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 創新長 Vanderbeck:了解問題的人,必須擔任領導者/2018 NPOst 年會後報導(高雄座談)

NPOst 年會國際分享會高雄場。圖/作者提供

 

NPOst 公益交流站第 5 屆年會,今年特別在高雄增加場次,由高雄市政府社會局邀請年會主要國際講者、美國國際關懷協會(CARE USA)首席創新長范德貝克(Dar Vanderbeck)到高雄駁二開講,並和在地社區、社福團體進行交流。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執行長吳哲銘表示,過去協會以胖卡計畫在南部進行跨域結合,協助在地組織團體利用數位科技達到創新和改變,今年年會到高雄舉辦,就是能讓高雄的朋友更加認識公益創新規模化的主題。

力邀范德貝克到高雄的社會局長姚雨靜表示,高雄要與國際接軌,讓好事長大,因此特別利用 NPOst 年會之際,讓高雄 NPO 工作人員也能聆聽范德貝克在 CARE 的經驗,找到協助推動創新的工具、觀念和方向,一起提升高雄的公益能量。

改變制度,為所有人服務

這場分享會有近 200 位社區、社福領域幹部和工作者參與,范德貝克首先指出,從事 NPO 工作的人,都是為了讓大家的生活更好而投入這個領域,她與在場的 NPO 工作者一樣有共同的使命感。她回憶自己的成長經歷,發現醫療體系並非為一般大眾服務,制度的不公平使窮困的人面臨困境,因此她後來在全球各地的工作,都是以改變制度以為所有人服務為使命。

適逢 NPOst 年會邁入第 5 屆,將活動延伸到南臺灣高雄,舉辦國際分享會。圖/作者提供

范德貝克加入 CARE 後,擔任美國 CARE 首席創新長,主要任務為帶領團隊持續創新,並將創新達到規模化和永續。演講開始時,范德貝克首先提出「為什麼創新規模化這麼重要?

「全球趨勢正在改變,因此我們的工作必須發展解決困境所需的技巧和不同的夥伴關係。」范德貝克解釋,要因應世界當前的狀況和未來的改變,必須將創新改革的方法推展出去,影響更多人。

「目前我們在全球看到很多創新,但要使其規模變大、影響其他人,仍是個艱鉅的挑戰。」她舉例,美國雖然花費大筆金額在科學研究上,醫藥也有大幅進展,但實際上,勞工階級的平均壽命卻不增反降;又例如,美國、歐洲到處都有健康食品、有機商店或農夫市集,讓民眾方便購買這些對健康有益的食品,但是肥胖和營養失衡的問題,在過去 30 年並沒有太大改善。「讓創新能夠複製擴大,以改善更多人的生活,在全世界都是迫切需要的事。」

美國 CARE 首席創新長范德貝克以飲食與健康的關係為例,說明創新規模化的必要性。圖/Jasmin Schreiber @ unsplash

像藝術家一樣發想,像醫師一樣思考

二戰後成立的 CARE,至今已 76 年,範圍橫跨 93 國家,共有 1 萬多名工作人員,其中有多位專家和創新團隊,主要任務是告訴大家如何讓團隊取得技巧、資源,使社區能夠促成改變與革新。「我們相信,最接近問題的人必須得到權力;最好的解決辦法,來自於最想要接受挑戰和面對困境的人。」

不只講求新穎、不同,在 CARE,創新是指「建構方法」,讓經歷過貧窮、困境的人能夠得到工具和資源,幫助他們達到改革目標。這些人也包括 CARE 以外的團隊和非營利組織。

范德貝克說明 CARE 的「規模 X 設計加速器」(Scale X Design Accelerator)計畫執行重點,「創新無所不在,但是能達到規模化的很少,因此如何讓創新團隊成員獲得解決問題的技巧是最重要的。」(參考:【獨家專訪】全球百大 NGO 首席創新長,談社會部門的創新規模化設計/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6

NGO 國際關懷協會首席創新長達‧范德貝克(Dar Vanderbeck)。圖/作者提供

創新能否規模化,需要經過測試。針對創新提案,CARE 會先進行先導模式的測試,確認其能夠規模化並永續,接著教導成員所有執行技巧,最後再提取學得技巧的精華,來幫助所有社區的執行者。

「如果在先導測試中,一項創新無法達到規模化,這個創新計畫就無法通過;因此組織必須要有容許設計及測試的空間,並給予支持。」

至於其中的執行技巧,范德貝克指出,創新團隊成員要能真正理解問題,設計出有效的解決辦法,最後快速進行試驗,以了解其可行性。

她解釋,團隊在面對問題尋找解決方案時,一開始要像藝術家一樣讓靈感向外發想,最後要像醫師一樣思考,聚攏所有想法後做出最終決定。「很多方案因為沒有經過這種過程,常常無疾而終,因此先發散式再聚合式的思考,非常重要。」

她最後強調,能夠帶領創新計畫的人,應該是實際知道問題所在的那個人,因此要找出這些人來領導團隊,打造領導人的群體,並且賦予他們力量,她一再強調充分授權的重要性。

圖/Ben White @ unsplash

印度比哈爾邦創新計畫:機構、社區與系統共同實現創新規模化

范德貝克用印度比哈爾邦(Bihar)的案例,說明 CARE 如何透過創新規模化,協助當地政府改善婦女和嬰兒的健康醫療品質,大幅降低產當地孕婦和嬰兒的死亡率。仔細探究其做法,是從機構、社區系統 3 個面向執行創新計畫。

在醫療機構中,改善基礎設備並教育接生人員,提供安全的生產環境;在社區,則有前線保健人員協助民眾獲得醫療保健服務,以及學校營養保健人員協助改善孩童健康。CARE 提供線上工具給這些前線保健人員,協助他們有效溝通、追蹤個案及獲取知識。這數千位前線人員,重建了鄉村地區的民眾對政府醫療機構的信任感。

最後,在系統化的建置上,協助政府醫療機構轉變為社區保健的重要核心,在外為民眾提供健康教育,讓民眾了解機構所提供的服務,在機構內則有高品質的保險和監控系統,如此從社區到機構同步加強各種健康照顧的範圍。

CARE 在印度比哈爾邦(Bihar)的醫療照護實踐工作/GatesFoundation

 

在 CARE 的介入下,比哈爾邦的醫療設施從 2005 年每月僅 39 個人來看病,成長至 2018 年每月有 1 萬人,嬰兒疫苗的注射率也從 12% 提升到 84%,產婦和初生兒的死亡率大幅降低,2016 年的新生兒死亡人數比 2011 年減少了 2 萬人。

比哈爾邦的創新模式能夠成功,不是因為有新的科技,而是大家一起學習、分析保健醫療的問題,找到解決辦法並且大規模的實行。而這套系統建立後,即使工作的人來來去去,工作模式仍舊存在,可長久運作,並擴展至其他地區。目前 CARE 把比哈爾邦的成功經驗,規模化至鄰近其他國家如尼泊爾、孟加拉和柬埔寨,持續進行跨國社群建立,讓 4 個國家一起探討如何建立區域性的女性健康醫療系統。

找出團隊中有能力創新的人,賦予力量

與高雄在地 NGO 的對談中,臺灣盲人重建院南部中心主任宋展宇提問,要如何讓第一線人員了解創新的重要性?范德貝克認為,組織必須要大量的聆聽和感受,讓每個在前線的人提出最適合的方法來帶領改變,這些前線人員或許不知道該如何去做,但在過程中透過能力累積、技能訓練,經過討論、聆聽、了解和準備,才可能讓創新規模化實現。

圖/Annie Spratt @ unsplash

社會局長姚雨靜則提問,推動創新任務時如何產出團隊工作的主軸?如何讓內部夥伴清楚了解任務及後續的規模化之必要,並有效進行內部和外部溝通?

范德貝克回應:「基本價值的溝通是最重要的第一步,而非聚焦於自己想要做什麼。」要自問「我們要做什麼改變?誰要來改變?」一旦架構好溝通的橋梁,透過深刻的面談,找到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相信他有能力促成改變。也因此,想要在組織編制中找出能讓計畫成功的推手,不應阻止改變者/創新者去嘗試新的東西,而是要能提供「規制」,讓人才得以發揮潛力。


了解更多年會主題:

「創新」已經太多!真正能改變世界的大規模影響,來自於高品質的複製/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1

世界百大 NGO 談發展計畫:如何縮短「創新」、「影響力」與「規模」之間的鴻溝?/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2

專屬於 NGO 的規模 X 設計加速器:快速拓展「創新」的影響力/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3

公益志業的擴張迷思:組織規模與社會影響力,未必是正相關/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4

非營利組織的 6 大「最終階段」:不必擴張組織規模,也能將影響力最大化/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5

【獨家專訪】全球百大 NGO 首席創新長,談社會部門的創新規模化設計/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6

作者介紹

李育琴

自由文字工作者。現居南方客家聚落。曾在臺北、屏東等地 NGO 工作,關注環境、文化、社區發展、政府資訊公開等公共議題,期望透過網路媒體讓更多南部議題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