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Ost 一年一度的公益盛會正式開跑!2019,我們嘗試檢視數位在公益行動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公益 X 創新 X 科技 X 行動」的最新結合,探討如何使公益立基於數位之上,以囊集 6000 家 NGOs 調查的全球公益組織數位趨勢報告,透過公益與科技的各種新式聯姻,期待讓實踐公益的方式質變,讓社會的公益影響力量變。如阿基米德如何撬動一個地球,今年,我們要從公益發力,以臺灣做為支點,數位科技就是那根夠長的槓桿,讓我們撐起一個地球的好事!限量超值早鳥票熱烈搶票中——如果你還在猶豫,良機轉瞬即失,今年場地只能容納 300 位公益夥伴,不要讓我們錯過你!
筆者初步閱讀《Politically Smart Advocacy Manual : A Guide to Effective Civil Society Advocac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時,覺得此份文件不只精煉地歸納倡議行動的規劃步驟,在各步驟中不斷出現 what, who, how, when 等基本問題意識,告誡倡議者從自身所面臨議題、環境、實力開始檢查,勝過於一股腦地演示虛浮花招。以下介紹推動倡議工作的步驟與基本原則,作為倡議入門者或是老手們的參考手冊,本文以社區型 NGO 為例,組織可根據自己的性質予以轉換。
從無到有 —— 發展倡議方案的 10 步驟
倡議計劃週期有 10 個步驟,步驟 1 至 4 是協助定義倡議內容,步驟 5 至 10 則從實務面探討倡議計畫之執行。
1. 確定問題 —— 最緊迫的課題是什麼?
NGO 可以幫助群眾組織、整理想法,協助群眾判斷優先需求,並促進對話。通常得先有一部分群眾表達改變的意願,否則倡議初期只能感受到冷漠,以及無從開展的困擾。
2. 分析問題和建議的解決方案
NGO 接著要去瞭解當地的背景:誰做決定?社區問題涉及的公共政策為何?如何解決此問題?有何證據支持解決方案?本步驟為整串行動中最為關鍵重要的一步,因為它涉及了對議題來龍去脈之掌握,以及對現有勢力與資訊蒐集之能力。這個分析的結果將影響組織該提出何種對策方案、有多少勝算證據、後續步驟的方向與強度。
本步驟更細緻的政治經濟分析方法,可另參考 PACT 所整理的《Applied Political Economy Analysis: A Tool for Analyzing Local Systems》工具小冊。
3. 定義利害關係者,並評估資源
利害關係人指的是與議題有利害關聯的個人、團體或組織。要記得,這些人對於問題並不會只有單一的看法,所以最好能再加以區隔,分析不同群體與議題之間的關係。至於資源,可分為執行倡議需投入的時間、知識、人才、財務和物資等內部資源,以及非受行動者控制的外部資源,如外部代言人或是盟友。外部資源還可以進一步分為「現在已有」以及「潛在」的盟友。
4. 設定初始目標
在前述分析結果的基礎上,本文建議在此步驟可以採用「支持者╱阻擋者( Supporter-Barrier Analysis)分析」,意即列出所有(不限於利益相關者)支持、阻止或漠不關心倡議的群體。透過「支持者╱阻擋者分析」,可更貼切地設定合理目標,也別忘了多依循 SMART 準則,讓訂出的目標符合具體、可衡量、做得到、相關性和時間敏銳準確等要素。
5. 決定目標受眾,並定義要求
此處有二個要先理解的單字「Target」、「Asks」。「Target」指倡議行動的目標受眾,而「Ask」則是希望目標受眾看到訊息、受到影響後,轉而達成的動作。倡議的受眾對象是哪些人?打算要求這些人做什麼?此步驟是為了讓倡議者能更清晰地辨識問題意識,也讓倡議計畫更為具體細密。
6. 選擇倡議戰術
如何使用適當的傳播管道接近受眾對象,以確保最有效的外展策略?以下 4 點提供給組織參考。
a. 成功倡議的 4 大特色,包括:熟悉政策制定過程、與決策者適當接觸、有效的消息傳遞、政治資本
b. 資源檢視
c. 檢查潛在的風險,並準備最壞的結果
d. 評估戰術在整個倡議策略中所能發揮的作用
文件提供了一些倡議戰法的工具箱建議,包括立法遊說與政治公關、 Grasstop champions(有點像遊說,但偏向借重名人的代言助力以影響決策者)、草根網絡、聯盟打造、媒體關係、直接行動、法律訴訟等。
7. 發展訊息內容
成功倡議的關鍵,在可以清楚地表述問題和提出建議解決方案,創作出引人注目的訊息,促使人們願意採取行動。
這個環節訊息內容的設計、傳播方法息息相關。訊息可依「受眾取向」分成「大眾」和「目標」。前者對倡議行動的意義在,使廣大、無區別的公眾形成最大化的接受度。而後者則有針對性,鎖向特定的利害關係者或社群對象。不管是哪一種訊息的類別,都要先釐清:倡議者是哪些人?欲發送的對象是誰?想要傳達的內容(目的與訴求)是什麼?期望能獲取的成果為何?訊息與戰術的關聯(尤其是如何靠近受眾)何在?
8. 制定倡議策略
完成 1 至 7 步驟,即是考量了當地背景、可用資源、風險、目標、受眾、執行戰術和傳播訊息等因素後,一份完整的策略亦呼之欲出,此即為「倡議行動計劃」。此刻也須一併考慮行動時機與資源合理使用。
9. 執行
有完整的倡議策略後,當然就是要化紙上談兵為實際行動,此階段主要重點的就是依循計劃分配運用資源。
10. 記錄、評估和修改
追蹤和記錄倡議行動及其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此數據庫將提供一個基準,用以衡量戰略和戰術的有效性,以及目標推進情況。
執行倡議行動的 5 個建議原則
原則 1:所有倡議皆來自在地
所謂的在地包括——讓來自當地社區的成員加入領導決策,讓他們保有一定的控制權利;訊息內容必須讓地方民眾有感,尤其要考量在地的情境脈絡;便是針對中央首都的倡議,也不能忽略如何對地方公務員產生影響,以避免讓第一線的公僕覺得這些行動是來自上級或外部人士的壓力,而陽奉陰違不願合作。
原則 2:證據驅動訊息
可參考上述步驟七,著重檢視訊息的目標、有效性、傳播管道。
原則 3:不分黨派
避免把倡議目標綁在特定政黨或某一位政治人物,如果行動必須和政黨互動,盡可能爭取各政黨的支持。
原則 4:聯盟比一個人或單一組織更有效
人多勢眾的情況下,其聲音意見越不易被忽略,有更大的機會被聽到重視。除了直接受該議題影響的利害關係者外,可能有一些第三方倡議(Third-party advocates),政策改變對他們並沒有影響,但他們仍然願意貢獻時間資源來協助倡議行動,越多這一類的支持者,也可以證明倡議的社會信任,並拱固支持基礎。
原則 5:倡議是累積出來的
倡議本質是一連串戰略過程,在精心設計的行動中,每項操作都是基於之前的行動,一步步累積而成。即使一次兩次不成功的行動,仍然可以作為後續行動的養份。除了 5 大原則外,另有 5 個提醒也很重要:
a. 與支持者和代言人保持聯繫
b. 拿捏何時妥協,以及何時必須堅守立場之分寸
c. 捐助者需求與當地利益要維持平衡
d. 選擇務實的行動,勝於情緒化的表現
e. 別忘了,不吝主動的表達感謝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