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貧窮,形成 65 歲也不得不繼續工作的社會/《續・下流老人》書摘

0

編按

如果出版社於今年(2017 年)5 月初出版《續・下流老人》(原文書名:続・下流老人 一億総疲弊社会の到来),這是洞察日本不同世代的社會貧困議題的日本社會學者藤田孝典,繼《下流老人》《貧困世代》後的最新續作。

「下流老人」指的是「日漸邁向貧窮化的老人」,換句話說,每一個人都可能是下流老人的潛在人口。因「照護離職」而失業的 65 歲女士,必須到車站擔任清潔工才能勉強撐起生活;因金融風暴而中年失業的大型公司課長,最後只在便利商店打工來支付孩子的學費與房貸。時時刻刻都為眼前的未來感到不安的生活,是個人的責任嗎?國家所設置的社會保障方案(如健保、年金、長照等)為什麼不得成為生活的防護網?

日本預計 2025 年將出現 45 萬的照護難民,那麼行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的臺灣呢?本篇為書籍中討論「高齡者工作的理由」章節,藤田孝典藉由簡單的調查數據,來分析為什麼高齡者要繼續工作?並點出多數人們看待工作的盲點。

 

持續工作已經變得理所當然嗎?

現在的日本,有多少高齡者會因為什麼樣的理由而投入工作呢?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書籍和報導意外的少。

當我們想像高齡者的生活時,腦海中總是會浮現在公園打槌球,或是坐在長椅上晒太陽的模樣。但是,有很多老人並不在這裡。當我們走入現場、詳細閱讀統計資料後就會發現,和我們心中那幅帶有詩意的意象不同,即使邁入高齡期,還是要拖著疲憊的身軀默默持續工作的人,一一出現在眼前。

我們實際觀察這種堪稱「沉默大眾」的人們實際生活的景象,並且以微觀的角度,針對高齡者的雇用、勞動環境進行檢討。

屆退休齡仍在工作,成為常態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高齡者的人數。

根據「平成 28 年版高齡社會白皮書」(2016 年),2015 年時,60 至 64 歲的雇用者是 438 萬人,65 歲以上的雇用者是 458 萬人,65 歲以上的雇用者人數首度超過 60 至 64 歲這個年齡層。從這個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即便過了退休年齡(65 歲)還持續在職場上工作的高齡者人數正在增加」。

事實上,65 歲以上的雇用者人數不斷攀升,相較於 10 年前( 2005 年)增加了 230 萬人,亦即增加到 2 倍以上。因為高齡化之故,高齡者的絕對數不斷增加,但這個速度也實在太可怕了。

高齡者的雇用者人數變化告訴我們,「即便過了退休年齡(65 歲)還持續在職場上工作的高齡者人數正在增加」。圖/如果出版提供

接著,當我們觀察各種不同年齡層的就業狀況時可以發現,以男性就業者來說,60 至 64 歲有 72.7%,65 至 69 歲有 49%,70 至 74 歲有 32.4%的高齡者在工作。另一方面,以女性來說, 65 至 69 歲約有 3 成,70 至 74 歲約有 2 成是就業者。整體而言,我們可以說「全體約 3 至 4 成的高齡者都在做著某種工作」。

也就是說,現在的日本即使步入高齡期也必須工作的現象愈來愈普遍。

觀察日本高齡者的就業率,「全體約 3 至 4 成的高齡者都在做著某種工作」。圖/如果出版提供

高齡者「不得不工作」

但是,放眼全球,這樣的狀態是否「正常」?

讓我們來跟歐美各國做個比較。根據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的「高齡者就業率的世界性比較」,2013 年的高齡者就業率,法國為 2.2%、德國為 5.4%、英國是 9.5%、美國是 17.7%,相對於此,日本是 20.1%,高達法國的 9 倍以上。從這個統計我們可以了解日本高齡者「工作過度」的嚴重程度。

日本的高齡者為什麼必須工作得這麼辛苦?

再更仔細觀察之前,希望大家知道「社會保障愈不健全的國家,高齡者就業率上升的傾向就愈明顯」這個前提。

其理由是,如果沒有現金收入就無法生活的高齡者增加了。法國、德國和英國的高齡者就業率很低也是出於這個原因,這些國家的年金制度、住宅、醫療、照護等各種公共服務都非常完善,高齡者就算不工作也可以過活。

圖/https://goo.gl/Ox2kl4

反過來說,日本高齡者的就業率之所以這麼高,與其說是「工作意願很高」,倒不如說是「因為不得不工作」還比較正確,現在的日本是「即使步入高齡期,如果不工作就無法生存」的社會。

而且,在日本,從工作時期開始,長時間勞動就已經是理所當然,特別是男性,可說是「工作=生活的一切」。因此,決定「不工作」時,很多人都會有一股疏離感,彷彿這個社會沒有自己的容身之處。

很多失業者之所以會自殺,並不只是因為薪水變少或生活辛苦,同時也是職場這個可以滿足認同需求的場域被奪走的喪失感所造成的。相較於相信「過著充實的休閒生活、重視和家人相處的時光,花適度的時間工作」乃理所當然之事的其他先進國家,日本堪稱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國度。

在日本,不管是工作時期或高齡期都要辛苦工作,也就是所謂的「過勞國家」。

各國高齡者「希望持續就業的理由」。圖/如果出版提供

「為了追求生存意義而勞動」只是謊言

有資料可以證實高齡者並非「工作意願很高」,而是「不得不工作」這個論點。

根據日本內閣府的「高齡者日常生活的相關意識調查」(2014 年),60 歲以上的高齡者中,希望就職的比例是 71.9%,其中回答「只要還可以工作,就希望可以永遠工作下去」的比例最高,是 28.9%。

問題在於理由。根據日本內閣府進行的世界性比較調查,日本高齡者希望持續就業的理由占比最高的,就是「因為想要有收入」(49%)。此外,根據日本內閣府「平成 25 年度針對高齡期的『準備』之相關意識調查」(2013 年),「因為想得到生活費」(76.7%)、「因為想要有可自由支配的金錢」(41.4%),兩者都是以想獲得現金收入為最主要目的。

在上述的世界性比較調查中,德國和瑞典的高齡者表示,「因為工作本身很有趣,自己也會變得更有活力」是工作的最主要理由。從這一點我們可以了解,日本的高齡者因為經濟理由而工作的情況有多麼嚴重,也可以清楚感受到他們對生活的強烈不安。生活在退休後如果沒有錢就無法安心生活的社會中,在某種意義上,根本就是「不斷被金錢和商品控制直到死亡的人生」。

圖/https://goo.gl/ime2f0

因寫了《資本論》而聲名大噪的卡爾.馬克思(Karl Marx)稱之為「商品拜物教」(Fetishism),也就是說,人類會崇拜金錢和商品擁有的力量,這種意識本身會決定行動,也可以稱為「物化」(Reification),且人類的關係和行動也會因為擁有金錢和商品的多寡而受到影響。因為沒有錢就無法生活,所以人們會非常自然、無意識的被迫勞動,也就是說,人類會因為金錢和商品的驅使而勞動。(關於這一點,詳見佐佐木隆治所著的《我們為什麼要工作 和馬克思一起思考的資本和勞動的經濟學》/旬報社,2012 年)

現在的我們確實是生活在商品拜物教的社會中。當日本政府提出「總計一億人的活躍社會」口號,推動高齡者就‘職時,我們常常會聽到「讓第二人生變得更加充實」或「健康、創造生活的意義」等,宛如詩歌般的抽象口號。但是在日本,高齡期的工作並不只是為了要維持健康那麼簡單。若想讓第二人生變得更加充實,只要培養興趣就好了;想維持健康,只要上健身房就可以了。事實上,生活富裕的高齡者應該不會工作,而是在關島或峇里島享受晚年生活,或者在健身房進行「適度」的運動

對於不屬於上述族群的高齡者而言,高齡期的勞動目的就是「錢」。退休後的工作並非創造生活意義的地方,而是延續過去那段工作時期的嚴酷現場。

一直到臨死都讓人不安的社會

但問題的核心是,為什麼日本的高齡者如果不工作得這麼辛苦、無法生活?

理由之一,就像之前看到的,單純是因為生活費不夠的緣故。高齡者的可支配所得年年下降,各種保險費的支出也不斷增加。

此外,也有人指出高齡者世代的平均存款金額,比其他世代來得高。的確有許多高齡者為了老後生活而累積了相當的資產,因此,工作的高齡者中,應該有一定數量的人是「目前生活沒有問題,但因為對將來感到不安,所以持續工作」。工作的高齡者中,很多人的動機都是因為「不管有多少現金都無法感到安心」這種強迫似的觀念。換句話說,我們的社會就是如此難以消除人們對未來的不安及危機感。

 


延伸閱讀:

【書摘】《下流老人》:我們如何一步步成為下流老人?

離職照顧家人?你得先把自己擺第一/《照護爸媽,我得離職嗎?》書摘

長期照顧 5 大迷思,與照顧者必備的重要指南/《照護爸媽,我得離職嗎?》書摘

「只要努力就一定有回報」,5 大偏見逼死年輕人/《貧困世代》書摘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