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翔:「創新規模化之前,好好聆聽屬於人的故事。」/2018 NPOst 年會後報導(One-Forty)

攝影/蔡旻軒

活動名稱:會長大的好事──公益創新規模化 Scaling Innovation/2018 NPOst 年會

日期:10/19(五)

時間:09:30-17:00(09:00 開放入場)、17:00-19:00(鐵粉趴)

地點:四號公園演藝廳(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 85 號 B1)

主辦單位:ADCT 社團法人台灣數位文化協會、NPOst 公益交流站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見性社會福利基金會、財團法人 RC 文化藝術基金會

主題:以數位創新力迅速擴張的移工培力 NGO(陳凱翔/One-Forty 移工教育文化協會共同創辦人)

 

創立短短 3 年,關注移工議題的 NPO「One-Forty」和東南亞的關係愈結愈深,從每週日到臺北車站發傳單,一一詢問陌生移工「要不要免費來上我們的課」開始,至今已累積超過 500名移工參加實體課程、超過 2 萬名移工參加線上課程、舉辦 50 多場活動、記錄 70 幾篇報導、拍攝 40 幾支影片,其中有 2 支在網路上有超過百萬的點閱次數。

隨著規模逐漸擴大,他們還製作品牌書(Brand book);導入區塊鏈概念、開放「比特幣」捐款、上傳 360 度的 VR  影片,透過全景呈現上課實況,創造臺灣 NPO 的許多「第一次」,在今年(2018)10 月 19 日的 NPOst 年會「會長大的好事」上,One-Forty 共同創辦人陳凱翔分享移工們的故事,以及組織經歷過的創新道路。

One-Forty 近 3 年的成果。圖/One-Forty 官網 

One-Forty School 移工上課 360 全景

停止惡性循環,協助移工自立

全臺灣有 68 萬名外籍勞工,分別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及泰國。陳凱翔提到,很多人一開始都是因為家庭經濟狀況不好,來到臺灣努力工作、存錢,想改善家庭和自己的生活,但大部分的人回去後,卻發現存了 7、8 年的錢到頭來也沒剩多少,或者有些移工回去後找不到好工作、開店容易面臨失敗等,導致他們又得再次出國,成為惡性循環。

意識到移工處境後,One-Forty 的首要目標,即是希望讓移工們在臺灣的這段旅程可以值回票價,學到有用的知識和技能,回鄉後改善生活環境,並將這段美好的經驗跟鄰居及家人分享,這是 One-Forty 存在的第一個關鍵字──「使命」(Mission)。

起初,自掏腰包創立的移工學校第一學期僅約 10 人,3 年過去,目前每年有 400 多名移工學生前來上課。課堂上不僅學習知識,陳凱翔說:「希望 One-Forty 能成為移工的第 2 個家,帶給他們歸屬感。」在學校裡,包括中文課、理財課、剪髮課、電腦課及開店課等,藉由練好中文、管理金錢或學習經營小本生意等技能,移工們回國後更有能力掌握生活,同時讓他們肯定自身價值,成為能在臺上自信表達、分享想法與故事的人。

攝影/蔡旻軒

One-Forty 為移工開設剪髮課程,邀請專業設計師擔任講師。圖/One-Forty 粉專

以實際數據持續追蹤「已畢業」移工,形成互助網絡

許多移工學生在「畢業」後,紛紛回到家鄉各自發展,不過 One-Forty 和他們的關係並未就此終結,這是他們的第 2 個關鍵字──「數據」(Number)。陳凱翔坦言:「我們常常會說要協助改變移工的生活,其實重點還是要看他們的錢有沒有賺得更多。」為了進一步追蹤他們回去後的平均收入,確認是否有實際的改善。他們首先蒐集移工學校大大小小的數據與資料,包括移工住在臺灣哪個區域、來臺灣的動機是什麼、預計待多少年、目前的工作是什麼、具備何種技能、回家後的志願是想開餐廳、衣服店,還是去峇厘島當翻譯導遊?

每年,One-Forty 有 50 至 100 名學生返鄉,One-Forty 持續更新資料,製成資訊圖表,在地圖上標示許多不同顏色的點,皆是每名移工家鄉的精確位置,同時記錄移工們回鄉後的工作和家庭收入狀況。

此舉還有另一個目的,「當移工發生問題或困難時,可以聯絡我們,得知現在居住的村莊或城市附近,有幾個是從 One-Forty 回來的學生,彼此互相協助。」此外,One-Forty 每年也會前往印尼進行田野調查 2-3 次,每次以 2 星期的時間拜訪 6 到 7 名返鄉學生,了解他們實際的生活狀況。

One-Forty 實踐的第 2 個關鍵「數據」(Number)。攝影/蔡旻軒

One-Forty 到印尼拜訪「畢業生」。圖/陳凱翔提供

輔譯議題、重新設計,打破刻板印象

「在 Google 搜尋列鍵入『外勞』搜尋相關新聞時,會出現打架、喝酒、吸毒等標籤,其實這些也是一般人對外勞的印象。」身為 NPO 工作者,陳凱翔選擇的不是上網留言抱不平,而是走向「社會實驗」的道路,盼能以他們擅長的方式來回應移工議題。One-Forty 因此發起「東南亞星期天」活動,固定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舉辦,讓臺灣人、移工及新住民們聚在一起煮飯、野餐,做些有趣且聯繫情感的活動,至今已舉辦近 60 場。(參考:東南亞星期天,也應是臺灣最美的風景──One Forty 吳致寧打開移工們的故事之窗

針對活動主旨,陳凱翔強調,「我們不會特別和這些臺灣人說,你必須得認為移工應該要是什麼樣子,而是讓他們透過親身接觸,來認識這些移工、理解這其中和我們刻板印象的差別。」

2016 年,One-Forty 也和攝影師 Kenny Mori 合作,策劃「面對面」(Face to Face)攝影展,收集 100 張臺灣人和移工的鬼臉照片,將攝影作品設計成戶外的裝置藝術,在華山的牆面佈展,以輕鬆的方式深入議題,打破人與人之間的界線。當時總計吸引 27000 人前往觀展,這節是 One-Forty 存在的第 3 個關鍵字──「重新設計」(Redesign),透過改變議題的呈現方式,讓更多社會大眾有機會參與議題。

「在 Google 搜尋列鍵入『外勞』搜尋相關新聞時,會出現打架、喝酒、吸毒等標籤,其實這些也是一般人對外勞的印象。」圖/陳凱翔提供

圖/Kenny Mori 攝影,取自 One-Forty 官網

未來願景:蓋一座東南亞移工學校,擴大影響力

目前,One-Forty 正在進行一個集資計畫,希望未來能在臺灣擴建一座東南亞移工學校,將 3 年來的經驗堆疊累積,讓更多來臺移工能因此受益,他們也正繼續摸索新的方式,來擴大移工學校的影響力。

「所有的創新都來自於人。」One-Forty 的最後一個關鍵字,正是「人」(Human)。陳凱翔說:「在討論創新規模化前,好好去聆聽移工們的故事,反思自己還能夠做什麼,是最重要的事情。」每次在和返鄉的移工聯絡時,都讓他再一次明白,無論怎麼努力,最後還是要回到「人的故事」。他也在這 3 年間體認到自身的渺小,為此而不斷敦促自己,至少要在有限的能力中做到最好。


延伸閱讀:

組織氛圍決定 NPO 品牌經營之路,One-Forty 以數位力翻轉公益形象

「除了語言,想學的東西原來好多好多!」印尼移工在臺灣,專屬電腦課開啟全新視野

60 萬個旅程,60 萬個故事/One-Forty 2017 年度特展報導

作者介紹

曾玉婷

文字工作者。喜歡書寫和音樂。志向是真誠對待生活中的每個枝微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