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無家者的故事不再只是聽說,而是眼見為憑 —— 專訪「街遊」/2020 NPOwer 公益行動家 4

2014 年起, NPOst 每年舉辦年會,至今已創辦第 7 屆,不僅成為公益界的年度盛事,也讓許多在社會角落默默付出與努力的公益行動者被更多人看見。 2020 年 NPOst 年會主題為「最後,都要變成好事:疫情之下,臺灣的公益變遷」,以期透過「 NPOwer 公益行動家」計畫,邀請公眾舉薦/自薦身邊那些「在艱困時期,以創新思維努力解決問題的人」。

今年,除了由 NPOst 主辦 2020 年會,還多了新的合作夥伴 —— 滙豐(台灣)商業銀行。由滙豐(台灣)商業銀行陳志堅總經理擔任評審團召集人,在歷經初選、超過 6 千人的網路票選,最終於 9/15 進行決選,集結來自學術、社福與企業等各領域的專業評審選出 6 組 NPOwer。而今年也因為有召集人滙豐(台灣)商業銀行的加入,使得獲選團隊,能夠獲得前所未有的「行動金」,讓行動家們能夠運用這筆獎勵,將更多因資源受限尚未完成、甚至胎死腹中的計畫擁有予以實踐的機會。

撰文 /米恩(NPOst 特約記者)

「我以前大部分時間在台北車站後站流浪,以前台北車站不像現在這麼繁華,我們偶爾去廟裡吃吃素食、領領便當。我之前先是做真人圖書館講師,現在在當街頭導覽員,練習了差不多 10 個月,整理出我以前流浪時跑過的地方。」

街頭導覽員賈西亞性格爽朗,因為曾經得過腦膜炎,所以記憶偶爾有誤差,在梳理時間線時不太精準。他的腿不太好,那是曾經舉牌時摔倒,粉碎性骨折留下的後遺症。他流落街頭的故事崎嶇且漫長,在那些陷落的日子裡,被騙、被打是常有的事。

Trym Nilsen @ unsplash
Trym Nilsen @ unsplash

「街遊導覽」是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的「街遊」專案之一,「街遊」專案還包括「真人圖書館」、「艋舺走撞實境遊戲」、「無家者的街頭講堂」等內容。

當故事不再只是聽說,而是眼見為憑 —— 街遊導覽與真人圖書館

因為受到倫敦的 Unseen Tours 啟發,芒草心從 2014 年就啟動了「街遊導覽」,至今已有 6 年,現在有阿強和賈西亞兩位導覽員。

阿強以前在黑道混過,入獄 23 年後前往中國做生意,不料生意失敗,最後回到台北流落街頭。剛開始帶導覽的時候,阿強就已經 60 幾歲了,導覽全程都要戴著口罩,以防自己被過去的仇人認出來。但漸漸地,阿強突破了心房,因為他覺得,現在分享的東西都很正面,也不再提及過往江湖上的打打殺殺,就此褪下了口罩。

「我覺得對他是一個轉變,他曾經也講過,在黑道錢來得快,去得也快,那時候沒什麼感覺,生活裡也沒有現實感。現在的每一分錢都賺得很辛苦,但覺得很踏實。」街遊專案的負責人廖冠樺說。

街遊專案的負責人廖冠樺分享如何以創新方式,拆除人們對無家者的既定標籤。圖/NPOst 公益交流站

「街遊導覽」不僅可以讓民眾透過導覽員,知道無家者的真實生活,還可以藉由無家者之眼,看到不一樣的台北地景。當然,每個無家者都有自己擅長的內容,有些無家者因為體力限制,不適合做導覽員,卻能現身從 2015 年開始舉辦的「真人圖書館」,以靜態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街頭故事。

對於導覽員或真人圖書館的講者來說,他們不僅僅只把這當作一份工作,講講自己的故事,領完錢就走。廖冠樺提到,每次無家者分享完以後,都會很認真地聽遊客給他們的反饋,甚至思考,下一次分享前,要講哪些東西,遊客會更喜歡、認識芒草心,說不定還會因此而更支持芒草心!

「我發現,他們跟我們更像一種夥伴關係,而不只是工作關係。我覺得他們認為自己在做的事情是很重要的。我沒問過他們是不是認為自己在做好事,但從我的觀察裡,我發現他們覺得自己身上有一種使命感,覺得自己講出來的話會讓人家有些改變,這是對他們來說的意義。」

當然,無論導覽員還是講者,並不只是講一講故事那麼簡單。上線之前,無家者和社工都要花費大量時間培訓,像是賈西亞,就培訓了 10 個月、實習了 1 個月,才終於正式上線。

「我覺得 500 個無家者裡有 1 個可以做導覽員就已經很多了,其實這是一個困難的工作。」廖冠樺說。

艋舺走撞,親身經歷無家者的街頭日常

如果想要更進一步了解無家者的生活,還可以參與「艋舺走撞實境遊戲」。這是芒草心於 2018 年推出的活動,歷經超過一年的開發,打造出一款讓人可以「實際扮演無家者」的遊戲。

圖/街遊 Hidden Taipei

「艋舺走撞實境遊戲」總共設計了 9 個無家者和 2 個社工角色。遊戲開始前,參與者會先拿到自己的角色介紹,以及這個角色的人生目標。整個活動總共有 4 個小時。先經過 1 個小時的遊戲規則、角色簡介,讓角色們互相認識;接著開始以全新身分生活 2 個小時,最後 1 小時回到集合點,傾聽工作人員的反思,以及無家者真人圖書館的講師現身分享。

每個角色背後都對應著一個或幾個真實的個案經歷。例如,其中一個叫「阿和」的角色就是由真實事件改編。阿和的起始設定是一個有酗酒問題的無家者,必須完成一些特殊任務,才能解除自己的酗酒狀態,進而在比較穩定的狀態下,去工作賺錢。

Josh Appel @ unsplash

阿和酗酒的設定,其實是源自於生病的女友,因為要常常陪女友去醫院,他的心情因此受到很大影響,導致工作不穩定。阿和的女友在離世前曾寫了一封信給他,依照這個真實事件,扮演阿和的玩家必須去某個旅社找到那封信,讀完了信之後,才能夠戒掉酒精,帶著女友的心願好好活下去,像現實生活中的阿和一樣。

這個遊戲不是錢賺得越多,就是贏家,而是要朝著完成角色人生目標的方向前進。像是剛才提到的阿和,就是要解除酗酒狀態,找到像是保全、舉牌員、資源回收等工作,存到 5000 塊租房子;甚至有的角色還要存到 1 萬塊,才能搭飛機去中國看他的小孩。

Ross Parmly @ unsplash

在遊戲中,玩家也要和其他角色、社工互動,才能更順利地達成目標。與此同時,玩家如果消耗了體力,也要用自己赚來的錢去買飯、補體力。這讓參與者不僅只是單純聽導覽員或講師解說,更能透過親身體驗,來了解無家者的真實處境,消除原有的誤解;而藉著遊戲探索艋舺不為人知的復古風華,也成為玩家的樂趣之一。

遊戲裡還有「情境卡」,其中有一張卡片叫「乞討」。很多人在過去會覺得,這是件很輕易的事情,只要坐在那邊好手好腳就有人給錢。然而,在真實的情境下,要突破心理障礙其實非常困難。想一想,在遊戲中還只是向「關主」乞討,而在現實生活中,無家者面對的是更鮮活、更赤裸的現實世界。這也讓玩家能夠知道,「乞討」是一件逼不得已的事,並非天生。

Nick Fewings @ unsplash

在現實生活中,無家者為了得到 200 到 300 塊錢吃飯或看病,而把身份證賣給詐騙集團的情況時有所聞。但在那個當下,很多人覺得只要有這幾百塊,就可以吃飯、治病,如此才能繼續生活、工作,在今晚都不知道能不能度過的擔憂面前,許多人其實無暇顧慮後續可能會遇到的司法問題。

廖冠樺表示,「在參加這個遊戲的時候,就能體會到,原來有些人,看似不理性的選擇背後,都是有很無奈、很掙扎的過程。也可以讓參與者知道,無家者並非都是同一種人,某個人可能因為生命的某個事件,而落入無家的狀態。也就能理解,這群人也有多元的面貌,以及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36 小時的流浪生活體驗,「舉牌」最有錢

假如你覺得「艋舺走撞街頭遊戲」還不夠真實,那麼芒草心一年舉辦一次的「流浪生活體驗營」可以讓你真正當一次無家者。

「那個真的很累,整整 36 個小時,從週六凌晨 3 點到週日下午 3 點,所有工作人員都在待命。一年辦太多次,流浪導師和工作人員都會很累。」廖冠樺解釋。

在體驗營當天,學員們會被分配到幾個不同組別,由不同的流浪導師帶領。有的組別可能是早上 5 點去打掃里長辦公室外面的街道;有的是去撿資源回收,5 點結束,6、7 點導師帶著學員們休息一下,下午再繼續工作;也有組別從下午開始賣《大誌雜誌》,上午由導師帶著學員們去自己常去的圖書館休息;舉牌和派報的工作,則需要早上 6 點去艋舺公園排隊,被點到工的人就可以去舉牌,有舉牌就有工資。

芒草心也曾經舉辦「百大職人 —— 流浪者的勞動身影系列講座」邀請無家者向大眾分享舉牌的生活點滴。圖/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舉牌組可能是所有組別中「最有錢」的,因為舉一天一個人能賺 800 塊;有一次,賣《大誌雜誌》的組別一天只賣掉 11 本左右,全組 5 個人只獲得 1000 塊,所有人一天只能花費那 1000 多塊收入。

當然,舉牌其實是一件危險的工作。舉牌除了拿杆子,也有「三明治」,就是一個人被前後兩塊板子夾住,坐在一個地方。在今年的體驗營裡,有個女生被分配到的點是個十字路口,舉牌人所在的地方,正是公車轉彎會經過的地方,稍不留意,就會壓到等紅綠燈的路人。學員覺得危險,就往人行道後面退了幾步,派報社的人來督察時,告訴她:「不好意思,這是業主的要求,舉牌人就要站在那麼外面。」

「她跟我們分享這個故事時,還蠻引人思考的。假如建設公司的人知道這個人在這裡是如此危險,願意讓他稍微調整一下的話,就能保障舉牌工的安全了。」廖冠樺說。

圖/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到了晚上,導師也會帶著學員們去自己熟悉的地方過夜,擔負起照顧學員安全的責任。雖然芒草心的工作人員不會無時無刻陪伴,卻是 24 小時待命,以防突發狀況發生。

整整 36 小時的街頭生活體驗非常辛苦,從工作、吃東西到睡覺,都是最直接的親身體驗。除了站在他者的角度關心無家者之外,芒草心給了一個歷久彌新的視角,像是生活中扮演的父親、母親、子女,上司、下屬、同儕一般,許多設身處地的考量,常來自角色扮演後的理解與妥協,芒草心讓「無家者」成為選項之一,或許是因為,許多人一輩子都不會成為無家者,也或許是因為,許多人可能在某一時刻,擁有了無家者的身份。

或許,只是為了「友善一點」

2020 年 10 月,也是由許多關注貧窮議題的組織共同舉辦的「貧窮人的台北」之月,包含了講座、展覽、群眾行動、一人一故事等,選擇 10 月,是因為 10 月有兩個跟貧窮有關的日子:國際消除貧困日、無家者日(World Homeless Day)。

也因此,在 10 月的時候討論這個議題,讓民眾藉此近身了解無家者的真實生活,打破邊界、消除偏見,讓這片土地更多元、更包容也更溫暖,顯得別具意義。

芒草心持續舉辦這些活動——街遊導覽、真人圖書館、艋舺走撞街頭遊戲、流浪生活體驗營等,希望民眾可以看見真實的底層勞工,了解這世界上真實發生的事件。如果可以引發人們多思考一步,甚至讓社會制度有所改變的話,這些無家者所處的環境,也許會更友善一些。


延伸閱讀:

下一劑「繪本」疫苗,親子共讀,讓預防勝於治療 —— 專訪展臂閱讀協會/2020 NPOwer 公益行動家 3

年輕社工與無家者 1000 多個又哭又笑的日子/《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書摘

責任編輯:樂亞妮

核稿編輯:高翠敏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每月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NPOst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