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社區志工事件(四)/黃盈豪(上):進部落,為部落所用

 

編按:

裴大生事件經過 NPOst 專題追蹤,真相已存於各人心中。剩下的問題是:「那我們究竟該怎麼做?」此系列最後兩篇,邀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助理教授、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祕書長黃盈豪,為有志長期服務於部落的社會工作者專文解析,以部落為主體的服務究竟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

 

部落是一個整體,在現代化、資本主義和外來殖民的過程中,各部落原本的傳統社群機制和文化遭受壓迫和限縮,部落傳統文化流失、原鄉社會問題逐漸浮現,對於原鄉兒童、家庭等問題的討論和回應,需要回到結構面、被殖民的歷史和部落的文化主體來看,尤其是在面對外來者時。

近日,一個發生在南投仁愛鄉互助村進部落服務的「傻志工希望服務隊」造成衝突的案例引發眾多討論,自稱傻志工的當事人裴大生發願蹲點部落進行協助,工作方式卻跟當地族人起了衝突引發爭端。我沒有在部落現場,不清楚當地真實脈絡,無法對事件本身評論是非,但此事件反映出背後的重要議題是外人(志工、社工等)如何進部落工作的討論,而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以原住民為主體的部落工作方法。

誰的需要?誰的服務?

部落常常成為被募款和幫忙的對象,外界提到部落小孩就聯想到需要被幫忙或助學,各地成立的部落老人關懷站似乎暗示著部落每個老人都需要被關懷,一次性的捐助或沒有真實回饋到在地部落培力的外來協助,更鞏固了外來的強勢和在地的弱勢,更甚者,有些部落族人在過程中也拾起這個受助者的符號,忘卻自身的優勢和能力,不勝枚舉的例子都反映了外來社福團體或國家以協助部落之名,實際卻可能弱化原住民族福利的殖民事實。外來者習慣宣稱部落需要被幫忙,但到底是誰的需要,以及這個需要該怎麼被理解和協助,都必須被更細緻的檢視和對話。

部落很重視互助和分享的關係,外來工作者的態度和方式要很尊重部落,更不能高高在上。人跟人的關係原本就是互相滋養互相支撐的,沒有誰會是永遠的助人者或受助者,互為主體的助人關係是部落工作很重要的基本態度。早期臺灣各大學的山地服務團,就對於大學生進部落是「服務」還是「被服務」有了深刻的反省與自我解構,多年後紛紛解散,或轉型成「到部落學習」的社團。進部落服務應以長期「陪伴」和「協力」的角色較為適合。

進部落,為部落所用

之前因為做研究的關係在部落進行大量的訪談,過程有一個很特別的發現,是我一直在問部落耆老「進部落的社工該具備什麼能力?」,但他們回答我的卻幾乎都是,跟部落工作該具備應有的「態度」。除了尊重部落,是否可以長期投入和犧牲,是部落長輩很在意的基本態度。有了被認可的基本態度後,接下來仍是以部落為主體來進行社工工作,要相信部落的自主性和復原力,部落是有能力來運用你和教育你的。

有個新竹的部落耆老跟我提到:「他(外來社工)不知道的我們應該要教他,如果他就按照他自己的做,沒有配合部落,他做不到什麼。」所以外來工作者可以有的基本態度,是尊重部落、願意長期的投入且準備為部落所用。

DSC09165

給外來工作者的建議

對於外來工作者,除了理解和學習部落文化,工作的重心也要以部落為中心,清楚自己的外來資源/支援的位置,凡事跟部落討論和請教,否則反而帶來部落的衝突。建議到部落當社工或志工,讓自己有跟部落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的機會,是很重要的基礎。

相較於都市型的社工,部落社工不應該一直待在辦公室,要想辦法多到部落走動,並多跟居民互動或參與當地的勞動。另外還有一個提醒是,社工以外來團體的角色在社區推動服務方案、或有外界資源要進到部落時,往往因為社工掌握資源的優勢和主導權,或對部落生態不夠了解而成為部落分裂和衝突的開始。儘管外來組織能為部落帶來很多資源,也做了很多照顧和服務,但建議要主動跟部落在地組織多些合作和對話。

另一個外來工作者最需要引以為戒的提醒是,部落工作很在乎共同參與和做決定,外來工作者或組織在工作時,公開訊息並邀請各部落團體共同參與,非常重要與必要,就算邀請了對方沒有出席,也是很基本要做到的動作。部落最忌諱的就是政府方案或外來資源沒有經過集體討論就做成決定,可能會招致部落反對甚至抵制。

現在部落人民團體的建制及政治力的介入也值得省思。國家透過人民團體法令的控制和資源的挹注,扶植與掌握部落團體,因此發生一個部落有好幾個協會、組織的情況,甚至壓制了原本的部落傳統組織和決策系統,這也是一種該被重新理解和反省的殖民過程。外來組織(外來工作者)更需要看到部落的整體脈絡,而不是助長部落的分裂和外來經濟及政治的壓迫。

延伸閱讀:

原民社區志工事件(一):站在道德制高點,該怎麼把好事做對?

原民社區志工事件(二):社會行動的基本功

原民社區志工事件(三):獨家專訪「傻志工」裴大生

原民社區志工事件(五):如何進部落工作?

 

黃盈豪

部落社工/災區社工實務工作者,以身為社工為榮,相信社區工作是社會工作的出路。大安溪部落共同廚房推動者,社工工會催生者,社會工作教育工作者。現職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助理教授,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祕書長。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