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的話 & 2018 年 6-9 月 NPOst 捐款支持徵信

主編的話

今年 6 月底,NPOst 開啟了對外募款。雖然至 7 月才正式啟動,但我們其實自年初就在不斷的運作、思考、討論。

我們爭論過到底要開放訂閱制,還是要捐款;思考過到底要用「參與」、「支持」我們,還是大方使用「捐款」2 個字。我們想過 NPOst 的社群究竟都是哪些人,是什麼樣貌;也想過自己到底能吸引多少支持,能做出多少改變。我們更天真的以為,現階段的 NPOst 若只將募款視為被動性的補貼,那募款這件事應只是定期公布責信報告、推廣發文即可,根本用不到太多人力與精力。

後來我們暫時得出一些階段性的結論。例如,我們希望 NPOst 的好內容能成為每個人都負擔得起的公共服務,於是決定放棄部分媒體在嘗試的訂閱制,選擇募款(當然各間媒體的條件與考量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我們喜歡每個人共同「參與」、「支持」的概念,希望邀請讀者更進一步與我們對話,但我們也相信「捐款」的概念不該如此狹隘,它在每個人心中自有定義,不應被我們主觀認定而絕然捨棄,所以我們鼓勵每個人參與我們、支持我們,但也不再迴避邀請捐款的用詞選擇。

我們透過長久與演算法奮戰的 Facebook 粉專與電子報社群,以及隨著捐款啟動而同步開始認真經營的 Line Group,持續摸索適當的勸募推廣發文頻率(透過會說真話的朋友盲測、被封鎖的數量、讀者抗議的次數等血淋淋的過程)(會說真話的朋友很重要,每個人都要有 3 個)(3 個就好,再多就會傷心),將少少的廣告預算花在刀口上,密集關切後臺點閱率與轉換率(每天刷 n 次後臺報告),努力摸索出社群的圖像。

我們沒有募款專職人員,我與我的編輯在編輯臺每日寫稿、審稿、編稿、發稿、推文、派題等繁重日常中,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推廣企畫、線上宣傳、視覺設計、社群溝通、行政雜物、責信與成果討論等,沉痛意識到自己有多天真──我們是研究非營利組織生態的媒體,究竟為什麼會天真以為勸募這件事可以「兼著做」就會有效果呢。(晴天屁力)(賞自己巴掌)

但也正因如此,身為非營利的小型獨立媒體,此次從捐款系統平臺的串接、勸募活動的摸索操作、技術工程的數據支援到金流與財稅法規的研究等,從頭到尾可說是將心比心的體會了臺灣所有非營利組織都會碰到的各種挑戰。也意識到儘管我們一一克服了,但這一切對超微型的 3 人小組織來說想必都是巨石,對 3 萬人的大型組織來說,卻又只是輕如微塵的起步之階。NPOst 身為臺灣唯一鑽研非營利組織的專業媒體,所有過去我們做過的報導,現在都要為了自己重看一次,也要為了所有組織再回頭審思一次:究竟什麼樣的報導、什麼樣的累積與交流,才能真正與每個人共同促成公益大環境的正向循環。而這,也是所有 NPO/NGO 在做任何計畫之前,都會面臨的最大挑戰:需求辨識與評估。

本季階段性成果報告

從 6 月底開始到現在,我們的支持收入從一開始的募款蜜月期 5.1 萬,驟降至 2.7 萬(浪漫總是轉瞬即逝),到第 3 個月剩下 1.5 萬,僅足夠打平我們現階段的勸募成本(勸募平臺年費攤分、金流平臺系統費與手續費、廣告預算與推廣設計等)。未來會如何我們無法預測,但在 3 個月的試行後,我們想要誠摯的獻上無以言說的感謝──

這 3 個月來,我們終於,終於能夠有餘裕做出更多元的內容嘗試。我們能夠放心採用珍貴的投稿,給予同是 NGO 工作者的來稿者微薄的稿費,希望以此鼓勵公益工作者在辛苦的日常中,持續紀錄下自己的看見(參考:不能公開的頒獎典禮:「因為我是受刑人的小孩,這個聽來可恥的身分讓我拿到這個獎。」);我們能夠全心支持專業作者如周孟謙,做出至關重要的專題如「主婦聯盟合作社推動勞務承攬爭議」(參考上篇下篇後記),如此上萬字的專題,若沒有同樣逾萬的合理稿費相應支持,就是愧對了所有孜孜矻矻的寫作者,也輕視了文字與書寫的價值。

我們在規模更甚於 921 大地震的印尼震災時,搜集臺灣駐印尼的 NGOs 報告與其他 INGOs 訊息,從現場人員的角度整理出救災進度報導(參考:印尼災害防治署:「11 日起停止搜尋遺體。」大規模公衛危機恐爆發,印尼震災救援受阻);我們在聯合國前祕書長安南過世時,整理編譯了他的生平,留下這個巨人一生珍貴的紀錄(參考:在強權夾縫中尋找和平之道的「入世教宗」,安南:「聯合國祕書長是非常寂寞的職位。」)這些,都是過去以深度報導為主、沒有餘力發即時記者與編譯的 NPOst 最難做出的「時效性」事件新聞。

我們還可以不再忍痛放棄重大的公民參與活動(參考:「守語者」談聾人文化:聾人不是失去聽,而是得到手語),或 NGO 極具價值的採訪邀請(參考:10 萬件壓力衣、3 萬名燒傷患者,陽光基金會培訓國際夥伴協助燒傷兒),能夠派記者帶回珍貴的現場精華。我們也終於有餘力耕耘艱深難懂但攸關公益領域發展的重大議題(參考:公益信託成集團控股管道?修法論壇籲改善亂象,落實「公益歸公益,營利歸營利」)。我們甚至因此能第一次製作影音紀錄結合文字報導,表達我們對長年關注的身障街賣團體新巨輪全心的支持。(參考:身障街賣團體主動出擊,用美食突破身心限制與歧視/新巨輪胖卡餐車商轉計畫專訪

就我個人來說,我甚至因為編輯臺有了更多稿費派出特約記者採訪,而省下一些自採自訪自寫自編自推的時間,完成了(拖延一年的)舊鞋救命創辦人楊右任的專訪(上篇下篇),由此好好疏理了「捐鞋到非洲」這件長達一年的爭議與價值討論。此外,我也有餘力支付更多的兼職費用給新加入編輯臺的夥伴,以此分攤上述所有稿件的編輯工作。我更因此敢放心派出一些需要長久、耐心與深入調查追蹤的題目給更多資深的記者,讓他們有辦法無後顧之憂的全力以赴,這些苦心與成果都將在今年底前陸續呈現。

我們又成長了,因為有你們。謝謝下面這所有在 NPOst 勸募一起步就參與支持的朋友,因為有你們,讓改變得以一點一滴的發生。謝謝你。謝謝你們。也謝謝每一位以各種形式支持 NPOst 公益交流站的讀者,NPOst 是為你們而存在的,請隨時反饋你們最寶貴的意見(contact@npost.tw),讓我們能持續改進。

我們的捐款還很少,很微薄,我們也還很渺小,每一個發採訪與議題追蹤的選擇,都牽涉到背後極有限的稿費與人力資源的現實分配。但,只要還有那麼一丁點力量,我們都會繼續努力下去。如果你認同我們為公益大環境盡的這份心,如果你願意為我們撐出一些空間,讓我們嘗試更多元的挑戰、開展更包容的視野,請支持我們,請繼續支持我們,我們需要你的支持。

點我定期定額支持 NPOst點我單筆支持 NPOst點我看歷年重大報導

2018 年 6-9 月 NPOst 捐款支持徵信

作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