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元商業模式站穩市場,推倒身障就業的高牆/專訪「勝利基金會」社會企業

全家便利商店與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合作,臺灣第一間由身心障礙者提供服務的便利商店開始營運。圖/全家 CSR

文/EJ NPOst 特約記者

有去過位於臺北市建國南路高架橋下、生意總是絡繹不絕的勝利加油站嗎?就算沒去消費過,你也一定曾路過並看見那一個個熟練、認真為客戶服務的員工,幾乎就要忘記他們都是身障者⋯⋯

「工作是一種身而為人的基本權利,身障者也不例外。」勝利基金會創辦人張英樹,走過近 20 年,至今仍專注於開發身障就業市場,堅持透過商業模式為身障者找回自身的價值、尊嚴與認同,從而為其命運帶來結構性的轉變,勝利加油站的成功,就是最鮮明的成果之一。

建國路高架橋下的勝利加油站,提供加油與洗車服務。圖/勝利加油站粉專

從偏鄉到市區:逐步積累成社企典範

勝利基金會(以下簡稱「勝利」)現全名為「財團法人臺北市勝利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最早可追溯至 1963 年,來自挪威的畢嘉士夫婦來到屏東時,秉持著「生命的價值要被肯定,生命的潛力要得到發揮」的理念,為當地小兒麻痺孩童所建立的基督教勝利之家。(參考:從臺灣到非洲:已經看見的事,如何能裝作一無所知?/畢嘉士馬拉威計畫報導(上)

直到 2000 年,勝利在同是身障者的張英樹帶領下,返回臺北創辦了「財團法人臺北市私立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提供聽障、智障、肢障及多重障礙者兼具獲利能力的各種就業培訓機制至今,諸如職業訓練、居家學習環境、創辦庇護工場與工作機會、媒合身障者至企業就業等,都獲得顯著的成果。

2014 年,勝利持續擴充服務面向,以社會企業的概念進駐臺北社企大樓,並在一樓成立全國首例提供身心障礙者就業的餐廳「勝利廚房」,以中央廚房搭配實習廚房的概念,讓身障者在這裡受訓、施展餐飲技能,同時也經營成民眾聚餐、品嘗美食的好所在,所有餐飲都是身障者以純天然、無添加的方式製作,辛肝蔬果牛肉湯、檸檬蛋糕、焦糖烤布丁,都是必點的熱賣商品。

右為張英樹。圖/勝利廚房

2016 年,勝利再度變更型態並改名為「財團法人臺北市勝利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藉由更完善、多元的就業培訓機制,提升身心障礙者的自我價值與成就感。今年,在臺北市政府產發局為推動社會企業輔導育成、接軌國際趨勢,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作為遴選與輔導依據的社會企業補助名單裡,勝利也名列其中,成為我國「社企產業鏈」具指標性的組織之一。

導入就業培訓,建構多元商業模式

勝利從公益性質的基金會轉型成能自給自足的組織,最關鍵的時期非屬 2000 年時,將就業機制導入而成立的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當時,該中心除了輔導身心障礙者就業,也新增了新的職種設計與開發、庇護工場經營、職業訓練與居家學習等服務項目,「希望結合不同身心障礙類別的朋友,以團隊互助的方式,發展出多元的就業模式與場域。」張英樹說。

「做公益不能單靠愛心,必定要有市場機制才能永續。」回憶當年,身為勝利「靈魂人物」的張英樹表示,過往公益組織多半靠捐款維持運作,但對組織的永續和身障者的職涯發展,皆非長久之計,唯有透過專業與技術在市場中站穩腳步,才能發揮社會影響力、改善或解決社會問題。

圖/勝利廚房粉專

「以創新的商業模式解決特定社會問題的『社會企業』,正好提供了這樣的途徑。」他進一步說明,以解決身心障礙就業為核心目標的社會企業需要具有遠見及深思熟慮,既要顧及身心障礙者,也要考慮組織的未來,才能永續發展,「唯獨建立可行的商業模式有效的營運機制,才能支撐起一個支持身障就業的市場」。一時的幫助只是短暫的,找到啟發身障者潛力的開關,才是社企成功經營的關鍵。

勞動部的身障勞動狀況報告,截至今年中,臺灣身障人口約有 116 萬人,15 歲以上身心障礙者失業率 9.17%,是一般人的 3 倍;身障者勞動參與率不到一般人的 40%,約聘雇比例是一般人的 5 倍,且一個身障者等待工作的時間約須 7 年。

勝利當初為導入就業培訓成立的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即是有感於這樣的現象而發起,「首先,要對任何人都保有信心,相信人有無窮的潛力;再來要用對的方法,讓每個人都能發揮天賦,創造價值。」既是創業家也是身障者的張英樹,以過來人的身分肯定的說。

勝利手工琉璃庇護生產中心於市集擺攤。圖/i 勝利粉專

營運多年、以社企形式營運的勝利加油站,目前員工約 70 人,8 成為身障人士,去年業績高達 3.6 億元,就是「開發潛力」的最佳證明。除了僱用不同障別的身障者擔任加油、洗車工作,也是全國唯一取得 ISO 9001、ISO 14001 品質及環保雙認證的加油站,技術與品質兼具。此外,勝利也陸續開發了資訊建檔、視覺設計、咖啡輕食、便利商店等多元的職業訓練與服務項目。

即便如此,但對勝利身心障礙發展中心來說,終極目的仍是希望有一天這些身心障礙的孩子能進入一般企業工作、甚或自行創業,不再需要受到基金會的保護,繼而將所學回饋到社區乃至於社會,自食其力,也幫助更多人。

持續開發新市場,積極開展跨界合作

事實上,臺灣一直到 2007 年若水社企創投成立,才正式將社企的概念引入,但早在那之前,堅持不依賴捐款、以就職培訓為策略的勝利,即已透過這樣的概念運作多年,用實際作為逐步消弭身心障礙者在職場、行動等面向上的不平等。勝利跨界與其他企業體合作、前述於近年開展的「勝利廚房」,即是創新有成的亮眼案例。

勝利廚房為身心障礙者提供完整的職業訓練。圖/勝利廚房粉專

勝利基金會行銷經理張湘蓉表示,勝利廚房的營運最主要是為了達成 2 個目的,首先是為了提供身障者更多元的工作選擇,「有別與過往的庇護工場,這裡同時也是推廣安心美食、闔家聚會的餐廳」;再者,則是為了提升庇護性就業者作為轉職後的新選項,「相較一般職場,社企對身障者有較多的包容和理解,也有較多的員工協助方案」,目前勝利廚房的員工有極高比例是由各庇護工場轉銜聘用,加上薪資條件更加優渥,也讓庇護性的員工在職涯發展上有更大的動力。

除了自有門市,民眾還能透過電商直銷來訂購勝利廚房的商品,全系列產品皆經安檢合格上架,舉辦消費者座談蒐集市場回饋,同時也會積極參與企業公益市集設攤,現華南銀行、勤業眾信都是合作過的企業。然而,這些努力卻都不脫離一個目的:讓更多身障人士的就業能更寬廣,進而嘗試微型創業,甚至脫貧。

「勝利廚房目前僅營運 4 年,仍有許多部分需要努力,目前來到餐廳用餐的消費者多半為社區民眾,或是前來社企大樓參加活動的人,普羅大眾對餐廳或社企的認識仍然模糊,不見得會特地前來消費。」張湘蓉補充,為此,今年 11 月也將發布 4 年來第一本公益報告書,藉此提升營運模式的透明度和社會影響力。

勝利廚房一隅。圖/勝利廚房粉專

不打悲情牌、不自我設限,以專業站穩市場

20 年來,「勝利」完全沒有因為「身障」而自認能力不足,反而積極開發每一位身障者的潛能,甚至以經營企業的精神營運,提供客戶高品質的服務和產品,諸如「資料鍵檔中心」取得英國標準協會 BS7799 國際資訊安全稽核規範認證、「加油站」通過 ISO9001 服務品質認證,所經營的餐廳、咖啡館也屢獲政府優良評鑑,甚至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的「公益店型」,生意也蒸蒸日上,大幅超越原店家的業績。

張英樹表示,常有身障者或是身障者的家屬剛來詢問時,劈頭就問:「你們能做什麼?」但他總會立刻反問:「我們不能做什麼?」這不是賭氣之話,而是他發自內心的疑惑,「任何人的潛能都是無限的,有無限的可能去創造,不該自我設限。」他堅定的說。

回顧過去,勝利曾開發過的職種包含資料鍵檔、平面美術設計、蘭花組織培養、咖啡餐廳、琉璃製作、加油站,到近來的全家便利商店、北歐甜點烘培、數位印刷等,族繁不及備載,在別人眼中就像是不安於室的「過動兒」,不停開發職種,不斷挑戰極限,不停打破人們對身障者的刻板印象,持續用專業證明:只要願意,誰都有扭轉命運的潛能。


延伸閱讀:

身障街賣團體主動出擊,用美食突破身心限制與歧視/新巨輪胖卡餐車商轉計畫專訪

【活動現場】做出品牌,讓價值與價格永續留存/慢飛兒、臺灣藍鵲茶的社會共好之路

不再是「障礙」:看見特質放大優勢,中秋公益禮盒產製大不易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