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maji 每月逾 400 萬流量,吃喝玩樂網跨域做群募

0
圖片來源/ GOMAJI 官網

 

你能想像,在眼花撩亂的牛肉麵、咖啡、SPA 會館、桌遊店、手機包膜、北海道昆布鍋、寵物餐廳等誘人的折價券廣告之間,突然出現一件公益募款集資廣告?當你流著口水興奮訂購炭火燒肉吃到飽、臺南溫體牛、高級鐵板燒或上海湯包時,赫然出現「只要 100 元,讓弱勢家庭免於飢餓!」,你是否會「順手」就捐下去呢?

截圖來源:GOMAJI 官網

這是「GOMAJI 最大吃喝玩樂券平台」已經悄悄運行邁入第 5 年的事。其創辦人吳怡霖可說是徹底實踐了「想做好事,不怕找不到方法」這句話。工程師出身的吳怡霖,過去埋首於寫程式,並且乘著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的浪潮,創辦過 2 間網路公司。公司出售後,手握一筆可觀資金的吳怡霖原想將之捐給 2 間大型公益團體,卻因為無法確實了解這些團體的實際運作而打消念頭。最後,他決定回到自己的創業老本行,善用專長來做好事。

那是 2010 年,正逢臺灣團購風潮興起時,敏銳的吳怡霖於是創辦了 GOMAJI(夠麻吉)團購網。6 年來,GOMAJI 已經達到每日 10 多萬、每月逾 400 萬人次的瀏覽量,員工數突破 200 人,顯然,沒有人不愛吃喝玩樂。

截圖來源:GOMAJI app

善用高流量優勢,達成率超過 9 成

剛開始,有志做公益的吳怡霖只是單純把每月盈餘捐出來給社福團體,後來逐漸厭膩,渴望用更精確、創新、結合科技的方式來做好事,特別是,幫助那些根本沒有能力被人看見、名不見經傳的小團體。而對一個臺灣最大的團購電商平臺來說,其優勢很明顯就是「流量」與「版位」,於是便出現了「把公益募資提案刊登在團購網上」的奇妙景象。

也因為出自於團購網,整個捐款體驗因此形同購買團購券,每次捐款以 100 元為最小單位,3000 元為最高上限(再多還不收,因為套用團購網的網站模版,「數量」欄上限只有 30),整個捐款行為方便、迅速又即時。從上線到結案,一筆 30 萬上下的提案往往只需要 3-7 天,困難一點的最多上架 14 天,一天最少可以募到 4 萬起跳,隔月便可撥款。

最重要的是,不同於一般群眾募資平臺,這個平臺不向提案方收取任何費用,甚至連金流費都由 GOMAJI 自行吸收,因此每個捐款人捐的每一分錢,都可以百分之百流向捐款團體,並且專款專用,不會有部分成為公益團體的行政成本。這在捐款人與社福組織尚未建立足夠信任、公益團體人事成本不受重視的臺灣,可說是個微妙、弔詭卻又強而有力的吸引力。

兌發票養活一個協會

「流量」的妙用還不只於此。

2012 年,吳怡霖進一步成立了「台灣一起夢想公益協會」(以下簡稱「一起夢想」),決定專心做好這件事。這個協會提供簡單、不超過 2 頁的 Google 表單,讓想進行募資計畫,又不太有行銷能力的小團體不必費太多力氣就能提出申請,再由協會派遣有經驗、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親自前往視察、審核計畫,同時汲取故事的養分,輔導團體利用文字、攝影等素材,寫出感動人心的提案。

圖片來源/「一起夢想」協會粉絲團

想要確實做好這些事,協會必須聘請北、中、南部約 3-5 人不等,幾乎已是一個小型社福組織的規模,其薪資成本並不小,難道不會吃掉太多 GOMAJI 團購業務本身的利潤嗎?

答案是不僅不會,還時有盈餘。原因就在於消費者在購買時,一個「順手捐發票」的點擊動作。

「假設一個月 50 萬筆交易,只要有 4 成的人願意捐出發票,就會有 20 萬的發票量。這比例只是個比喻,還不提我們還有和其他電商合作(讓他們的消費者也能在購買時選擇將發票捐給「一起夢想」協會),但我想強調的是,當你的發票量達到某種程度的時候,中獎機率就足以養活一個 3、5 人的協會。」今年初才新上任的協會祕書長張正說。

截圖來源/GOMAJI 外部合作夥伴「OB 嚴選」官網購買頁面

吃喝玩樂迎合臺灣捐款生態

是的,長年聚焦於東南亞移工、前《四方報》總編輯、「燦爛時光」書店店長張正,竟被延攬到了「一起夢想」協會。「我的書店賣書是絕對不打折的,我一向就對打折啦、團購啦這種事沒什麼太大的好感。但當初聽到吳怡霖侃侃而談他的理想和這種募資模式,覺得實在太有趣了!」張正說,自己並非停止經營「燦爛時光」,而是希望同時為「一起夢想」擴大品牌,讓更多消費者及公益團體知道這個募資管道。「這個協會默默做了這麼多年,雖然已經達到一年 200 多個提案單位、300 多個集資專案、累積超過 7 千多萬的捐款金額、募資達成率超過 9 成,卻依然很少人知道。我覺得非常可惜。」

之所以很少人知道,是因為這些上 GOMAJI 的消費者剛開始都是為了吃喝玩樂而進站,捐款行為幾乎都是在衝動之下完成,並非主動搜尋「公益」欄位。事實上,預計在今年 4 月才改版、強化公益集資版位的 GOMAJI 官網,過去幾年來甚至──不像許多大型電商網站一樣──連一個顯眼、獨立的公益欄位都沒有。那些每 3 天一檔的公益募資提案就這麼散亂夾雜於一大堆的吃喝完樂之間,恍如這社會的縮影。

畢竟,誰不是在日常生活的吃喝玩樂裡,忽然受到了一句話、一個人、一張照片的影響而動念捐款呢?真正會「主動」搜尋捐款對象、計畫性做善事的群眾比例少之又少。相較之下,GOMAJI 以高流量的電商之姿夾帶小金額的公益集資,或許才是最符合當前臺灣捐款行為的奧妙模式。

培力小型組織,補足衝動型捐款弱點

當然,衝動型捐款也有其弱點。一念之間做善事的「捐款者」,多半在刷卡、匯款完成後,立刻又回復為「消費者」,不僅下一次很可能不會再捐,甚至對自己捐給了哪個團體都不再有印象,提案組織與捐款人之間無法培養長期關係,甚至彼此斷裂。「我們確實發現重複捐款率並不高,來來往往都是過客,因此這兩年來,我們開始積極規畫一些活動,希望能留住捐款人,讓他們跟公益組織之間有更多連結。」擁有多間社福組織經歷的「一起夢想」協會執行祕書陳裕昕表示,這兩年開始,協會會寄發簡單的報告給捐款金額高於前 100 或 200 名的捐款人,或者舉辦「滿額贈禮」等活動。

「我們會先和有能力經營捐款人的中型組織合作,請他們寄發贈品給捐款達到一定金額的捐款者,透過聯繫並發送贈品、電子報、會訊等方式,讓捐款者注意到這個公益團體,創造未來培養關係的機會。」陳裕昕說。

另一方面,受限於平臺族群取向,一些比較沉重、嚴肅或抽象(如夢想型)的集資計畫也難以讓人買單。畢竟一心只想吃喝玩樂的時候,誰有耐心在乎如反核、廢死或多元成家這種議題呢?這似乎也說明了,為什麼 GOMAJI 募款成效最好的專案,一直以來都以餐費、食物類效果最好。對此,陳裕昕解釋,GOMAJI 不像時下一般的募資平臺採「全有全無」制,亦即如果募資不達標就拿不到一毛錢;反之,GOMAJI 是達成多少就給多少,就算僅達成 6 成也會給 6 成的錢。甚至有些特殊個案經內部討論後,還會自行由協會貼補未達標的部分。

圖片來源/ GOMAJI 官網

按陳裕昕的說法,「一起夢想」的存在,是為了讓社會大眾能夠有個便利捐款行善的管道,就算不捐款,也希望消費者能在娛樂之餘,對這些默默行善的小團體產生印象,長久累積下來,日後也許能在其他地點或時間點發酵。「我們的消費者有很多人是每天都會上來看新檔產品的,且平均每人會買 2 至 3 個品項,就算是不感興趣的議題,還是有機會種下一些影響。」

張正也強調,接下來協會會致力於開發更多元的提案,讓社會大眾知道,其實公益的類型很多樣、議題很多元,並不是只有「餓肚子的小孩」、「需要醫療救急的孩子」、「孤苦無依的老人」或「受虐的流浪貓狗」等對象需要關注。甚至連一般團體最難申請、募集的人事費,協會也不再會排斥。

當然,如此一來,募資專案就必須更精巧的尋找切入點、更吸引人的說故事,才能讓捐款人了解更深層次的議題。但對協會來說,這也是一個培力小型、微型公益組織的機會。「除了輔導提案,我們每個月還會要求提案團體繳交進度報告。然而即使只是一則圖文小故事,對很多連臉書都不會用、官網都不會架的小團體來說,往往都很困難。」陳裕昕笑說:「但是,經過輔導之後,有時候會看到有些團體在結案之後,還不間斷的依樣在粉絲團上發文,學會讓更多人知道他們在做的事,我們就會覺得很欣慰。」

提案頁面。圖片來源/ GOMAJI 官網

修正劣勢,與小組織共同成長

這或許也補足了衝動型捐款的第 3 個弱點:監督中介組織(「一起夢想」協會)的力量薄弱。畢竟大部分非屬定期定額的一次性捐款人,鮮少在事後長時間追蹤所捐組織的動態,遑論主動要求徵信。然而仔細想想,這個形式類似群眾募資的平臺,或許比 flyingV 等專責經營群募的平臺,存在更高的信用風險(我如何知道我的捐款真的有到提案組織身上?)。

事實上,「因為認同理念而支持」的族群,和「進來消費而偶然捐款」的族群,往往不是同一群人。然而這些弱點,從訪問過程中可見,「一起夢想」協會其實比誰都清楚。也因此從事前的親訪、檢核計畫,到事後在粉絲團和官網上公開徵信內容如捐款人名冊、團體收款感謝函等,5 年來都一點一滴的努力做到位,期望成為一個讓群眾信賴的公益募資平臺。

圖片來源/ GOMAJI 官網

最終,究其原理,同樣的模式似乎也能應用在其他電商平臺上?事實上,臺灣確實也不只 GOMAJI 在做這樣的公益集資,然而,「流量」還是整體運作的核心。「曾經有提案團體把同樣內容但不同執行時間的計畫拿到其他同類型網站上募資,達成率卻只有我們的一半,原因就出在流量較低。」

陳裕昕說,若要論高流量的話,臺灣有在做公益集資的大型電商平臺,勸募金額經常是上千元起跳,門檻較高,且根本問題在於被動式的做,亦即內部電商人員兼著做,僅有餘力將中、大型,本來就有說故事能力的組織提案上架。然而,「一起夢想」目前雖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且為了將品牌打出去,有時也會策略性的與大型組織合作,但首要之務,還是希望能與臺灣的小型公益團體一同成長,這才是整個協會與創辦人吳怡霖的初衷與信念。

作者介紹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