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勞工的跨國移動,看世界發展的軌跡-《憂鬱的邊界》作者阿潑經驗談
阿潑說自己行腳天下,睡車站也是家常便飯,即便如此卻未曾承受過來自台灣人的異樣眼光。那麼,為什麼移工一旦出現在車站廣場,台灣人便皺眉相待?
阿潑說自己行腳天下,睡車站也是家常便飯,即便如此卻未曾承受過來自台灣人的異樣眼光。那麼,為什麼移工一旦出現在車站廣場,台灣人便皺眉相待?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首爾市社會企業的發展」講座 一、...
「是不是因為遠離家鄉才成為同志?」、「是不是身邊都是女工、沒有異性,才跟女生談戀愛?」對陳素香來說,這些問題背後都反映出了「異性戀才是正軌」的潛在假設。
10/27 的第三場銀髮講座中,NPOst公益交流站邀請到瑪帛科技創辦人顧偉揚,以及另外一位邀請中的神祕講者,一同分享科技如何轉變為有溫度的服務。
10/13 的第二場銀髮講座中,NPOst公益交流站邀請到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黃揚名,與觀察台灣養生村的人類學家林承毅,從心理與生理層面,來與我們分享,銀髮族群真正的需求為何,又要如何滿足。
何培鈞表示,偏鄉地區資源較少,在地青年前往都市發展居多。但前來遊玩的觀光客其實不少,在地大型商家卻為追求「扣死當(Cost Down)」低廉成本,往往採用外地物料,造成在地社區始終無法繁榮,成為青年人口外移的主要因素。
「這些輔導課程多以『教誨』為主,例如請宗教工作者、或是地方政治領袖來擔任講師,勸導你用藥很不好……有時候收容人不想上工廠,就會去聽課。」
高雄市警察局最近因為一位「美女刑警」假扮社工,以關懷高風險家庭為名義,誘使販毒夫妻開門並逮捕,在網路社群中卻掀起一片譁然,社工們抗議此舉利用了高風險家庭對社工的信任,未來會造成社工訪視工作的困難度。
戲劇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管道,讓人透過體驗,代入不同處境和角色,探討貌似遙遠、其實很切身的全球公義議題,以同理心了解弱勢群體的處境。
家裡的環境要如何修繕,才能讓行動不便者安心地居住?什麼樣的福利服務進駐,才是適合長者的理想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