事。我們一直宣導,從道德角度來說,使用 5% 的營運費用來辦餅乾義賣,比起使用了 40% 的營運費用來舉辦勸募活動更加可取,但我們忽略了一件事,那塊市場有多大?誰在乎用 5% 的營運費用來辦義賣,但毫無效益?假如因為他們沒有擴大投資的規模,便只能使用 71 美元來做慈善,而專業勸募機構卻能籌得 7100 萬元,我們更喜歡怎麼做?

不要討論縮減開支,要討論如何擴大夢想

這就是所有影響大局的事情。我說過,慈善捐款是美國 GDP 的 2%,一年大約 300 億美金。只有大約兩成,也就是約 60 億美元用在衛生健康和人類服務,其他用於宗教、高等教育和醫療,但那 60 億美元根本不夠解決問題,要是我們能把這 GDP 2% 之中的兩成提升到三成,這一小步便是額外的 150 億美元,因為我們鼓勵投資在他們的發展擴張之上,那將會募集到三倍的款項。我們現在討論規模,我們談論真正改變的可能性,但並非強迫他們將收回眼光,放到「如何緊縮營運費用」,這些使人洩氣的目標。

我們這一代可不希望把「我們把慈善開支保持在最低」刻在墓碑上,我們希望刻上「我們改變了世界」。我們能夠做到的部分原因是改變了思考方式,所以你下次見到慈善機構,別問他們有多少開支,而要問他們夢想的大小,像 Apple、Google、亞馬遜那樣大的夢想,他們如何衡量抵達夢想的進程?他們用多少資源使美夢成真?而非開支有多少。

要是那些問題都解決了,誰在乎你的開銷?要是我們種思想上的慷慨,那麼非營利組織可以在這個世人亟待它能有所改變的世界中,發揮巨大的影響力,如果這能成為我們留給後世不朽的遺產,我們負擔著反思、修正思想的責任,並且徹底改變了世人思索變革的方法,我想讓孩子們還總結這將會是怎麼一回事:「這將是一個真真正正的社會改革。」

謝謝大家。


參考資料:

  1. TEDxTaipei > 對慈善思想的誤解
  2. 社企流 > 我們對慈善的想法大錯特錯?

延伸閱讀:

  1. 國際:他其實沒那麼不想捐―提升捐款意願五步驟!
  2. 購買不動產其實風險超高?透視公益組織的財務警訊
  3. 國際:給非營利組織成功「群眾募資」的3個技巧
  4. 專欄:指定捐款用途?你可能是讓NPO陷入飢餓循環的幫兇

按讚,接收更多公益新思維!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