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佛珠」或許比智慧手環更受長輩歡迎!

文/Max

台灣於民國90年代就已進入「高齡化社會」(65 歲以上老年人口達總比例7%),在今年(2014),老年人口比例更已超過一成,而根據內政部統計,12年後老年人口比例會超過兩成,換言之,台灣將正式加入「超高齡社會」俱樂部。

高齡化社會-300x294

(圖片資料來源:Truthdig)

 

銀髮族 + 科技 = 市場新商機

如同徐業良老師(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 主任)所說,在台灣,不管你從事什麼產業,都可能會有人告訴你,「台灣市場太小了!做不起來那個產業的。」但有趣的是,絕對沒有人會說銀髮族市場太小,因為台灣人口老化的速度遙遙領先世界各國。

這群即將邁入 65 歲人生新階段的臺灣戰後嬰兒潮,可說是近幾個世代中,口袋最深的族群,他們相較於老一輩的銀髮族而言,更懂得享受生活、重視生活品質,以及使用各式各樣的3C科技產品。於是,不管是政府、學術單位,還是產業界,都致力於開發以銀髮族為目標客群的智慧科技產品,期望透過科技來協助銀髮族「智慧老化」。如下圖所示,這十年來對於銀髮族之智慧產品的專利申請量,呈現大幅成長趨勢,然而,當這群銀髮族碰上全球延燒的科技趨勢,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圖片1

(圖片資料來源: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統計自筆者)

智慧科技與銀髮族存在著鴻溝

根據許多調查顯示,銀髮族對於智慧科技產品是存有好奇心的!然而,當真正有一台iPad或iPhone在銀髮族面前時,他們往往卻又不敢去使用它。究竟,銀髮族為何對於智慧科技產品有畏懼感?筆者認為有以下幾種可能:

1. 目前台灣市場上,大多數的銀髮族產品是進口自歐洲、美國及日本,而不同國家之民俗風情、使用習慣與產品規格皆存有極大差異,是以,這些從國外進口的產品,是否完全符合台灣銀髮族之需求,實屬未知。

2. 銀髮族在身心機能持續退化的情況下,例如聽力與視力等,自然較難對應新科技;再者,於其生長環境背景中,從未出現或使用過類似的科技,一旦無法以過去經驗操作,銀髮族可能就會怯于使用科技產品。

視力

(圖片資料來源:上海商报官方网站)

3. 新舊世代對科技的想法及認知大相徑庭。舉例而言,對於舊世代的銀髮族,透過電子郵件聯繫遠方的同學,已是他們心中認為的便利科技,然而,對於新世代的銀髮族而言,透過臉書(Facebook)或其他社交通訊軟體(如LINE、WeChat等)發布訊息,並夾雜著可愛表情貼圖,才算是運用科技。

圖片3-1024x681

(圖片資料來源:YAHOO NEWS)

逐漸背離人性的智慧科技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是我們都耳熟能詳的廣告詞,它代表著產品的設計,除了應用理性的科技原理,更應加入了感性的人性因素。然而,以不老系列活動(如不老騎士)打響知名度的弘道老人基金會林依瑩執行長曾經分享一個經驗,有個廠商帶著所研發的遠距視訊照護系統來找她,並興沖沖地說:「以往,每個志工每天最多只能家訪4~5位長者,但有了遠距視訊照護系統,志工只需坐在鏡頭前面,一次就能照應10多位長者,肯定能解決志工人力不足的問題!」你我可能都不知道的是,長者們最期待的,就是能與志工短暫面對面的互動時間,實際家訪為長者們帶來了溫度及歡樂。

圖片4

(圖片資料來源:中國趙松攝影)

其實,每個服務銀髮族的單位都曾碰到過類似的狀況,即廠商於產品開發時,往往過於著重功能和技術,卻忽略了情感和溫度。於是,縱使市場上已有許多銀髮族專屬的智慧科技產品,甚至有銀髮族商品的專賣店,但根據尼爾森(ACNielsen)的調查,高達四成以上的長者表示很少見到符合需求的產品,聲寶集團陳盛沺總裁亦認為銀髮族需求並未受到重視,產品設計不符長者的喜好,自然銷量不佳。

智慧科技與銀髮族的黃金交叉點

什麼樣的智慧科技產品,符合銀髮族的需求,甚至受銀髮族喜愛?銀髮族與智慧科技的「黃金交叉點」在哪裡?筆者在此歸納出四個設計原則:觀察、動機、簡潔及樂趣,以及四個設計元素:親子、互動、習慣及信仰,以此四原則與四元素作銀髮族智慧科技產品的開發與設計,將可大幅提升銀髮族對於產品的接受度。

圖片5

銀髮族智慧產品設計的原則與元素(整理自筆者)

我們都沒有老過

產品的使用者是銀髮族,有趣的是,現有專屬於銀髮族的智慧產品,卻多是由天馬行空的年輕人所設計,但你我都沒有老過,怎能知道長者的需求?市場調查人員可能會回答:「發放問卷,不就可以獲得大量的統計數據!」對此,中華安全行動照護協會張瀞仁祕書長及友旺科技品牌行銷處劉德坤處長都提到:「相較於年輕族群,銀髮族更是難以表達出自己的需求。」

換言之,從生活中「觀察」,或許較能貼切瞭解銀髮族的需求;像是長者拿起老花眼鏡,湊近遙控器看時,便知道遙控器的按鍵可能不夠大,或操作介面不夠簡潔,再者,從實際體驗中觀察,邀請銀髮族來實際操作你的產品,而你要做的,僅是從旁客觀地,不具引導性地觀察銀髮族的使用狀況,從中找出觸發他們使用動機的原因;觀察之後,我們也發現在操作的過程中,若能給長者帶來樂趣的感受,往往能增加其使用意願。

用情感為產品注入靈魂

好的產品關注功能,優秀的產品應更重視情感!產品設計時除了功能面的考量,更應該回歸情感,所謂「回歸情感」,即是考量產品使用者(如銀髮族)與連帶使用者(如其子女),使用產品時的心態與感受,以下即透過設計的四個元素(親子、互動、習慣及信仰),來達成情感連結。

圖片6

電影《法蘭克與機器人》劇中畫面

以「親子」連結情感

我們常想用智慧機器人來代替子女照顧銀髮族,然而試想,在一個熟悉環境中,你的兒女請了一個外籍人士要服侍您,連充滿人性的菲傭都要適應了,何況是冰冷的機器人!電影《法蘭克與機器人》中的機器人與法蘭克初次見面時,也是絲毫不被法蘭克所接受,然而,機器人不僅迎合法蘭克的喜好,更重要的是,它更每天協助法蘭克與遠方的子女作聯繫,時間一久,法蘭克才了解機器人對他與其子女的幫助,甚至當機器人對他說出:「如果你死了,那我怎麼辦?我就要被送回工廠格式化…」,至此,機器人已進入法蘭克的心裡。

圖片7

電影《法蘭克與機器人》劇中畫面

以「互動」連結情感

前述遠距視訊照護系統的案例,你可能還記憶猶新,現在許多智慧科技產品雖然達到了便利性,但卻都在降低人與人作最直接的互動,然而,銀髮族是喜歡互動的,更嚴格來說,銀髮族喜歡與同年齡的朋友接觸。

Tepos智慧遊戲裝置,就大幅提高銀髮族與他人互動的機會,想像一下,當一群阿公們於廟宇大樹下,透過Tepos智慧遊戲裝置正進行一盤象棋的捉對廝殺,是多麼有趣的畫面;更有玩笑話說,銀髮族可能不是最喜歡他的兒子,而是他的孫子!酷炫的產品對於孩童的吸引力,無庸置疑,然而,因為知道可用智慧科技產品與孫子進行互動,使銀髮族提高了產品的接受度,才是箇中關鍵。

圖片8

(圖片資料來源:TEPOS)

以「習慣」連結情感

據統計,台北市有一萬五千支監視器,平均每20~40公尺就有一支!除了傳統的監視器以外,生活中更出現了智慧錶、智慧鞋,及智慧衣等智慧科技產品,要用來追蹤銀髮族的位置、了解銀髮族健康狀況,甚至是供以銀髮族作緊急求救,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唐峰正董事長就說:「我們到底是回到家裡,還是來到中央情報局?」這些銀髮族對於上述智慧科技產品,產生排斥的原因,除了有感覺被監控的心理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這些智慧錶、智慧鞋,及智慧衣都須改變銀髮族的生活習慣!「要給銀髮族的智慧科技產品,一定要跟他過去經驗吻合,當他需要學習、需要被教的可能性越低,那麼產品接受度將越高。」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中心的徐業良主任如此說。

Lively產品的設計理念,就是為了降低銀髮族的被監控感,只要將它黏貼於銀髮族常觸控的物品(如電視遙控、冰箱與藥盒等),無須改變銀髮族現有的習慣,同樣能達到追蹤與監控銀髮族的功效。

圖片10

(圖片資料來源:Lively)

以「信仰」連結情感

銀髮族可能不會熱衷春吶音樂節及Color Run慢跑節,但每當媽祖文化節的來臨,阿公阿嬤們都整裝待發,準備與媽祖一起來個八天七夜的下鄉之旅。生活中,亦可常見許多銀髮族穿梭於廟宇之中!既然,宗教信仰活動已是台灣銀髮族主要休閒活動之一,以信仰來與銀髮族作連結,想必是更有效的途徑之一,舉例而言,外型富有設計感的智慧手環,可能吸引不了銀髮族的目光,但若換成智慧佛珠,想必銀髮族每天將與它形影不離。

銀髮市場是多樣化的微型市場集合

除了情感需求外,銀髮商機之所以難以掌握,是因為銀髮族消費市場,並非同質性的大眾市場,而是一個具有高度多樣化的微型市場之集合;同樣是65 歲的銀髮族,每個人的身心健康狀況都不同,有人可以跑馬拉松,也有人長年臥躺病榻,無法自理需要協助。

再者,老化是不可逆的趨勢,某個產品功能或許滿足能行走自理的長者需求,一旦退化坐輪椅時則不敷需求,這往往限縮產品的使用壽命,若廠商能仔細觀察長者生活,考量身心機能退化後的情況,設計出符合不同階段的通用設計產品,必能發掘出許多銀髮商機。

情感科技,創造質感的生活

銀髮族的生活及消費習慣,出發點跟你我相同,無非都希望能過著有質感的生活,他們會願意使用科技,無非是為了與人作情感上的連結,像是為了要和遠方的兒女通話,而學習使用電腦、智慧型手機等科技產品,或是為了和金孫有共同的話題與生活經驗,而開始學習使用Facebook、Line等軟體。

透過四個原則(觀察、動機、簡潔、樂趣)及四個元素(親子、互動、習慣、信仰)設計出“回歸情感”的科技產品。

圖片13

只有用科技連結長者的情感,才能為銀髮族的生活創造質感。

 

致謝以下受訪者,提供本篇文章專業建議: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唐峰正 董事長
中華安全行動照護協會 張瀞仁 秘書長
友旺科技品牌行銷處 劉德坤 處長
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 徐業良 主任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 黃揚名 助理教授
樂吾老 黃川珉 創辦人
台灣大學智活中心智齡研究群 康仕仲 副教授

(封面圖片源自:about.att.com)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接受更多公益訊息,請按讚!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