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外有一些專家擔憂著——非營利組織對「使用資料」的心態與能力,還有待改善。不可否認,建立出友善且完整的資料使用文化,總是得歷經一段時間,灌注不少心力資源。故筆者在此介紹 The Engine Room 於 2016 年推出的 「盡責資料手冊(Responsible Data Handbook)」,希望能加強、提升 NGO 與 NPO 在面對、處理資料時的想法及態度。
〈盡責資料手冊〉計畫由荷蘭人道發展機構 Hivos 贊助,故手冊最初的讀者定位是從事國際發展援助合作計畫的工作人員。此計畫的初衷,是希望能協助工作者在制定計畫時,考慮不同階段(包括資料從蒐集、理解透析、分享流傳)應顧及的要點。這份計畫倒也可以視為資料處理新手學習基本功的機會。本書最主要的部份是「資料管理 」,資料管理是替此次執行的專案建立一套基礎設施。筆者一直覺得,所謂的「基礎設施」除了是能支橕起日常運作的硬體建設外,還包含制度設計與人為心態。從實務面來看,本手冊試圖協助第一線的工作者,手冊提供心態方針,教大家系統化地排解困擾。
TIP 1:向所有參與者揭示資料的用途
首先,在蒐集資料時,組織工作者應要向所有參與者揭示注意事項,必須要讓對方充分地理解,以實踐有意義的知情同意行使。
手冊指出,這個步驟是要幫助要資料處理人員瞭解資料蒐集的目的、用途、風險和責任,若遇上突發情境時,專案執行人員才能在掌握大原則的狀況下,知道該如何靈活應變。
TIP 2:嚴肅面對資料使用倫理
以一些在台灣常見的研究生問卷調查為例,從這種類學術問卷所設計的受訪者同意書,就可以感受到應是相同範本抄來抄去。這種抄法不只突顯對資料蒐集的輕浮心態,更別提若在該專業領域發生問題時,無從緊急應付、調度。總而言之,組織從日常的經營作息,好好培養出對於資料使用倫理,是不可迴避的功課。
TIP 3:思考「處理資料數據時,該持什麼態度?」
手冊其它部份著重技術層面的資料處理,如數據清理、檢驗核實等,這些技巧近來在許多數據資料網站都可找到不少資源。筆者較感興趣的倒不是在資料數據被利用後,可以做出多少令人瞠目視覺化呈現,而是資料數據在「被利用」的過程中,各方人員到底該抱持著什麼樣的認知,讓操作過程能就原本的目標順利達成。
「盡責資料管理」的討論與提倡,不僅是 NGO 自身該追求遵守的實踐原則,也應是 NGO 呼籲大家共同治理資料的方針。如果 NGO 對於資料使用與處理的心態還未有足夠的認知,那麼「盡責資料手冊」是值得參考仿效的範本。註:其它有關盡責資料的中文資源可參考〈樂施會盡責資料管理(Oxfam responsible data management)〉。
延伸閱讀:
【NPO 小工具】專案團隊好比人體運轉,五臟俱全、氣血活絡、手眼協調的專案執行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