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孟勳專欄/塵爆捐款:如果我們在意的是未來

彩粉趴的傷患這幾天與死神搏鬥,目前病危人數仍有 184 人。透過主流及社群媒體報導,公眾不捨的善意情緒高漲。除了各式各樣的集氣粉絲頁外,隨著事件的緊急處置逐漸收束進入第二階段,捐款與志工成為公眾與這個事件連結的直接方式。

捐款是不是夠了?

我們不妨來看點數字。根據報導指出,新北市八仙塵暴愛心專戶截至 7 月 2 日下午三點為止,總共募得約 5 億 7 千萬元,已經超出新北巿政府預募的 2 億元,而且超出不止一倍。而新北巿府預估的執行期限是到 2016 年 6 月,也就是說在這一年的期間它們評估 2 億元是合理的規模,那麼多出來的部份要用在那裡?或許有人覺得目前事態緊急先募再說,那麼不妨看一下募款計畫書:

mj38hIz

 

顯然這份計畫書應該還要有附件,不然一頁募 2 億就有點說不過去了。但可以思考的是,計畫書的附件(如果有的話)為何不一併公開呢?坦白說公告這樣的預算書參考價值很低,2 億的金額總有計算依據和框列項目,也可以讓捐款人更明白資金的預計用途捐得更放心。

陽光基金會在 6 月 29 日開始啟動公益勸募,並在 7 月 2 日取得勸募許可,預計勸募 8 千萬元,預計執行期限為 2018 年 6 月。官方網站公益勸募管理系統公告的計畫書雖然說明資金預計運用的方向,但同樣很難看出資源預計如何配置及金額計算的依據。雖然捐款人未必有專業判斷資金運用計畫是否合理、未必捐款前會看這份計畫書,但很明顯在資訊公開或捐款人管理的部份可以做得更好。

BzJrPjk

整起事件粗估每位傷患需 2 百萬元,總共大概需要 10 億元。新北巿府目前募得 5.7 億,加上八仙集團已出1億成立信託基金,未包含陽光基金會所募得的款項即已達 6.7 億,如果參考高雄氣爆案最後募得 45 億元(依據高巿府的經費運用報告)應可輕易達標,而且不是還要動支第二預備金的75億元嗎?目前實在看不出來公部門有必要再另外開一個捐款專戶(而且捐款最後還是要轉交新北巿府)。公益組織在同一事件各自勸募除了服務能量的問題,也可能是勸募的管道不同,但公部門這麼做就不免畫蛇添足了。但這也引發另一個問題:捐款究竟多少才夠?或者說,這個事件到底打算處理到什麼程度?

依據楊泰興以經濟學角度分析,塵爆事件責任明確、屬於商業行為,若以公共募款補償受害者,將使向廠商索賠與對監督不周的政府究責壓力變小。如果我們進一步輔以賽局理論思考,大規模的捐款及政府補貼承接了風險及外部性成本,等於誘使廠商向不負責任的方向競爭-反正出事也沒什麼責任,何必投注成本加強安全呢?只需要完全的利潤導向即可。美國的巨型投資銀行大到不能倒、結果造成 2009 年金融體系近乎崩潰的殷鑑不遠,台灣層出不窮以頂新為代表的食安問題不也是一樣的情形?

換個角度看,政府打算動用預備金甚至成立基金會(為什麼不用現存的賑災基金會任務編組,而要疊床架屋?)長期照護受害者,這近乎國賠的規模不等於承認這個事件是政府而非廠商的問題?聽起來也有幾分道理啦政府確實管制有問題。但政府補貼,或稱之為「移轉性支出」,本就是資源重分配的手段。如果從社會公平的觀點來看,大幅勸募及補助這些受害者一方面墊高了受助對象的期待(及未來可能的糾紛),另一方面短期動用預備金及政府主導以基金會長期投入恰恰代表了資源的排擠,一舉影響了短中長期的公共財政支出規劃,可能誘發其他團體(如其他事故燒傷受害者或弱勢者)的反彈。

依據「公益觀察 2014」,災難捐款未必對捐款總額產生排擠,反而可能有補償效果。但在這個事件裡政府主觀調整資源分配,帶頭示範什麼叫做排擠效應,這是我們希望的嗎?或者說,我們的政府真正在意的是未來嗎?它們所擘畫的藍圖長什麼樣子?

資訊揭露的空窗

此外,依據公益勸募條例,政府機關除了急難不得對外勸募,於年度結束後二個月內需將捐款運用情形呈報上級機關。也就是說,除非政府機關主動公開資訊(如高雄巿政府關於氣爆案的獨立網站,且募捐當時每日更新捐款徵信),否則捐款徵信或運用情形一般大眾是無法得知的,而且資訊恐怕也不具時效性,導致像台北巿政府轉捐九二一捐款餘款的爭議。

公益組織原則上應在公開勸募前取得核准,唯有急難狀況可以在勸募開始後五日內補正申請、七日內主管機關需回覆准駁。也就是說,假設災難捐款的高峰是在災難後的幾天內,在這段時間的捐款是無法查證勸募字號(是否合法)、同時也沒有資金運用計畫書等文件(是否合理)可參考的。除了建議公益勸募管理系統以「申請中」或「已核准」等狀態標示並全數揭露申請勸募的案件、而不僅公告核准案件外,公益組織也可以主動公開申請勸募許可的文件含運用計畫等(但註明尚在申請中),以降低資訊的不對稱。

或許有人認為「反正捐款人多半是衝動捐款又不會看」,但資訊揭露的價值在於公眾審閱帶來的監督效果,並增加互信。更何況資訊是否運用或如何運用是一回事,並不能免除資訊揭露的義務。我們當然可以討論要揭露到什麼程度,例如公益勸募管理系統需不需要定期(如每天)或即時揭露募款情形,以避免嚴重的溢募情形(申報主管機關的預募金額應已經各單位評估自身能力及募款能量,因此溢募金額龐大是不是也代表弊端或浪擲的情形容易出現?)。依據衛福部的統計,八八風災當時溢募達 103 億元(約多出 67%),去年冰桶挑戰主管機關即擬研議訂定「喊停機制」。然而這項機制的發動方還是公益組織,為何不揭露資訊讓捐款人決定要不要踩剎車呢?

最近在公益群眾募資平台 Red Turtle 看到一則有意思的案例這個公益組織列出如果溢募將依序支用的用途。也就是說如果已達預募金額,但捐款人仍認同這個組織,便可以在資訊充份的情況下決定要不要捐助,一方面防止弊端,另一方面也可消除雙方期待落差,免生後續糾紛

公益捐款的競爭態勢位移?

耐人尋味的是台灣的紅十字會及慈濟目前尚無明顯的勸募動作。紅十字會因不受公益勸募條例限制、不需申請勸募字號,因此時效性較佳,在幾次重大災害如尼泊爾震災及高雄氣爆案均很快發起勸募,甚至與電視台合辦募款晚會(對就是明星排排坐當接線生的節目)等。然而高雄氣爆案面對質疑聲浪,後來尼泊爾震災時更被網友攻擊甚至必須暫時關閉臉書專頁,紅十字會近年形象大傷,似乎半官方色彩身份的信任和募款優勢已不再。

慈濟則向來募款能量極大。今年因內湖開發案牽動財務透明度不佳的疑慮、引起公眾非常廣泛的議論及批判,慈濟於尼泊爾震災選擇不對外公開募款而全數以會員捐款支應。身為台灣第一大的公益團體目前似乎選擇退到山門之內,更專注在內部組織的變革(或鬥爭?)之中,領導接班的議題也浮現枱面。

如此說來,是否意味著台灣公益捐款的競爭態勢在悄悄改變?紅十字會與慈濟都是財務透明度遭到質疑,顯示捐款人的決策方式已有所轉變、對責信的要求更為提高。表面上看來是健康的發展,然而從〈批判紅十字會之前,你需要了解的幾件〉〈從慈濟看台灣公益組織的財務透明〉等討論之中不難發現,除了法制面的問題未獲解決、很難大幅翻轉公益組織透明度不佳的現況外,媒體不斷渲染擴散的指控或大眾的認知也未必全然正確,以下便是一例。

法人登記財產不等於總資產

這次塵爆事件和信醫院沒有收治任何傷患遭到大眾嚴詞批判。和信自外於災防體系的做法固然可受公評,但就事論事,媒體所刊出的這篇社論是對「法人登記財產」的不了解,而且一般大眾可能也不清楚。文中指稱「為何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的總資產自從 2007 年 9 月以來都是 8,539 萬元?」,其資料來自財團法人資料檢索,而這個檢索的原始資料來源是法院的登記查詢系統,這是財團/社團法人在法院登記的財產(以商業公司而言大概是「資本額」,但不完全等同),不等於總資產。

目前法人在法院登記的財產是自願制,也就是登記多少就是多少。再者,法院登記財產原則上是不能隨意動支的,所以通常除了創設基金或捐款人指定永久限制用途,不然不會將所有資產予以登記,否則錢都不能用了。不是只有這個基金會如此,所有法人都一樣,例如查詢「社團法人中國國民黨」從 1994 年到現在登記財產都是 385 億元一毛沒變,說這是黨產總額你相信嗎?總之我是不信的。

因此,法院登記查詢系統的登記財產無法反映法人團體的資產全貌,貿然拿來做分析明顯有問題。當初慈濟風暴有媒體拿這些資料做文章,其實沒有意義且不具比較性。真要分析應該要看財務報表(公益組織的官網、自律聯盟的網站,或參考醫改會的教學下載財團法人醫院財務報表等),或是請公部門主管機關 open data 才對。資料沒有用對解讀錯誤,討論就不容易聚焦,而且會失去質疑的正當性。

可以做的事

海嘯式的捐款(或捐血、做志工)只是曇花一現,然而這些燒傷病患需要長期的陪伴而不只是一時的愛心氾濫。例如在公益勸募條例規範底下,募款所得原則上必須在三年內支用完畢(可向主管機關申請展延),這等於是以法律侷限了公益組織的視野。因此,定時定額長期協助深耕這個議題的公益組織,不僅可以讓組織的財務穩定易於中長期規劃,也可讓它們更加專注投入議題。此外,如果信得過捐款對象的專業及承擔責任的能力,不指定捐款用途能讓組織的運用更有彈性,同時也不必因為後勤行政成本(overhead cost)限制組織的發展或甚至要求社工薪資回捐,可以進一步提升整體公益組織專業性並改善工作環境。

除了捐款,長期關心燒燙傷朋友,或是調整自己對身有不便的朋友的眼光以具體行動支持,改善社會氛圍,或許有更多人可以受益。同時,公共安全、災難防救、醫護或警消的勞動權益、健保制度可能的崩壞、醫療糾紛、安寧照顧等,也都跟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多加理解並參與公共討論才能創造系統性的長久改變,不能每次都靠燃燒眾人熱血渡過難關然後感嘆「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卻忘了最大的風險也是人

除了義和團式的集氣祈福高喊天佑台灣,還有很多事可以做。如果我們在意的是未來,理性辯證思考、堅定持續行動。

 

延伸閱讀

  1. 因應八仙樂園意外,陽光基金會啟動「陽光關懷諮詢服務專線」,提供實用燒傷照護諮詢
  2. 專欄:你的愛心捐款,是救災還是釀災?
  3. 公益組織的內部控制:避免「財務管理重大錯誤」
  4. 【讀者來訊】天災發生時,非營利組織如何正當使用捐款?

余 孟勳

木柵大學畢業不熱衷賺錢的finance major,會計師事務所查帳員每年考績第一名卻離職跑去環島及志工。到鹿特丹唸MBA背包了十三國,學習從脈絡看人生。回台找了個不用加班的財務主管工作,跟老婆約會三次就結婚,二年生了二個可愛的女兒認真當宅爸。想要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改變世界,發起台灣公益責信協會,投入公益團體財務透明及治理能力基礎建設。擅長思考說話寫字解決問題及三國志。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