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團到花蓮,帶來的是服務,還是災難?
編按:
NPOst 即將於 7/28(四)舉辦「認識世界,看見自己──青年志工的跨文化旅行」講座活動,邀請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執行長丁元亨,以及泰國泰北建華綜合高中校長黃通鎰,一起來分享志工服務的心態與眉角。(參考:志願服務前,你了解別人眼中的臺灣志工嗎?)活動還特別與大田出版社合作,以褚士瑩的《旅行魂》為本月精選好書,期待更多朋友們一起來參與。
另一方面,NPOst 當然也關注在臺灣服務的大專生志工團,走訪了長期招收志工的花蓮五味屋、學田國小、東華大學等校所,希望以此討論志工服務為接待校所帶來的種種收獲與困擾。本文即為其中一篇討論。
每年暑假,大批青年志工湧入鄉村,設計各種營隊活動,希望替偏鄉孩子留下難忘的回憶。長期投身社區營造的花蓮五味屋創辦人、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顧瑜君觀察,越來越多暑期營隊無法體貼偏鄉孩子真正的需求,熱血過了頭,反而成為帶來災難的一群人。
多年前,顧瑜君帶領一群研究生在花蓮某部落學校作研究,暑假來了一群大專生志工,每天光是洗澡,一個人就占去公共淋浴間半個多小時,到了晚上,不知道是覺得山區光線不夠還是怎樣,這群學生把校內所有教室燈都打開,導致校園不停跳電,即使校方透過廣播善意提醒他們關閉不必要的電源,大專生們依然無動於衷。
更讓學校老師們頭痛的是,大專生們為了炒熱氣氛,設計了從教室二樓走廊往下砸水球的遊戲,要孩子們在一樓接住,沒接住的水球應聲破裂,不但浪費水資源,也替校園增添不必要的塑膠垃圾。後來顧瑜君實在看不下去,上前詢問才知道,營期開始前,許多原本報名的志工臨時有事不能參加,在缺乏人力的情況下,能參加的志工只好央求身旁親友一同前往,導致營隊服務品質參差不齊。
類似的情況並非只有一樁,曾經有某社區居民跟顧瑜君抱怨,暑期大專生志工服務隊來到社區,一下要居民提供桌椅、一下要居民代為買水,讓人不禁懷疑「到底是誰在服務誰?」當顧瑜君反問對方怎麼不直接向志工們提出?對方卻摸著頭不好意思地說:「人家都有心來幫忙了,我們也不敢要求太多。」
還有一次,一名國小校長難為情地透過顧瑜君轉達到校服務的大專生志工團,請他們能不能「不要從外面訂便當到學校吃」。起初顧瑜君一頭霧水,仔細了解後才知道,深山部落裡的孩子,平常幾乎沒機會看到整隻雞腿的便當,午休時間大專生志工在教室裡啃雞腿,孩子們只能偷偷躲在教室外羨慕偷看。
看似細微的舉動,即使是以「志工」、「愛心」等糖衣包裝,依然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替受服務者造成困擾,遑論那些以志工為名,其實是到部落玩耍、體驗另類生活,甚至為將來面試求職增添一筆經歷的大專生。
然而,對偏鄉學校而言,穩定的志工人力不僅可以填補正規教學時間以外的缺口,更能替偏鄉孩子帶來新的刺激。
位於花東邊界的花蓮縣學田國小,11 年前開始與金車教育基金會合作,定期招募志工到學校陪同孩子寫作業。校長趙振國說,通常來到學田的志工,白天校方會提供腳踏車,讓他們四處去玩,晚上 7 點到 9 點,再回到校內陪讀,晚間則住在校內宿舍。
之所以需要陪讀志工,趙振國解釋,學區內的孩子通常來自隔代教養或新移民家庭,有的放學回到家中,沒有合適的書桌、充足的照明讓他們好好寫完作業。根據校方了解,全校 45 名學生中,大約有 10 位有類似需求,因此在金車教育基金會協助招募志工情況下,開啟了長期合作。
通常金車來的志工們至少會在學校待一週,由校方提供免費住宿。來的對象雖然是以大學生為主,但也會有轉職空檔的社會人士、退休夫妻,甚至也不乏海外旅客,把到學田國小當志工視為一場另類深度旅遊。招募來的志工經過金車教育金會培訓後,每個週末紛紛來到學田,開啟了白天旅遊、晚上服務的生活。
由於志工們是從國內外各地來到學田,因此除了陪伴孩子讀書寫作業,校方更希望他們能夠分享自身的工作、求學或旅遊等經歷,替鄉下孩子打開視野。趙振國表示,花蓮小朋友大多對於農村以外的行業沒概念,也很少有機會出門玩,常常巴著志工們不放,期待聽到他們身上的故事。
然而對學校來說,貿然要求志工替孩子課業輔導,有時反而會干擾正常教學,因此趙振國常跟志工說,就算孩子們寫完作業,也不必替他們檢查。久而久之,孩子們也習慣校園內長期有志工來來去去,常會主動詢問「下禮拜還有沒有志工?」,週末也常邀請志工們到家裡作客。
趙振國認為,短期志工雖然有時會在離開時,讓孩子們依依不捨,但如果是在過程中對孩子或學校產生感情的志工們,很多都會在離開後再度回來,成為「學田之友」。家長們也會因為感謝志工們陪伴,不時送米或自家農作物到學校要給志工。
穩定的志工除了解決弱勢家庭的難題,補足學校老師下班後不及的時間,有時還會意外替學校引進許多資源。
趙振國舉例,曾經有一名來自新加坡的志工,發現學校宿舍洗衣機很舊,離開學校後到花蓮市區逛街,主動買了一台送給學校。過去曾有一名本身是機長的志工,只要有機會飛台東,就會往學校跑,畢業典禮時還頒發「機長獎」給全校孩童。還有的志工在進入職場後,一旦發現公司內有合適的資源,也都會優先想到學田國小。
在趙振國的眼中,他期待來到學田服務的志工,願意和孩子們分享所見所聞,用親身經歷帶給偏鄉孩子們不同的刺激與視野。顧瑜君則認為,一個好的志工需要擁有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要覺得擔任志工是從一定高度救贖他人、幫助他人,要想著從被服務者的角色與處境出發,讓「服務」成為媒介,替彼此創造共同改變的機會,一起在這樣的環境底下得到收穫,才能有所成長。
顧瑜君回憶,當年她還在求學階段時,所參與的大專生志工服務團,每一次下鄉計畫,至少都得長達 2 年以上,事前志工團會列出縝密的規劃與預計達成的短中長程目標,希望以志工服務替當地帶來深遠影響,取代短短幾天幾夜旋風式的走訪。
通常資深一點的學長姐會擔負起田野調查工作,深入訪談社區居民,了解大專生來到這裡,可以替社區部落帶來什麼?而非像現在多數的服務隊,習慣了用同一套大同小異的團康活動、營火晚會,套在每個被服務的地區。
她舉例,當時有個社區告訴他們,看到別人社區媽媽都可以學土風舞,讓他們覺得很羨慕,大專生們雖然也不會土風舞,但是為了滿足社區的需求,找了老師學會土風舞後,到社區去教導媽媽們學習。有的社區則希望能多接觸一些手工藝課程、有的社區希望大專生可以告訴居民多一點節育衛教知識,只要是合理的要求,服務隊都會盡可能設法提供。
顧瑜君直指,志工並不是一件「只需要愛心」的工作,無奈現今臺灣人的救濟文化,依然停留在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階段。很多時候光憑熱血,卻忘了體恤對方真正的需要,讓許多善心舉動,服務的不過是自己的眼睛,只因為不願意看見真正的貧窮與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