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吳玉琴:珍惜小型 NPOs,發展長照多元服務
名稱:公益爆米花#34|長照 X 就業 X 托育 ── NPO 與政府如何聯手照護社區大家庭
日期:2016 年 4 月 25 日(星期一)
時間:19:00 – 21:00
地點:社企聚落(臺北市金華街 142 號)
主辦:NPOst 公益交流站 & 社企聚落
主講:劉毓秀/普及照顧政策聯盟召集人 & 吳玉琴/民主進步黨不分區立委
被照顧者的多樣性,無法被大一統的標準所框架
民主進步黨新任全國不分區立法委員吳玉琴在 NPOst 的「公益爆米花#34|長照 X 就業 X 托育 ── NPO 與政府如何聯手照護社區大家庭」演講中,以未來執政者的角度談長照政策,更以過去在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的經驗,討論非營利組織投入長照服務時,如何在政府跟前碰壁。
吳玉琴點出,現在的臺灣除了長者多、孩子少、老化速度快,另外 2 個臺灣的重要高齡化趨勢則是,壽命長,且高教育水準的長者比例大增。
「國民壽命正在延長。男生到 82 歲、女生到 88 歲。如果你 55 歲就退休,你還有好幾十年得活呀!」吳玉琴笑著說,推廣「未必全職但沒有退休」的概念很重要,除了可以持續保持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和活力,對政府而言,高齡人力也是重要的立法重點之一。
「此外,戰後嬰兒潮之後出生的世代普遍教育程度高,會有更多『教授級長者』出現,這個族群對於照護品質會很挑剔。現在許多機構都需要提昇品質、回應『未來長者』的需求。」
蔡英文政府現在主張以中小規模的預算(相較於社會保險制 1300 億,以遺產稅與房地合一稅為主的稅收制估計為 400 億),把臺灣匱乏的長照服務與人力先發展起來,同時也考量將原本同樣被併入失能人口、納入長照給付範圍的身障族群,分流回到身障專屬的子法中。
「老人和身心障礙者的照護需求其實差異相當大,例如身心障礙者會有就學、就業等需求。當政府試圖用一套統一的標準去框住所有的對象,被照顧者的差異性和多元需求就會被忽略。這種做法讓民間團體很憤怒。」
等撥款等 8 個月,NPOs 如何撐起長照服務?
許多人擔心稅收制的稅源不穩定,吳玉琴解釋,接下來的長照 2.0 將採「指定稅源」,比起需要和所有計畫共同競爭預算的「一般稅源」來得穩定又有保障。
「過去民間團體等待政府撥款都要等上個 7、8 個月,等到理事長都去典押典當、才能週轉出經費讓照顧服務員拿到薪水。小型單位怎麼撐的住 7、8 個月的週轉時間?怎麼讓政府服務輸送流程加快?」(行政效率整死社福團體,有錢也拿不到──長照政策的魔鬼細節)
「這就是為何之前林全試圖設置長照局,希望可以免去過去公開採購招標的流程,直接從長照局撥款給 NPO。但長照局涉及的組織再造與人事行政問題太多,很難達成。無論如何,我們未來都要考慮怎麼簡化程序、怎麼降低 NPOs 投入的門檻,而不是用『你不來就拉倒』的心態,毫不珍惜非營利組織。」(雲林縣老人福利保護協會林金立:「一個照顧服務機構平均必須自備 3、4 個月的營運週轉金,才有辦法撐下去。」)
「當每個縣市貧富不同,臺灣一個長照會有很多截然不同的樣態。例如,只有臺北市才有能力擴大補助範圍,其他財政窮困的縣市就沒有辦法,撥款的速度只會比中央更慢。」吳玉琴談起城鄉差異,那宛如平行時空下的兩種長照未來。「當政府補助全國家庭 7 成的費用,都市人會認為『政府付了 7 成真是挺多的』,但偏鄉的人面對的經濟壓力,卻會覺得『什麼我還要自己付 3 成?』」
政府管越嚴,偏鄉長照服務越貧瘠
「103 年我在老盟做了偏遠地區老人照顧實驗計畫,面臨各種想過和沒想過的困境。」吳玉琴說,這些困境包括:
- 偏鄉地區幅員遼闊、交通不便、人口分散
- 服務人力召募不易(1)專業社工召募不易、照顧服務員的訓練時間也難配合(2)照顧服務員:務農者不願意放棄農保身分、投入照服員需改為勞保(3)志願服務人力:多數已在其他單位擔任志工
- 文化差異與語言隔閡,使得外來團體難以打入偏鄉
- 偏鄉民眾使用長照服務時,自付能力不佳
吳玉琴主張,以更有彈性的方式和當地團體合作:「政府管越嚴,民間服務越生不出來,毫無意義。當地團體和當地人力能夠做的,就盡量做。」例如「布農族老人由布農族年輕人照顧」這樣的部落照顧理念,現在在原住民部落之間漸有越來越高的在地參與呼聲(延伸閱讀:文化差異又地處偏鄉,原住民長照 2.0 有話說)。
而宜蘭縣大同鄉、臺東縣海端鄉的實驗據點則開始自己發展送餐,新北市石碇區則將健康促進服務和社區巡迴復健互相結合,在老人家之間做出口碑。「最重要的永遠是和社區的協調。」吳玉琴同樣建議,將老人照顧的焦點往活躍老化發展,讓每個長者在健康時期就能獲得社會支持,減少對於失能給付和醫療系統的依賴,活出更有品質的老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