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其實很自私,但我們應該擁抱這種自私

1
photo via theloneconspirator@Flickr, cc License

 

編按:

一個人連續兩個月捐三百英鎊給慈善機構,第一次是自願的,第二次卻是意外,結果兩次帶來的感受截然不同。難道人捐錢真正的動機是為了「自我感覺良好」嗎?可是,如果「自我感覺良好」是一種自私的感覺,就不能基於這種自私來做公益嗎?

這個「一不小心」捐了六百英鎊的故事十分有趣,作者把他心裡的小劇場都演出來了。如果是你,會跟他一樣的想法嗎?

 


David Shariatmadari (英國衛報評論版副主編)

去年,因為一起令人難過的新聞,我決定捐一大筆錢給一個公益組織。那時候剛好聖誕節快到了,我心想:「何不乾脆在禮物上少花一點錢,然後這個月稍微省吃儉用,一次捐個三百英鎊,幫助那群生活上遇到困難的人呢?」

我第一次捐那麼大一筆錢。今天(編按:原文於英國衛報網頁發表的日期是 2015. 04. 07) Times 報導了一項研究,研界結果顯示英國社會大眾認為278 英鎊已經算是很大一筆捐款了,但我捐到三百英鎊真的算不上什麼大善心,所以也不知道這麼做究竟是會令人眼睛感到為之一亮,還是應該要感到不好意思。我還算蠻幸運的,還可以因為一時心血來潮捐這麼多錢,不過三百英鎊對我的每月支出量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我的捐款習慣其實還蠻保守的。我每個月會捐一點錢給兩個組織,很少一次性的捐助。我極少用付出勞力的方式幫忙募款,只有曾經一次在學校慈善活動裏表演,把一座城堡的外牆當做攀岩場爬下來,但是因為我沒有去找任何有興趣的贊助者,所以其實也沒人特別因為我搞得頭昏眼花掏錢。

我想,捐款習慣保守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對於「給錢」這檔事,其實感到有點不舒服。你可能會說,好一個便宜的藉口啊!但這是真的,我懷疑我做善事的動機一點也不單純,我想我只是為了自我感覺良好而捐錢罷了。這個念頭真令我感到坐立難安,但是,如果保持動機純淨的代價是喪失好事發生的機會,那是不是克服它會比較好?

money-230265_640

photo via bohed@pixabay, cc License

我發現,原來我那高達三百英鎊的捐款可是心理學研究的好題材。我在臉書上發了一條動態,告訴朋友們我做了什麼(但沒說確切捐了多少錢),也建議我的朋友們照做,犧牲一些原本要花在聖誕禮物上的錢做點不一樣的事。我期待可以造成乘數效應,甚至也轉發同一條消息到Twitter上,可能會有很多人會轉貼我的動態,就會有大量捐款產生。我覺得好驕傲,在心裡想像著那些被幫助的人收到清水、床鋪或是獲得居所的畫面,感覺到心裡一股暖流通過。

這股暖流在心理學上可是再真實不過的現象。在一起 2007 年的研究裡,研究者分析人做公益時腦部運作的核磁共振圖,他們發現捐款時人腦中的「腹測紋狀體」(ventral striatum)會大量活動。這是腦裡與「回報」有關的區域,會被易上癮的興奮劑激活,例如可卡因。原來,「公益」有讓人情緒高亢的作用啊!

不難想像為什麼「幫助他人」會與腦中掌管「回報」的區域連結:樂意為群體存續付出的傾向,尤其是為那些與我們關係較近,絕對是演化上的利多。基於某些原因,我打算克服對自我感覺良好的恐懼。這危機比我想像的還大。我告訴自己,這麼做是為了先把個人情感晾在一旁,做那些更重要且值得的事情。

嗯,大概是這樣吧。一個月後,我見識到我的決心有多脆弱了。當我十二月第一次捐錢的時候,我沒有意識地到自己把「持續捐贈」這個選項勾了起來。結果一月的時候,我驚恐地發現帳戶又少了三百英鎊,全又都捐給那家公益組織了。我吞了一口口水,第一個湧上來的想法是:我可不可以拿回那筆錢啊?

當然不行。這筆多捐出去的錢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損失,但是我也沒辦法假裝比那些在聖誕節前我捐款幫助的人還可憐。我被一個非出於自願的慈善行為困住了,感覺很窘。第一次捐款除了動機可議的疑慮外,因為那股心底的暖流,我感到十分振奮。如果那是純粹的善心,那麼一月捐第二次時,我應該要對多餘的錢能捐給有需要的人感到滿足,但是我卻覺得自己被騙了,至少有那麼一下子,直到我認清如果一直裝作自己是被不公平地對待,才是道德上站不住腳的行為為止。

對自己開誠布公至此,真的還有一點用。我是人,伴隨慷慨而來的美妙感受不是我所能掌控的,最好還是認清做公益其實是一種自私的行為,但仍然一如以往持續捐助給有需要的人

參考資料

本文編譯自英國衛報 2015. 04. 07 評論版的一篇文章,原文:Giving to charity is selfish – and that’s fine。另外,原文中提供的超連結,也附加在這篇文章中相對應的位置。


延伸閱讀

1. 歲末年終,當個負責又聰明的捐款人吧!
2. 用科學的方法做好事!8 個從科學看公益的研究案例
3. 評論:災難捐款的該與不該 – 災難發生的時候,我們該怎麼捐
4. 國際:他其實沒那麼不想捐―提升捐款意願五步驟!
5. 研究指出 對人慷慨能讓人感到富足

捐款

作者介紹

孫 語辰

走入生命需要時間。現經營《脈絡》部落格:http://context.tw,希望可以把時間花在走入生命的文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