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被「多數的」身心障礙者冷眼相待?無障礙環境不是少數人的「特權」

男主角出門趕著赴約,卻發現計程車司機只看得懂手語、公車只載輪椅使用者,搭捷運發現只有身障者專用坡道,進餐廳跟女友見到面,菜單上印滿了點字,男主角心中不斷充滿疑惑跟挫折。影片最後提到了「換位思考、切身感受」,身心障礙者每天都在面對挫折與拒絕,隨處可見的騎樓跟門檻就可輕易擋下輪椅使用者。

「一個不當政策,可能需要一百個非營利組織的力量來彌補。」-《有了夢想,然後呢?》本月書評

「雖然社會公益自慧形成一股力量,但論到影響力,仍遠遠不及政治。政治人物的一個簽名,就可以決定一群人的生活方式;一個不當政策若推行,可能需要一百個非營利組織加起來的力量,才能彌補它帶來的負面影響。」雖然最後自己協助的師母沒有當選,「我不再認為政治離我很遙遠,相信影響力放在適當的位置便能發揮無限的力量。」

從七個案例,看印度 NGO 如何運用資料改善社會問題

應用資料數據改善社會問題的趨勢,在印度也漸漸開始起飛了。兩個擁有理工學位、在國際企業也有光明前程的印度青年,2013 年在印度第二大城市德里開創了 SocialCops 這間新創公司,志在用資料讓社會變得更好。包括找出傳染病爆發和污染水源之間的潛在相關、還有廁所設施如何影響教育水平。

公益組織如果繼續燃燒員工熱情,將流失人才

「早點完成份內工作,就是接著做更多的份外工作。」這種「能力越強、責任越大」的道德期待,反而形成一種永世不得翻身的浩劫。如果組織管理者不能及早抬起頭關注並改善問題,那麼這些人才的流失,只會讓組織的成長反覆洗牌、難以累積這些人才本應為組織帶來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