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NEWS

「社企百人業師團」今在社企聚落誓師開催,協助台灣社企突破「半熟卵」

行政院從103年9月就開始推動社會企業行動方案,由中小企業處持續經營「調法規、籌資金、建平台以及倡育成」這四大策略來協助社會企業的發展,包括串聯社企創業家、在地社群、投資人和潛在的商業合作對象,例如「社企資金百花齊放交流會暨Demo Day」、「農社企週」、「社企百人業師團」等活動,已經成功協助社會企業至少取得600萬元訂單,20件合作案,並協助社會企業取得逾8,000萬元投資。

余孟勳專欄/全球慈善指數出爐台灣排名35,解釋了什麼?

雖然這份年度報告提供了難得的國際統計和視野,但關於經濟繁榮與慷慨助人的關聯,以及羅興亞難民問題等,這種「by the way」的粗疏筆法似乎比不提還糟糕,而且正是以「指數」裁切社會脈絡的具體呈現。如果不是做為更加活潑而包容的、文化間對位理解的起點,那麼這份報告認為影響排名的主因「文化、宗教習俗和破壞性事件」,恰恰成為反諷:這個指數解讀相當困難,卻被拿來解讀各國的差異。

非洲公益/不再貧窮的世界?納米比亞的社會實驗計畫

令聯盟成員振奮的是,這個計畫並沒有讓當地人拿到錢以後變得懶惰不再做事,反倒有許多人著手進行小本生意。此外,孩童在學校的註冊率提高、失業率降低,因為營養不良、疾病等原因引發的死亡率也顯著降低。只是這般的成果卻沒有因此讓納米比亞政府點頭同意在全國施行此政策。

都市好機能、鄉村好空氣,哪裡養老才好?

退休之後希望享清福,但要跟兒女同住、還是搬出去跟朋友一起住?要住在原本已經習慣的地方、還是搬到一個清幽的所在?無庸置疑地,都市生活機能佳,也能給予年長者更完善的健康照護;但交通凌亂與噪音、廢氣的充斥,無法提供舒適的環境,甚至可能造成抵抗力和心理上的壓力。相較之下,鄉下雖然缺乏完善便利的生活機能,但自然開闊的環境,也能對身心健康產生良好的影響。