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人生最後一件大事》讓讀者在知情狀況之下面對臨終
這本書可以說是一位臨終照顧醫生的心裡自白,內容或許會讓很多人感到震驚,就看各位讀者想要的是能夠在知情的狀況下去面對死亡,還是希望被蒙在鼓裡了。
這本書可以說是一位臨終照顧醫生的心裡自白,內容或許會讓很多人感到震驚,就看各位讀者想要的是能夠在知情的狀況下去面對死亡,還是希望被蒙在鼓裡了。
有調查顯示,隨著年紀的增長,人們捐款的行為也會有所改變,大概在65-75歲到達高峰,之後就會下降。那為什麼年紀越大的長輩,越不喜歡捐款呢?
當周遭有長輩看起來心情鬱卒時,相信不少人會跟長輩說:「看開一點」;也就是說我們間接告訴長輩們,可以樂觀一點,不用那麼的悲觀。但樂觀的態度就決定了一切嗎?還是其實樂觀的態度並不足以影響年長者的幸福感呢?
延續昨天的主題,繼續介紹IDEO高齡設計的作品。在昨天和今天文章的一開始,都有一段影片,昨天的影片是上海分公司拍的,今天的則是德國慕尼黑公司拍的。大家可以發現調性非常的不同,也凸顯了在世界各地,年長者的一些心理狀態;不過當中也有相同的概念,就是他們又可以開始作自己,重新當個好奇的孩子!
世界知名的設計顧問公司IDEO,在最新的Design On中,蒐集了來自IDEO世界各地分公司針對高齡者的設計。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高齡設計吧!
早期虛弱(frailty)是一個在醫學領域用來形容人們隨著老化,而伴隨的生理上的衰老。但越來越多研究整認為虛弱這個概念不僅是涵蓋生理面向,也包含了心理和社交的面向。荷蘭的研究者採用了 Tilburg Frailty Indicatior 來測量年長者不同面向的虛弱程度,除了生理上的虛弱外,也探討了心理、社交的虛弱。
澳洲研究者將長者的互動對象分為配偶、家屬及朋友,並分別對於正面與負面的社交互動進行研究,探討社交對於工作記憶能力、短期記憶以及處理速度等認知功能的影響。結果發現,與朋友互動,對於認知功能似乎有比較多好的影響;另外,其實社交互動和認知功能之間的關係,可能沒有先前想像的那麼緊密。
研究顯示,向老年人說「我們」,比說「我」能讓老人家記住更多資訊。所以下次要跟年長者約時間,要說「我們」下周一一起去公園,而不是「我」下星期一要去公園。簡單的改變,有可能就會讓年長的記憶表現變好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