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身吧!公益!──2015年公益創新國際論壇(Annual Forum of Social Impact),是NPOst公益交流站的第二屆公益年會,來自在不同領域幫助公益創新的五位青年,共同站上舞台分享公益科技與公益創新,如何在他們的世界中,讓青年世代更靠近改變世界、解決社會問題的超能力一點點。
「1921年,人類發明了第一支導盲杖;一百年後,盲人用的是什麼?還是導盲杖!」
吉正然幾乎是憤憤不平的,我們掌中的手機可是一代淘汰了一代,為什麼盲人擁有的輔助科技,仍是原地踏步?「好吧,也許有些進步啦,拐杖的材質吧!」
工程師出身的吉正然,有個聽障的父親。在離開人人稱羨的科技業年薪之後,他本想投入聽障科技的開發,但在看到這張「盲人輔具演進」的圖之後深受震撼,開始展開了他六年來、至今沒有放棄的盲人導航科技研發之路。「過去近百年來,人類真的沒有為盲人科技的發展而努力嗎?想必是有的,只是從結果來看,全都是失敗的;而目前為止,我也仍是其中失敗的一員。」吉正然的口氣帶著執拗,還有點狂--但是沒有對他的產品進行言過其實的噴沫宣傳。
導盲犬和有聲號誌之外,盲人有什麼選擇?
就先從臺北市的盲人談起,他們擁有什麼?
「導盲犬?是,但每一隻的培訓成本高達一百萬,平均服務五年。如果想要服務全部的盲人,需要多少成本?」(延伸閱讀:你只認識導盲犬?其實還有「導聾犬」、「肢體障礙犬」)
「有聲號誌?是,臺北市花了四千多萬,在122個路口置放了有聲號誌--122個路口的意思是,覆蓋率僅5.4%!而且,這些有聲號誌在一年內損壞了一半以上。」現場聽眾連連驚呼,吉正然解釋,這些整天「嗶嗶嗶啾啾啾」的有聲號誌,另一個問題在於沒有考量當地居民的安寧,因此其中有不少的損壞,其實是來自人為的蓄意破壞。
「『嗶嗶嗶啾啾啾』代表什麼呢?南北向是嗶、東西向是啾。但我請問在場各位,辛亥路算是南北向還是東西向呀?」
生活上的不便,反映出的是背後看不見的心理壓力。你閉上眼睛走路,誰不會害怕?如果一出門就必須依賴他人,盲人能有多大的生活自主權?還是會選擇省事一點、不出門與人互動了?
吉正然成立了太和光公司,開始研發盲人導航的定位系統,利用手機的語音播報功能,讓盲人每到一個路口,都能得知路名、路況、甚至是公車資訊。「iPhone 這麼無所不能,為什麼不利用它?」2013年,蘋果推出新的無線通訊技術iBeacon,「這個便宜的感應器小盒子,只要盲人口袋裡的手機偵測到,即使是在室內,也能即時播報:『你到了七樓』、『你到了會議室』,iBeacon的定位技術,能比GPS更精準!」
「走在黑暗中,跟走在有一點點微光的路上,那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件事情的困難,不在於錢、不在於技術,只在於堅持。在它的覆蓋率高到能夠真的讓盲人覺得『好用』之前,我都會固執下去。」
第二階段的微光計畫,首要目標就是要大幅降低佈建成本。以全臺北市兩千多個路口計算,傳統有聲號誌需要耗費十億元,但平均一個只需要數百元的iBeacon,完成佈建只需要四千萬元。「2016年,臺北市大概會佈建一萬個ibeacon。由於電信公司和通訊公司開始投入,當這個服務同時具有商業價值(和廣告推播系統合作),做為一個企業的生財工具,它就會被維持如新、甚至持續進化。社會服務和商業之間,應該是彼此生生不息的關係。」
目前微光計畫已經和有聲書協會、無障礙科技協會、盲人重建院、市立圖書館、中興大學、成都路紛紛合作。吉正然更充滿野心地說,全世界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城市就有 468 個,這些城市都是未來微光計畫的目標。
「我不一定做的到,但是,有機會。這就是夢想吧!」
2015「變身吧!公益」年會記錄:
想看更多2015「變身吧!公益」年會全記錄,請追縱NPOst公益交流站!
推薦閱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