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人想什麼?】「不認同做給媒體看的善行」、「不希望捐款變成強制性行動」、「支持財團法人法」
編按: 過去 2 年,新政府上臺廢止了《紅十字法》、伊甸基金會爆出與...
編按: 過去 2 年,新政府上臺廢止了《紅十字法》、伊甸基金會爆出與...
今天參加一個評選會議,由我做簡報,簡報的內容是「如何協...
我們有時候會陷入一種錯誤的思維,認為孩子功課不好,都是因為孩子不用功、貪玩、對學習沒興趣,但我們卻忽略了有些孩子學習能力真的比較不好。舉例來說,同樣是學文法,有些人很快就學會了,甚至碰到困難的句子都可以運用自如,有些人卻是學過就忘,甚至跟其他的文法搞混。這類型的孩子,他們需要我們用更多的時間、更大的耐心去協助他們把基本的文法概念釐清,如此一來他們還是可以學會基本的文法概念,寫出基本、簡單的英文句子。
在從事社會工作的過程中,我始終相信別人看不看好從來都不是能否成功的關鍵,關鍵在於我們夠不夠努力,有沒有找對方法。這一刻,我不再恨當年那個躲在屋頂偷哭的小男孩,也不再恨當年那個沒有勇氣保護自己母親的小男孩了;因為那個小男孩已經脫胎換骨了,已經進化成一位有「權能感」的社會工作者了。
在安置機構中最常聽到描述孩子的課業學習狀況就是因為孩子沒有學習意願,所以成績才會落後。可是在從事弱勢學童的補救教學11年當中,我不斷地發現與印證學習意願並不是成績落後的原因,而是成績落後的結果。當孩子開始進步學業成就開始提升,學習意願同時也會開始增強,因為當孩子發現自己可以輕鬆達成目標,並且可以獲得很多獎勵(有口頭的與物質的)之後,意願就更強烈了,而進步也就更快了。
當時,我覺得這樣好像不太對,好不容易輔導了一段時間,很多孩子都正常生活了,但是離院之後卻沒有辦法再協助這些孩子走上正途,這不是會前功盡棄嗎?忽然我的腦袋靈光一閃,出現了一個念頭,那就是如果這些孩子願意給博幼基金會及自己一個機會,那為什麼我們不訓練這些孩子來當課輔老師呢?
從事社會工作服務就像串牡蠣殼一樣,要串得好必須要經過不斷的練習,沒有什麼捷徑與運氣可以速成,當累積的次數夠多之後,才可能內化為專業敏感度。
作者感到難過的是,沒有人去思考,為什麼一個在育幼院長大的22歲女孩,為何沒有足夠的能力養活自己與小孩?為何還要面臨如此的困境抉擇呢?
為什麼我們可以很成功的開鎖呢?其實是有秘訣的,首先我告訴同事們要把自己當作是最後一個開那個特殊鎖的鎖匠,因為只要我們放棄了,那個打不開的鎖就可能永遠沒有人可以不傷害鎖頭而把它打開,而傷害鎖頭所打開的鎖就會永遠壞掉,這是身為鎖匠最不希望看到的,因此當鎖匠認知道這一點,就會「不斷的嘗試」各種正當的方法,成功的機率就會提高。
一直到我從事社會工作好幾年之後,才慢慢發現原來小時候的這些遭遇竟然在長大之後成為幫助別人時的優勢,這是始料未及的,一直到這個時候我才真正的學會感恩,而這不是別人可以教導的,這需要時間來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