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 個清潔女工共同創業,開源共享平臺讓每個清潔工都是股東

作者按:

15 年前,當多明格斯(Cirenia Dominguez)從墨西哥來到紐約,她想的是,能否多打掃幾戶人家,為孩子的教育多賺些錢。

15 年後,在個人民主論壇的舞臺上,她與臉書、微軟、美國官員同臺,以創業家的身分,告訴人們經濟弱勢者如何逆轉生活,科技如何創造更包容的經濟,「平臺合作社主義」,是她找到的答案。

 

文/劉致昕  g0v.news

川普上任要滿 2 年,入夏的紐約法學院,科技人、記者、官員、學者、喜劇演員等,齊聚《個人民主論壇》(Personal Democracy Forum,PDF),滿滿 2 天的演講、對談、工作坊中,他們在尋找一個答案:如何修補民主?

民主破了哪些洞,是個很大的題目。臉書的早期創辦團隊成員之一、歐巴馬選舉操盤手 Chris Hughes 在臺上拋出「保障收入」(Guaranteed income)作為解方,希望能解決貧富差距造成的社會崩解;同樣是歐巴馬任內的幕僚、官員則提出如何用科技解決政府效能問題,以及如何立出數據使用規範,提防人工智慧的不當發展,也有講者提醒,當一切聯網之後,政府對人民可能展開的大規模監控,是否進一步打壓弱勢族群的權益等。

最終,壓軸的拉美裔喜劇演員 Negin Farsad 以脫口秀的方式,以她自身的成長經歷點出美國社會的大熔爐中,膚色如何成牆,那些衝突的種子如何被埋下、又該如何被清除。

喜劇演員 Negin Farsad。圖/GovernmentZA @ flickr, CC BY-ND 2.0

今年的論壇主題定為「我們如何創善?」(How we make good?),菁英們針對經濟、文化到科技政策,提出不同觀點與討論,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他們,有惶恐、憤怒,更有急迫。

但在現場,一名來自底層的講者,卻為眾人帶來最激勵人心的答案。

需要翻譯協助溝通的多明格斯,是一位來自墨西哥的母親,現職為專業的清潔工,她也是講者們口中「需要被包容的多元文化」、「美國經濟需要的力量」、「要給予基本人權的外來移民」,以及「貧富差距下被遺忘的失聲公民」。然而當她站上臺,提出的不是美國政府應該幫她什麼;在臺上,她分享了自己所完成的事──

一個 3000 名清潔女工共創的平臺,一家新型態的合作社:Brightly.coop

每個清潔員都是會員,也是股東

Brightly.coop 是一個結合開源共享平臺技術的合作社,每一個清潔工都是會員、都是股東,她們靠著開源軟體 Up&Go 的幫助,打造自己的數位平臺,消費者可以透過平臺直接僱用他們的清潔服務。

2 年前,Brightly.coop 展開與 Up&Go 平臺的合作,介面的設計以增加信任為目標,消費者直接了解每一個清潔服務的提供者,和他們互動,「在這個時代,人們沒有看到你的社交檔案,很難相信你,很難讓你進到他們家裡面去打掃。」多明格斯說。雖然一樣掛著共享經濟之名,但在 Up&Go 的平臺上,一切都以第一線勞動者的需求為出發,因為,他們正是這平臺的擁有者。

分潤機制上也有不同。每一筆消費,平臺只收 5%,其中 2% 作為平臺維護營運的成本,3% 回到合作社,剩下的全都歸勞動者所有。

「雖然我們的定價比其他清潔公司稍微高了一些,但(一年來)我們發現,人們在我們這邊消費是開心的。」多明格斯說。在她們進入市場之前,消費者面對清潔服務平臺,每筆消費抽傭 20% 到 50%,有的採取個案外包的方式,在預定之前,看不見清潔工、無法保證得到的服務是什麼,甚至,大部分人必須靠著朋友打聽,靠口耳相傳,才能找到足以信任的清潔服務。

但在 Up&Go 上,因為勞動者就是平臺的擁有者,他們想的不是一次性的生意,而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建立,於是定價透明、服務細項清楚列出,消費者在消費發生前,就能看得見自己的付出將得到什麼,能改變什麼。

在 Up&Go 平臺上的 3000 個清潔工,平均時薪比市場行情多出 5 美元(約新臺幣 152 元),若與他們加入合作社前的收入相比,則多出 10 美元(約新臺幣 305 元)。

多明格斯。圖/Personal Democracy Forum 2018

「我們還採取環境友善的清潔方式,也把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都想好了。」多明格斯說。她談起清潔服務時,就像任何一個專業工作者談起自身的事業那樣,「我們以自己的專業和得到的信任為榮,顧客看待我們就像看待專業的電子技工、髮型師一樣。」

讓消費者得到在地、可信賴、對社會有幫助的服務,讓勞動者得到自我認同、該有的權益,以及在經濟弱勢族群中建立起組織、發聲權,這就是平臺合作社主義(Platform Cooperativism)的宗旨。

在共享經濟衰竭之餘,重獲新生的「平臺合作社主義」

平臺合作社主義在 2014 年由紐約新學院(The New School)助理教授休茲(Trebor Scholz)提出。看著多明格斯在臺上分享過去一年的經驗,休茲笑說,這樣的故事在世界各地吸引大量的注意,「我每天都收到信,從南非 UBER 的司機到洛杉磯的遛狗員、印度的軟體工程師,他們都在問該怎麼做、下一步是什麼?」

休茲解釋,當 UBER、Airbnb 等各種共享經濟平臺走向世界,近年來看見的,卻是平臺業者手握利潤和使用者的數據,不斷提高自身的市場估值;另一面,卻是勞動者不斷下降的平均工資和勞動權益。

2014 年,普林斯頓大學針對 20 個城市的 UBER 司機展開調查,以洛杉磯為例,他們每小時時薪收入中位數約為 17 美元(精英優步,UberX)(約新臺幣 519 元),還需要扣掉汽油、保險、汽車維護等成本,不一定能達成落杉磯訂定的每小時最低工資 13 美元(約新臺幣 397 元)

圖/Stock Catalog @ flickr, CC BY 2.0

共享經濟雖有「共享」2 字,但主要獲利的卻是平臺業者和投資人勞動者有可能反而掉入勞動權益的黑洞。經濟學家 Lawrence. F. Katz 和 Alan. B. Krueger 研究發現,2005 年到 2015 年的 10 年間,在全美新增的近 1000 萬的工作崗位中,幾乎全部都是臨時工、合約工或是自由擇業的散工。地球另一端的德國也出現相同趨勢。網絡社會的新型經濟不但沒有縮小貧富差距,反而令各種工作更零散、更原子化。科技獨角獸一隻隻誕生,大部分勞工的收入卻更低、更不穩定。

共享經濟正在衰竭!」休茲說,他想用擁有 200 多年的合作社概念,結合科技,拯救共享經濟。4 年多來,全球 14 個教研機構、國際非政府組織加入,研究、推廣,由下而上的打造平臺合作社運動。

他觀察過去 4 年來自世界各地的經驗,指出「整體是技術、文化、政治、社會的變化,不只是技術的終極追求。」最大的考驗是如何創造一個全新的所有權機制,實踐民主價值,平臺技術不是難關,但重塑社群內的關係、決策機制,以及如何對外溝通、找尋夥伴,才是成功與否的關鍵。

紐約新學院(The New School)助理教授休茲(Trebor Scholz)。圖/Personal Democracy Forum 2018

他提出 10 大原則,成為平臺合作社主義發展的準則以及檢視的標準──

1. 所有權:平臺合作社歸屬於創造大部分平臺價值的人們所有,可以改變一般人對自己與網路關係的認知。

2. 體面的工資和收入保障:讓隱形的數位經濟工人,拿回該有的權利跟生活條件。

3. 透明性與數據公開:合作社的數據需要透明,這指的不只是財務上的使用,還包括拿取什麼數據、如何搜集、向誰出售、如何使用等。

4. 尊重與認同:確保基本的勞動權益,並在社群中建立健康的自我認同。

5. 共同決策:從平臺的設計跟打造開始,勞工就應該參與其中。

6. 法律保障的框架:超過 70% 的美國自由業者表示他們經常被拖欠工資,合作社的治理必須受到法律保障。

7. 不被企業綁定的工人保障和福利:不屬於單一企業的勞工,必須尋找出新的制度,持續給予社會福利;對臨時工、全職員工必須一視同仁。

8. 保護免受霸凌:平臺經濟下,勞工受到平臺的不公平對待必須消除。個人事業聲譽、評等等「資本」,不應該被綁定、被控制。

9. 拒絕工作場所的不斷監視

10. 消失權:數位經濟下的勞工,仍必須確保其能下線、登出的權利。

以人為本的民主精神,轉換勞動者角色

以全新的制度經營事業,勞動者扮演的角色也完全不同。多明格斯笑稱,她以前只要做好媽媽、姊姊、清潔工的角色即可,現在,她必須不斷精進自己,學習會計、行銷、管理,參加工作坊。

「沒有人可以搭便車,每個人都是擁有者,要學會技術、要有責任,也了解到彼此是生命共同體。」她點出最基本的考驗。

像是在集體追求一個理想生活一般,3000 個清潔女工一起創業,要有共同的方向、想法,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們先組成小團體,每  2 週碰面一次,每個團體推代表,從中選出執行董事會,每個月與合作夥伴 Up&Go 碰面。「很難每一個人都同意,尤其這些人以前都是管好自己就好的人。每個人要以團隊利益優先,有時候是很難的事。」多明格斯坦承,但他們確定的是,既然決定是合作社了,那麼凡事考量先以人的角度出發,然後才是以企業的營運獲利。

以人為本的核心概念,也進入平臺設計的過程中,每項功能的開發順序、方向,都以各合作社的獨特文化與特性為主,並以非技術出身的清潔工為優先,開發者反而是次要的角色。

以人為本、講求民主,從總體規模跟平臺本身來看,平臺合作社的進展慢、規模擴大慢、獲利最大化的可能低,但若回到勞動者的角度,實質收入高、自我實踐、社群的凝聚等,不再走向負循環。另一方面,因為有了實踐民主的經驗,移民社群、經濟弱勢的勞動者,也同時養成參與當地公共事務的習慣,增加多元族群的發聲。

「過去,很多人只把我們當做掃地的機器,我們在這個社會中是最底層的人。我們希望讓大家看到,我們提供的服務中帶有的人性成分,也想讓我們重新找回生活品質,我們要證明自己的專業,即使這只是清潔服務。」

15 年前,那個沒有資本、沒有科技,沒有尊嚴,在大街上一個一個問人需不需要幫忙打掃的多明格斯,如今不但能夠許下改善產業未來的心願,靠著平臺合作社,她還有能力使其成真。她笑稱,或許這就是人們所稱的「美國夢」吧。


本文【個人民主論壇 PDF 2018 現場】3000 名清潔女工重新定義「共享經濟」原刊載於 g0v.news,NPOst 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活動現場】南機拌飯、玖樓:新創思維注入舊場域,社群共同實作打造永續城市

拒當弱勢!小黃運匠的社會共好之路/專訪「一起趣」社企共同發起人侯勝宗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