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人參與社區解決社會問題,跨領域溝通是第一堂必修課

 

文/游家榕 NPOst 特約記者

2018 零時政府高峰會」的第一天,邀請到任職於加拿大貴湖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電腦科學領域教授 Daniel Gillis 與其學生 Nicolas Durish,舉辦了「有社區參與的電腦科學:追求社會正義學到的教訓」工作坊,分享如何培養學生跨學科合作的能力,並運用資訊科學的專業,協助社群組織找到解決社會問題的方針。

運用專業參與社區,跨領域溝通是第一堂必修課

在現今全球化的時代,許多社會議題不再限於單一國家或區域,而需仰賴各國與各專業領域的合作,共同尋找解決方案。舉凡氣候變遷、貧窮、環境永續等議題,都仰賴跨領域的專業人士共同合作。

以貧窮為例,為使貧窮能被有效解決,需要糧食科學家、地理學家、農業專家及文化學者等進行地區食物生產與供給情況的研究,並將資料提供給決策者,從政策端促成各項改變。而在這個必須以跨領域專業解決社會議題的時代,擁有電腦科學專業的學生能夠如何參與,一同為社會盡一份心?

圖/Kobu Agency @ Unsplash

從 6 年前開始,Daniel Gillis 嘗試在大學開設一門「資訊科學的社區參與」課程,課程目標是讓學生在學習資訊科學專業的同時,也學習跨領域溝通的技巧與能力,並實際協助解決社會上的各種問題。Daniel Gillis 表示,從開設課程以來便不斷追問自己:「要如何在從事電腦科學研究時,也能夠讓學生有能力解決社會問題?」為此,Daniel Gillis 在課堂中除了加入社群參與模式,亦提供許多跨學科的訓練,讓學生學習與跨專業、跨領域的專家交流、溝通,並從中完成社群團體的資訊科技需求

跨學科訓練必備:溝通、傾聽與合作

「跨學科」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理念的重要意涵,但 Daniel Gillis 認為,學校在要求學生成為跨學科的專業人才時,並沒有提供機會讓學生學習與其他學科溝通的技巧。因此,Daniel Gillis 在他開設的課堂特別強調「傾聽」與「合作」能力的培養。他更訂定了「團隊合作」、「知識轉移」、「認識差異」、「確認問題」、「理解顧客需求」等幾項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與其他專業領域交流的方法。

首先,Daniel Gillis 邀請當地劇團,教導學生「即興」的訓練,學習在傾聽對方問題與解決方案時,先不急著否定,反而嘗試提高解決方案的可行性。此外,學生都以團隊的方式合作,有時在課堂內甚至一個學生會屬於多個組別,藉此練習與不同的人合作,從中摸索適當的技巧。

Nicolas Durish 也分享以前的求學經驗,重申跨學科溝通的重要性。他認為,在電腦科學領域裡存在著「客觀」的對錯,只要做到教授想要的,就是正確。但其實世界上很多議題並沒有「客觀」的正確答案,當他越會寫程式編碼,越發現自己不會跟其他學科的人溝通,學習的過程反而漸漸築起一道隔絕外界的牆。

工作坊的講者之一,Nicolas Durish 跟參與的學員分享自身經歷。圖/g0v Summit 2018 紀錄組

在 g0v 的工作坊裡,2 位講師也透過演練,讓實際讓參與的學員們體驗合作時可能遇到的情況。

其中一項練習是,每位學員根據講師的口頭指令,畫出一個「有一個橢圓的身體和 8 顆牙齒,4 個在上顎、4 個在下顎;有 2 條腿稍微與中線偏離,2 個眼睛從腦袋延伸上去」的人物畫像。現場學員按照同樣的指示,卻畫出截然不同的人物畫像。Daniel Gillis 表示,這對電腦科學學生是很重要的一課,因為不同背景與經驗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模式,在解決社群需求時,要學會不斷溝通,才能符合社群對於系統的要求

另一項練習則要求學員設計出複雜且充滿專業術語的句子,再以 10 個簡略詞彙與其他人分享,直到其他人能夠聽懂為止。Daniel Gillis 說,這也是學校訓練學生跨學科交流的重要練習之一,只有成功地與其他領域專業人士交流,才能有效解決問題。他也強調,即便我們嘗試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有時也很難跳脫專業學科的學術訓練限制,總會不小心冒出幾個專有名詞,而這也是在學生與社群組織溝通時,需要不斷學習與思考的。

工作坊的講者之一,Daniel Gillis 分享他畫的人物。圖/g0v Summit 2018 紀錄組

引進外部社群,讓資訊科技學生實地操作

「資訊科學的社區參與」課程邀請社群在學期一開始便進入課堂與學生討論,讓學生知道每個社群團體所遇到的挑戰,進而設計可以解決困境的程式或系統。在課程進行時,每組學生都將與社群夥伴密切溝通,這些來自不同專業、擁有不同需求的團體,正是學生在學習跨學科交流的重要老師。Daniel Gillis 強調:「這些參與的社群夥伴是社會議題的專家,所以他們也是教學團隊的一部分」。

Daniel Gillis 亦分享幾個成功的合作案例。

加拿大安大略省貴湖市是個以運動員聞名的城市,卻有研究發現近 1/5 的家庭沒有攝取到足夠的營養。而因為外界捐贈的食品往往是無法提供足夠營養的義大利麵或乾豆,因此食物銀行(Food Bank)也無法在這個問題上提供有效的援助。在地組織於是與學生團隊合作,建立系統,提供需要募集的食物種類資訊給捐贈者,讓有需要的家庭能確實獲得所需營養。

另一個例子是安大略省在地組織 Community living Cambridge,該組織主要協助因為胎兒酒精症候群而有發展障礙的年輕人。組織與資訊科學學生合作,建立一個可以準時提醒他們吃藥的系統,並且能夠幫助他們改善健康狀況。Nicolas Durish 強調,現在市面上已經有很多提醒病人準時吃藥的系統,但他們希望這個新創系統能與使用者建立緊密連結,學生們也付出許多心力,不斷修正後才完成這個作品。

學生與 Community living Cambridge 合作的成果影片

經過 6 年的努力,在課堂中,學生們不單單只是學習創建一個系統背後複雜的資訊科學專業知識。他們學會蒐集社群的需求、建立符合社群期待的系統,透過「參與」學習解決社會議題,才是課堂最難能可貴的地方。Nicolas Durishe 更認為,即便有些在課程中設計的軟體並沒有成功,但在課程中學習「傾聽」與「合作」能累積足夠能力,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責任感,亦能看到所學的專業與工具如何在社會中起到作用,未來也都能成為一份持續改變社會的力量。

未來的挑戰:讓更多資訊科學專家共同參與

雖然如此,Daniel Gillis 也常自省,要同時滿足社群、學生以及教師的需求其實相當困難,目前的課程設計仍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

例如,這樣的課程設計基本上讓同學們以志工的形式協助社群解決社會問題,學生並沒有因此獲得報酬。此外,當遇到有些學生對夥伴的理念很排斥時,也會影響到雙方合作的效果,亦會影響學生學習以資訊科學解決社會議題的動力。也因此,要選擇哪些社群夥伴參與課堂,也會成為往後課程安排的重要考量。

要維持這樣的課程模式亦非易事,該如何長期培養學生利用資訊科學工具造福社會,或如何促使更多其他資訊科學專家共同參與,都將仰賴社群、學校與政策的共同努力。Titan Gel site: http://titangelgermany.eu/


延伸閱讀:

2018 年會搶鮮爆:集結一群「有愛」的資料分析師,D4SG 引爆公益領域資料革命

從 7 個案例,看印度 NGO 如何運用資料改善社會問題

大數據與人道援助──群眾標記 (crowdmapping) 應用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