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銀跨代,共餐同居零距離——盤點歐、日 5 種「青銀共居」新型態

在高齡化社會及都市化程度高的今天,愈來愈多銀髮族並沒有與子女同住,而是過著獨居的生活。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在 2012 年的研究顯示,「社交上的隔離與孤獨感,將會增加老年人的死亡率」。另外,美國楊百翰大學研究團隊也提出驚人的數據 —— 寂寞、缺少社會聯繫和獨居分別會增加 26%、29%、32% 的死亡風險。

此外,大都市的房價居高不下,也造成許多青年人買不起、租不起房子,因此,許多國家近來推動「青銀共居」,希望一方面解決銀髮族獨居所帶來的風險;一方面也緩和青年人的住屋問題,進而實踐「跨代共融」與「共享經濟」的理念。

荷蘭 Humanities 中心:讓年輕人主動「當好鄰居」

在荷蘭,高昂房價是長久以來的社會問題,對年輕人來說,更是一大負擔。而在代芬特爾市,一間名為 Humanities 的安養中心為了讓院內長者多與社會接觸,想到了讓年輕人與長者同住的辦法。

Humanities 有寬敞舒適的大廳和閱讀空間,住戶共有 150 名,大多數為身心功能衰弱或失能的長者。2013 年,安養中心開啟「學生住戶計畫」(student resident program)。申請成功的 6 位青年學子可以完全免費地住在安養中心,交換條件則是每個月至少要花 30 小時「當好鄰居」(being good neighbors),內容並沒有限制,可以自由發揮。

圖/yichuan zhan@ unsplash

對於「當好鄰居」的構想,安養中心表示:「如果說是當志工,那就破壞原本的意思了。志工就像是一份工作清單,你做完了其中一項就可以打個勾。但如果是鄰居,那就難了。你只要住在這裡,無時無刻都是鄰居,沒有工作清單可以依循。」年輕人不是按表操課,而是依據自己的創意與觀察,探索如何與長者互動。

現在,Humanities 可以看到青年學子與院內長者一同看電影、教長者使用 3C 產品、協助準備午晚餐並一同用餐,或是輕鬆聊天話家常的畫面。青年學子與長者都相當喜歡這樣的設計,有位學生愉快又帶點煩惱地說:「有時候我在念書,對面的長者就會一直來敲門,叫我和他一起玩。」另一位學生則說:「其實真的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聽到很多故事,像這間的爺爺參加過世界大戰,這間的奶奶其實是印尼人⋯⋯。」

德國 Geku-Haus 公寓:鼓勵長者成為青年的生活後盾

位於德國埃森市,Geku-Haus 公寓長期出租給長者與青年。公寓 1 樓是咖啡廳與跳蚤市場、2 至 5 樓是公寓、6 樓為年輕人辦公處,7 樓則是長者與青年互動的交誼廳。

在交誼廳內,飲料與零食免費,但若離開 7 樓食用就得收費,藉此機制來增加互動。在飲料杯墊上,一面寫著「請離我遠一點」,另一面則寫著「我對 XX 話題很感興趣,歡迎找我聊天」,長者或青年只要看對方的杯墊,就知道是否可以上前互動。

在 Geku-Haus 公寓中,長者住戶有織布高手、藝術史教授、會計師等;青年住戶則多半是藝術家與廣告行銷人士。有些長者會利用過往人脈,寫推薦函幫青年人尋求工作;有些長者在聆聽青年的提案後,用自己的巧手為他們製作模型;另外也有些長者憑藉過往會計的專業,修訂青年提出的預算表。

圖/Sharon McCutcheon@ unsplash

除了提供專業的建議與協助外,公寓內的許多長者也如青年住戶的父母般,相當關心他們的飲食與生活。因此,在青年住戶忙於工作時,許多退休長者會到市場採買食物與生活用品,再將物品放置於門外的菜籃,一方面讓年輕人專心工作,一方面也增加自身的成就感,讓他們有被需要的感覺。

即將  78 歲的Marga,是Geku-Haus公寓中年紀最大的住戶。她表示自己從未覺得與年輕人有代溝,相反地,她常受到青年住戶邀請,一起烤肉、吃飯,當年輕人遇到困難、無法排解心事時也會找她訴苦,「我就像是這個家的大家長,搬進這裡以後,我就不再寂寞了。」

美國 Judson Manor 中心:用音樂打破年齡鴻溝

在美國的克利夫蘭,有間名為 Judson Manor 的安養中心於 2010 年發起「跨世代共居計畫」,讓克里夫蘭大學音樂學院的碩士生,可以免費住進安養中心,交換條件則是學生必須定期舉行個人獨奏、週末音樂會,以及為長者進行藝術治療。

計畫實施後,不僅沒有年輕人與長者互相不適應的問題,反倒牽起許多跨世代友誼的橋樑。例如,80 歲的蒂芬妮和 26 歲的蘿拉,她們同樣都熱愛藝術、狗,並對穿著打扮和研究食譜有莫大的熱忱,兩人最大的差異僅僅在於年齡。

圖/Clem Onojeghuo@ unsplash

蒂芬妮形容蘿拉對她而言,「是祖母、朋友,也是閨密。」和蘿拉或其他長者在一起時,她很少意識到彼此的年紀差異。「我會覺得我是在和朋友吃飯,而不是在跟 80、90 或 100 歲的人吃飯。」

搭起友誼的橋樑後,長者與年輕人更能從對方身上挖到珍貴的寶藏。例如 73 歲的凱倫過去是一家音樂經紀公司的擁有者,她便時常提供年輕學生們生涯規劃上的建議,對她來說,與年輕人共居使自己更有活力及健康。凱倫說:「我自己有兩顆腦瘤,但當聽到這些年輕人美妙的音樂時,總會覺得身體的負擔好像減輕了。」

西班牙 「跨代屋」:用契約保障青銀共住

談起青銀共居,西班牙的阿利坎特省可說是跨代共居的始祖。

在 21 世紀初,當地政府為長者量身打造了一座「老人村」,但落成後,入住的長者仍感到與社會隔離。而後,政府決定推行跨代共住計畫(Municipal Project For Intergenerational Housing And Community Services ),由市中心提供 244 個廉價跨代屋,以低至每月 160 歐元向 65 歲以上長者及 35 歲以下年輕人出租。

圖/Huy Phan@ unsplash

在房客方面,政府優先出租給經濟能力較差的長者;青年則以收入丶社工經驗及愛心等作為遴選條件。在房屋內部設計上,每間都設有小圖書館或電腦中心等公共空間,並有充分的私人空間。跨代屋的建立,不僅為 2 個世代提供住所,也創造了一個互相支持,如家庭般的居住環境。有年輕住客表示,跟長者同住後不僅增長知識,更成為真正的朋友。

另外,西班牙普遍存在年輕人貧窮及租不起房子的問題,另一方面,許多長者雖然有房產,但因政府財政惡化,削減福利開支,使得許多長者乏人照顧。因此,當地許多大學便推動跨代共住計劃,由長者提供自己家中的一部分與年輕人共居,而年輕人則需挪出一定的時間和體力照顧長者。為保障雙方,除了由大學做中間人管理,年輕人和長者在入住前也需要簽約,確保雙方會遵守承諾。

日本「街 ing 本鄉」Home Share計畫:書生寄宿制復活

在亞洲,日本對於青銀共居也做了諸多嘗試。例如在大學生最多的東京文京區,透過非營利團體「街ing本鄉」的 Home Share 計畫,媒合獨居長者與青年學子。其作法是將擁有私宅的獨居老人,鼓勵他們以免費或便宜的租金,提供房間給到東京唸書的青年學生。這種運作模式,也被日本媒體稱為「書生寄宿制的復活」。

圖/Tom Rumble@ unsplash

另外,在東京多摩市的聖蹟共居住宅公司(Collective Housing Corporation),則讓房客以類家庭生活的方式共居。房客從老人到小孩,單身至小家庭都有,他們有自己的獨立房間,但是共享廚房、餐廳、洗衣等公共空間。特別的是,屋頂還會有大家一起栽種的菜園,並偶而舉辦烤肉活動。此類型的青銀共居,則是為了因應東京市區狹小的住宅空間與孤寂感。

為了提高日本民眾對於青銀共居的接受度,大學相關科系或民間組織近來也積極舉辦短期的跨代共居體驗或交流會。

原文〈放眼海外,來看看他國的青銀共居是怎麼樣的?〉獲《社區力點線面》授權刊登, 關注社區福利發展,請上《 社區力點線面》。


延伸閱讀:

「厚熊笑狗」的溫柔力量:從呷飯出發,打造永續長照網(上)

當老萬華長出最兼容的支持網:從政府的「福利社區化」到民間的「社區照顧」

在社區裡變老,別在醫院裡終了:打造預防重於治療的在地互助網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