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東南亞移民的發聲管道,電視節目「唱四方」唱出家鄉的歌

0

(圖片來源:四方報 FB 專頁

【記者賴佩璇、夏亞凡/台北市報導, 2014 年 7 月 30 日】台灣東南亞移民人口日漸上升,在異地的外籍移工需要自己的發聲管道,四方報是台灣目前唯一以東南亞族群為受眾的報紙,有越南、泰國、菲律賓、柬埔寨、印尼文 5 種版本。四方報前總編輯張正 ,現為電視節目「唱四方」製作人以及中華民國外籍配偶暨勞工之聲協會秘書長。

(張正今年6月於輔仁大學演講)

正義感是記者的核心價值

張正畢業於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1996 年先是在立報擔任記者,之後因倦怠於新聞工作,在 2002 年留職停薪,前往暨南大學攻讀東南亞研究。研究所畢業後,他決定投入四方報擔任總編輯,希望能深耕東南亞移民,讓他們在異鄉也有自身語言的傳播媒介,進而促進台灣社會族群融合。

說到四方報一定要提到成露茜,她是世新大學創辦人成舍我之女 , 2006 年創辦四方報,是台灣第一份越南文報刊,經營至今四方報已有越南、泰國、菲律賓、柬埔寨、印尼文版本。張正說:「成露茜的墓誌銘就是『讓弱勢發聲』。」這點恰巧與生命力新聞網的創辦理念雷同。四方報的名稱由來是希望連結散居於台灣四面八方的移民、移工,聚集群體力量為彼此打氣、爭取權利。除了東南亞當地新聞外,四方報也將台灣新聞翻譯成原鄉語言,促進資訊交流。

使用各族群語言 讓弱勢發聲

台灣弱勢族群遍及各地,基於媒體人立場,能為弱勢找到的發聲管道,就是一份屬於他們的報紙。成露茜的手稿也提到,「佛雷勒( Faulo Freire )堅持,讓被壓迫者發展自己的語言詞彙去述說世界。」佛雷勒是一名巴西教育學家,特別關心社會底層的弱勢族群。四方報的創辦理念,是想讓台灣社會的東南亞移民,能用屬於自己的語言說他們想說的話。張正表示,希望大家除了學習日、韓、歐美語系外,也可以學習東南亞語言,「只要學一種就可以變成那些會講的少數人」。

在異鄉生活的遊子,總是特別思念故鄉的味道。就像我們在非中文語系的國家看到中文資料,會覺得親切感十足,同理,東南亞外籍勞工的心情也是如此。他們用日曆紙、考卷、作業紙等寫信投稿,四方報每次都會收到如雪花飛來般的信件,刊登在版面上的讀者投書,也變成他們的交友小天地。

DSC04729 (1)

(圖片來源:演講影片截圖)

多重經營手法 媒介日漸壯大

張正心中的種子,終於在努力灌溉後開花結果。東南亞移民的發聲管道日趨完善,除了報紙、書籍等平面媒體外, 2009 年,四方報於 Flickr 架設「四方藝廊」,放置讀者投稿的繪畫作品,讓更多人觀賞,且進而在台灣各地舉行「驚艷四方」異鄉人創作畫展。卸下四方報總編輯身分後,張正專心經營電視節目「唱四方」,這是全台灣第一個全東南亞語言的歌唱節目,讓外籍移工唱出母語歌謠。

2010 年,張正籌備一個「外婆橋計畫」,「外婆」指的是新移民之子母親的故鄉。這個計畫是讓新移民之子帶著自己的母親和學校老師,返回外婆家探親。 2012 年時,四方報將專欄〈逃〉集結編輯後出版《逃/我們的寶島,他們的牢》一書,內容為 26 封「逃跑中」的越南外籍勞工投書信件。以中文出版的用意是希望增進台籍雇主對於外籍移工的了解,藉此搭建一座利於雙方溝通的橋樑。

2013 年時,四方報舉行「青年田野計畫」,讓學生經歷三個月的田野調查,實際與東南亞移民訪談,再以文字紀錄。張正也於 2014 年舉辦「第一屆移民工文學獎」,「東南亞移民工的故事和想像力很重要,也是屬於台灣歷史的一部份。」此獎項以移民與移工為主題,希望創作出另一種類型的台灣文學。

 

本文獲生命力新聞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延伸閱讀:
1. 中國時報<第一屆移民工文學獎首獎《他鄉之夢》>
2. 【人。動物。時代誌】<第一屆移民工文學獎優勝《業豐》>
3. 獨立評論@天下<張正:不只為了十萬塊―記第一屆移民工文學獎
4.  2013 青年田野計畫成果紀錄片


按讚,收到更多公益好資訊!

作者介紹

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新聞》創立於一九九七年,由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師生經營,致力報導生命傳奇、多元社會、教育/新知、網路/媒體、社會關懷、生態保育、文化產業、世界脈動,希望用一個個動人故事,傳達能夠帶動個人成長、社會進步的知識。(http://www.vita.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