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人生最後一件大事》讓讀者在知情狀況之下面對臨終

這本書可以說是一位臨終照顧醫生的心裡自白,內容或許會讓很多人感到震驚,就看各位讀者想要的是能夠在知情的狀況下去面對死亡,還是希望被蒙在鼓裡了。

這本書探討了六個關於臨終與死亡的迷思:

1. 癌末病患會因施打嗎啡而提早往生,但若想讓病患舒服一點,只有這個辦法。
2. 臨終之際會像連續劇的一樣,在呼喚所愛之人的名字後,生命戛然而止。
非自願的維生治療只會用在部分患者身上,只要事先表達意願,就絕對不會用在自己身上。
3. 持續使用抗癌藥物直到最後,較能延長壽命。或相反的,抗癌藥只會帶給病患痛苦。
4. 癌症患者最可憐,希望至少不要罹患癌症。
5. 有錯的是不認真的醫生,只要醫生做得好,醫療就會改變。

對於很多家中有癌症病患的家庭來說,這些問題應該都曾經出現過家人之間的討論,或是家人和醫生之間的討論。作者本身也是臨終照顧的醫生,提供了從醫生角度來思考的觀點,透過許多真實個案的故事分享,讓大家更容易去同理、了解,當自身面對到類似問題的時候,該採取什麼樣的做法。

書中描述的雖然是日本醫療體制下的處理方式,但很多部份和台灣是非常類似的。就是因為這樣的高度相似性,其實讀起來有點像在預知台灣未來的醫療環境下,臨終病人、社會所面臨的困境。如果台灣的醫療環境沒有做什麼改變,未來的臨終醫療真的會非常的令人擔憂。

雖然這本書拆成了六個主題,但其實都是提醒大家去思考,什麼時候、用甚麼樣的型式讓病人善終,其實是一件不容易的課題,也都是我們每個人需要學習的。作者提到過去人們的壽命比較短,所以多數人都有機會在自己邁入中年之前見證死亡,但現在隨著壽命的延長,人們見證死亡的機會變少了,反而變得不知道該怎麼去面對,如果化失去親人的傷痛,繼續活下去。我想若這本書能夠給大家任何省思,大概就是去思考,自己要如何和親人們告別!

 

getImage

 

 

本文獲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授權刊登。

黃揚名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